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

“桐油”、“滇锡”,连续获得的几笔的美国贷款,对于中国危殆中的抗战局势,无疑是雪中炭、及时雨。后来,胡适还与宋子文合作,促成美国向中国贷款一亿美元。

毫无疑问,除了缓解民国政府的财政危机外,美国给予中国的贷款还有另外的意义,就是恶化美日关系。事实也正是这样,日本为了报复美国对中国的支持,日军向在华的美国人发泄不满,占其租界,轰炸其在华商埠企业。对此,美国政府多次向日本提出交涉和抗议,可是,正在嚣张势头上的日本政府,却置若罔闻,恣行无忌。

1939年7月26日,美国政府忍无可忍之下,宣布废止“美日商约”。

胡适得此消息后,特别兴奋,觉得打了个大胜仗。

他对一些美国朋友说:“美国前次宣言废止‘美日商约’,确已挥动其最锋利武器,美国且可为和平与正义而利用其锋利无比之武器,以付诸日本。中国抗战愈久,其地位亦愈强。中国前途之关键,悉操于中国之手。中国继续抗战二十八个月,或至五年,则将来交涉时,中国之地位当愈见有利。”

在此期间,胡适还用大量准确的情报提醒美国人,日本早就对近在咫尺的美国远东利益如菲律宾、关岛等地构成威胁。这些情报不断得到证实,使得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他产生更大的好感,经常接见胡适,商讨中美合作的事宜和前景。

日本政坛上也不全是狂妄之徒,有些理性的人还是有的。针对胡适在美国的宣传攻势和巨大成功,日本外务省特地派出了他们的“王牌大使”——野村吉三郎、来栖三郎,还有文学家鹤见佑辅、经济学家石井菊次郎、雄辩家松冈洋石,来跟胡适进行全面对抗。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做软的和硬的两手准备,先软后硬。软的就是利用美国的中立法,通过谈判,签订类似于和平协议之类的东西。如果软的不行,就来硬的,逼迫美国就范。

日本的这两个“王牌大使”都是军人出身,野村吉三郎甚至还在上海被抗日志士炸瞎了一只眼睛,这两只“三郎”很狡猾,也很阴险,他们利用很多美国人害怕卷入战争的心态,到处欺骗美说,日本绝不会侵害美国在远东的利益。但实际上,在他们来美之际,日本的庞大混合舰队已经秘密集结,准备一旦谈判失败,就对美国发起突然袭击!

美国妥协势力在日本人的欺骗下,终于占了上风。1941年9月24日,美国国务卿赫尔约见胡适,面带愧意地给胡适看了一份协议草案,这是美国和日本准备签订的妥协性协定。

胡适看后,顿时感到中国被无情地出卖了,一向温婉谦和的胡适竟然像一头雄狮那样勃然大怒!事后,赫尔在笔记中记录道:“这个小个子的中国人,愤怒得浑身颤抖,如果不是他那深厚的文学家的素养最后拦住他一把,我恐怕早已挨上他两记响亮的耳光了。”

胡适没有气馁,决定进行“最后十分钟的战斗”,直接约见罗斯福,痛陈日本人的阴险毒辣。罗斯福总统虽然从内心是希望站在反法西斯一方的,但是无奈美国国内的妥协势力太大,他也无能为力。

美国毕竟是民主国家,即便是总统制,总统也不能过分行使自己的权力。

胡适早就料到了这一点,又积极联络英国大使,直接与英国首相丘吉尔沟通。

丘吉尔作为英国战时首相,比美国人更清醒地知道日本对英国在远东太平洋的威胁有多大。关键时刻,丘吉尔亲自与罗斯福沟通,提醒他说,一旦中国垮掉,日本完全可能立即投入上百个师团,迅速拿下英美在远东太平洋的所有殖民地。

有了丘吉尔的支持,罗斯福也有了更大的底气,最终否决了与日本的那份妥协协定,

否决了与日本的那份妥协协定后,罗斯福很快约见胡适,说美国将更多地支援中国。同时,罗斯福在这次会见中,强烈地预感到:“日本极有可能就在这之后几天,在某个地方对美国发起进攻。”

不过,此时罗斯福没有想到会是珍珠港,觉得可能是菲律宾或者关岛。

日本东条内阁成立,派野村、来栖赴美国,以继续日美谈判遮人耳目,实则掩盖其对美作战的准备。这期间,胡适多次拜访罗斯福,坦诚地与之交流远东局势发展的信息。

12月7日,也就是珍珠港事件将要发生的当日,胡适正在纽约演说,罗斯福打来电话,约他在白宫相见。来到白宫,罗斯福开门见山地说:“胡适,那两个家伙(指野村、来栖)方才离开这里,我把不能妥协的话坚定地告诉他们了,你可即刻电告蒋委员长,太平洋上随时有发生战事的可能。”

罗斯福的预感很灵验。目空一切的日本军国主义者,见软的不行,就在这一天,日本出动6艘航母、14艘军舰、441架飞机,对美国珍珠港发动了突然袭击。给美国海军沉重打击,造成了空前的损失。但是,他们的胜利只是暂时,因为他们此举,唤醒了大洋彼岸的雄狮,也敲响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丧钟。

离开白宫,胡适刚到使馆,便又接到罗斯福的电话:“胡适,方才接到报告,日本海空军已在猛烈袭击珍珠港。”

次日,日本对英、美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美国著名的反战派人士查理毕尔说,美日之间的战争不是不可以避免的,但是,罗斯福为了维护资本家在亚洲的利益,不幸上了那位颇为干练的中国大使胡适的圈套。

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胡适之功,这肯定是谈不上的,但胡适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是胡适让美国人民了解中国抗战而予以广泛的同情,逐步打破了美国部分孤立主义势力试图置身战外的企图。同样也是胡适参与促成的桐油借款打开了美国援华之门。又是胡适在促成美国修改中立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还是胡适在阻止日美妥协的重大问题上立了大功。

这些,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但是,在担任驻美大使期间,胡适还做了一件很少被人知的事。

1938年10月,日军进攻武汉、广州,中国政府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高层内部有主张直接与日本媾和的。蒋介石则希望美国总统罗斯福出面调停中日战事。受美国国内形势的限制,罗斯福认为调解的时机未到,婉言拒绝了。

1939年9月,欧洲大战爆发,整个国际形势都极为紧张,用胡适的话说罗斯福“也不免手忙脚乱”。

9月8日,罗斯福约见胡适,提出远东战事调停的可能条件,其中包括东三省由中日“共用共管”一项。罗斯福希望援引此前不久英美共用共管C anton岛和Enderbury岛的先例,由中日两国“共用共管”中国的东三省。

胡适听了极为着急,离开后马上去查这两个岛的情况,他发现,C anton岛九英里长,最宽的地方50码,岛上居民40人;E n derbu ry岛三英里长,岛上居民4人。C an ton岛和Enderbury岛是太平洋中的两个小岛。不论面积,还是人口,这两个岛屿显然都没法和中国的东三省相提并论。胡适当然对罗斯福的提议极为震惊。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前,胡适认为和谈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案。但在1937年9月以后,他转而主张“苦撑待变”、“和比战难”。胡适认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如果和谈的话,敌人的要价必然很高。日本所要求的,只是中国投降和屈服,中国无法做到委曲求全。所以,当时的胡适极力反对和谈。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认识,胡适听了罗斯福的提议后当然非常着急。更糟的是,如前所述,在抗战初期,中国政府高层一直希望罗斯福出面调停中日战事。就在1939年9月28日,《纽约时报》上还登出中国外交部长王宠惠和美国合众社记者的长篇谈话,王氏公开主张美国出面调停中日战争。

在此内外夹击的情况下,胡适的做法颇能显示他的见识和魄力。

对于美国方面,胡适先是采取回避的方法。1939年9月8日以后的四十天里,胡适不去拜见罗斯福总统,只是托好友H ornbeck特别留意白宫的主张。胡适甚至也不去见财政部长M orgenthau,把借款的事情也拖延了两个星期。一个月里,胡适费尽苦心,起草了一个说帖(M ediation)交给美国外交部。表明中国能够苦战下去,并且列出中日和谈的八点困难。胡适在说帖中特别指出,东三省“共用共管”的主张是无法实行的,因为中日双方实力悬殊、仇恨太深;慕尼黑和谈的前例表明,仅仅要求弱者作出领土牺牲并不足以维持和平。

胡适起草的该说帖实际上是很委婉地否定了罗斯福的调停主张。

对于中国政府,胡适则采取了欺瞒的做法。可以肯定,罗斯福的调停主张,胡适一直没有向外交部和最高当局汇报。中国政府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这回事。否则,最高当局是会积极进行这件事的。如此一来,中国的抗战图景可能是另外一副模样了。

胡适这种做法,可谓是“独断独行”、“一手遮天”。他个人所负的责任可以说是天大的责任。换一个听话的官僚或者职业的外交官,是否有此见识、有此魄力,能够如此敢于承担责任呢?恐怕很难。

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139章 庆典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30章 朋友第511章 完婚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263章 事态扩大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58章 离开老巢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15章 挫折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134章 较量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37章 涉外事件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310章 战与和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16章 柳暗花明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268章 张勋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195章 师直为壮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97章 中山先生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308章 讨龙之战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409章 怪八股第249章 就职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78章 汉口之战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157章 禁赌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112章 兵变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73章 在家上任第346章 驱张第235章 立法第19章 一心离开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249章 就职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34章 自保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81章 战汉阳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35章 多事之秋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588章 过河卒子
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139章 庆典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30章 朋友第511章 完婚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263章 事态扩大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58章 离开老巢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15章 挫折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134章 较量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37章 涉外事件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310章 战与和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16章 柳暗花明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268章 张勋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195章 师直为壮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97章 中山先生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308章 讨龙之战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409章 怪八股第249章 就职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78章 汉口之战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157章 禁赌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112章 兵变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73章 在家上任第346章 驱张第235章 立法第19章 一心离开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249章 就职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34章 自保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81章 战汉阳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35章 多事之秋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588章 过河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