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

军械方面除了督促兵工厂日夜加工赶造子弹外,同时向法国买了一万四千枝步枪。

为了筹饷,唐继尧、蔡锷、李烈钧三位起义领袖曾经发出两通电报给华侨,请求捐饷助义,两电如下:

第一电:

“华侨公鉴:比年以来,国内盗贼满地,萑符遍野,水旱灾害,环起迭生,为之元首者,宜如何恐惧修省,奠定民生,而乃醉心帝位,汲汲不遑,挥霍金钱,滥施名器,牢笼要结,无所不为,而于国计民生曾未尝画一长策,展一良图,此尚可谓有人心者耶?继尧等因是义愤风云,志除国贼,但有进死,更无退生。

“现已简料云南常备各旅团,合黔省各团营,编制为护国第一、二两军,次第出发,由锷、烈钧分将之。拟长驱西北,会师武汉,直捣幽燕。继尧坐镇滇南,可澄、戡赞助一切,筹运饷需,以为后盾。惟是义师既起,需饷浩繁。滇、黔瘠区,库储无几。

“民生困敝之秋,复不忍再加负担,重累吾民。素仰我海外父老昆弟,眷怀祖国,高义薄云,是以率同滇、黔全体士民,南面顶礼,电乞援助。子文之毁家纾难,讵让昔人。卜式之输财助边,定多来者。如蒙解囊相助,或随时径汇滇垣经收,或汇集沪、港,候派员领解。倘得源济无缺,士饱马腾,拯同胞于陷溺之中,复共和于危亡之际,则贵埠义声,烁古今震中外矣。专此布恳,敬请矜鉴!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率云南全省士民公叩。印。”

第二电:

“华侨同胞公鉴:前电计蒙鉴察。继尧等既经宣布反抗帝制,拥护共和,袁氏顽强,空言无效,不能不以实力解决。现已编制护国第一、二两军,次第出发,分道湘、蜀,直捣幽燕,破釜沉舟,誓达目的。惟是饷需浩繁,罗掘无计。夙仰我海外诸父老昆弟,眷怀祖国,高义薄云,谨率滇黔全体士民南望顶礼,启赐援助。或解囊以充军实,或选械以济急需。如蒙惠许,即乞随时径汇滇政.府照收。或汇集港、沪知照,派员领取。异日共和重建,民国维新,则贵埠义声,烁古今震中外矣。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同叩。印。”

民国五年一月二日蔡锷派遣戴戡经由毕节到贵阳策动贵州响应独立,另派王伯群往黔南兴义一带联系当地黔军。

戴戡和王伯群都是贵州人,而且在贵州有声名和人望,他们也都是护国军的重要核心人物。

王伯群(1885—1944),贵州兴义人,中国同盟会先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和教育家。

一九零五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在兴义笔山书院(今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毕业后,由兴义县(今兴义市)以公费选派日本留学 ,先后在宏文学院政治经济科、中央大学、中央研究院深造。适逢孙中山在日本倡导革命,加入中国同盟会。他积极参与发动护国运动,也因护国运动而声名远播。一九二零年,追随孙中山回广东恢复军政.府,在广州任大总统府参议兼军政.府交通部长。

一九二四年,王伯群在上海创办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王伯群逐渐淡出政坛,转向“教育救国”。

一九二八年,蔡元培因事繁任重辞交通大学校长职务,推荐王伯群兼任交通大学(即现今的西安、上海、北京、西南、新竹等五所交通大学的前身)校长职务,王伯群成为继叶恭绰之后管辖交通部兼掌交通大学的校长。

这一年秋,王伯群倡导恢复吴淞商船学校,一九二九年九月一日,吴淞商船学校正式复校,定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王伯群为学校题写校训,并兼任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今上海海事大学)首任校长。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八一三”事变后,日军来犯,大夏大学内迁贵州,抗战期间,王伯群带领大夏大学三次迁校。 一九四四年冬,王伯群在领导迁校过程中积劳成疾。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二十日,病逝于重庆陆军医院,终年六十岁。著有《交通事业改革方案》《电政设施三年计划》《航政建设纲要》《伯群文集》等著作。

云、贵在地形上具有其密切的关系,如果贵州不响应护国讨袁而落入袁系手中,云南的独立便受到严重的威胁。

当云南起义时,蔡锷和唐继尧都曾电请贵州护军使刘显世参加护国行动。刘显世对袁本是离心离德的,因为袁的新地方官制中,各省都设有将军,就只是在贵州和福建两省设护军使,在他们看来,这是对他们的排斥。

可是,刘显世是个持重而保守的人,他不敢立即参加讨袁的行动。

贵州军政各界有不少主张讨袁护国的志土,在袁世凯筹备当皇帝时,贵阳私立达德学校接到筹安会送来的启事,便复电反对袁世凯当皇帝。列名的有校长聂正邦,教员黄齐生、凌云等二十四人,实为贵州讨袁的先声。

这时,受云南影响。贵州一般情绪已经趋向讨袁了。

王伯群的兄弟王文华担任黔军的团长,他和另一位团长熊其勋都敦促刘显世参加护国军。贵州由于平素兵额很少,所以团长就是实力人物。

王文华(1888-1921),字电轮,号果严,为王伯群之胞弟。光绪十四年(1888年)生于兴义市景家屯村,毕业于兴义笔山书院。一九零六年与窦简之等赴贵阳,考入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后转入贵阳优级师范选科,精研史地。

这是个对贵州护国起义做出特殊贡献之人。

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举起了讨袁护国大旗后,王文华积极响应。面对贵州当局的犹豫不决,王文华与兄王伯群多方奔走,陈述护国大义。

王文华利用手中掌握的模范营,将黔军军官召集到省,讲清时局,说明讨袁护国的重大意义,与会的军官情绪高昂。

团长吴传声发出誓言:“这是我们报国的大好时机,宁死疆场,决不苟且偷生,让国贼逍遥自在。”

通过一番发动,军队上下,人人激奋,个个准备杀贼立功。王文华又联络驻黔东、黔南的二、三团同心协力,一致反对帝制。

在贵州军民迫切的要求讨袁时,袁世凯所派的贵州巡按使龙建章为了缓和贵州军民的情绪,民国五年一月七日,他电请袁世凯另行召集国民会议表决国体问题。

袁世凯不理解龙建章的苦衷,对其来电特别反感。一面授意参政院回电予以驳斥,一面于一月十四日下令叫他离职北上。

袁世凯此时为了拉拢刘显世,提拔其兄弟刘显潜署理贵州巡按使。

两面不讨好的龙建章,于一月十六日化装逃走。

王文华和刘显世有亲属关系,也深得刘显世的信任。

这一天,他苦口婆心的做刘显世的工作。指出:袁贼妄想称帝,推翻共和,这是国贼,决难相容,云南业已出兵讨袁,贵州亦不例外,如有反对出兵讨袁者,便是国贼走狗。

王文华见舅父刘显世还在犹豫,知道他担心的是什么,坚定地说:“您可急电袁世凯,派王文华率兵抵御滇军,待我率部向东路出发后,你又电袁说,王文华率兵叛变。将来事成,归功于你,事败,灭我王家一族。”

刘显世当然不会这样做,但他内心不能不为王文华的一片赤诚所震撼。

不过,王文华的话却也提醒了他。贵州是个穷省,起事也需要银钱,于是马上电请袁世凯迅速接济军饷以稳定军心。

一九一六年一月二十五日,刘显世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在参加会议的人中,虽然大多都反感于袁世凯称帝,但对武力讨袁,多数人还是持否定态度。会议形成了主战与反战的两派,会议开始后,双方展开激烈交锋。

反战派郭重光说道:“袁世凯练兵几十年,兵多将广,他把全国都统一了,我们区区贵州与之相抗,无异以卵击石。决不能轻举妄动,招来灭门之祸。事楚事齐,皆非良策,只有自保才是上策。”

王文华听罢,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愤然而起,拔出手枪往桌上一击呵斥道:“袁世凯毁弃约法,背叛民国,妄自称帝,实属国人皆曰可杀、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今日所议者,惟有发兵讨贼耳,敢有附逆者决先手刃之!”

此言一出,会议厅顿时沉寂,反战派面面相觑,不敢再有异议。最后,会议决定,即日宣布出兵讨袁。

一九一六年一月二十六日,袁世凯汇来军饷三十万元到帐,刘显世等得就是这个。

贵州随即在省议会旧址召开群众大会,宣布袁世凯的叛国罪行。会议上群情愤激,一致要求宣布独立,出兵北伐,生擒袁氏逆贼,为国除奸,为民除害。

一月二十七日,贵州宣布独立,刘显世为贵州都督,通电全国,出兵响应云南护国运动。

刘显世、唐继尧、任可澄、蔡锷等联名发出檄文:“本都督不忍四方豪俊无数头颅心血铸造之邦,沦于奸人之手……袁氏纵二、三鹰犬,伪造民意,帝制自为,中外同羞,天人共愤……,顺逆既分,胜负可决……,联合各省义师,共诛独夫,巩固民国”。

贵州宣布独立,贵阳沸腾,全城铺户和居民用红纸大书“巩固共和”四个大字贴在门上,遍悬五色国旗,人民欢声雷动,显示出民心的真正意向。

讨袁护国时,贵州的兵力有六个团和一个警卫营。经刘显世、王文华、熊其勋等商议,认为省内安静,一个警卫营的兵力负责全省治安尽管有些单薄,但还可以对付。便把六个团的兵,全部用于讨袁护国运动,听从蔡锷、李烈钧地调遣。

当袁世凯看到贵州护国讨袁电文,吓得全身发抖,手拿电文如筛糠一样,说不出话来。

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25章 找事做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308章 讨龙之战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106章 小德张第18章 好景难长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165章 模范团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57章 管见十条第150章 复古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55章 反击第28章 下重药第215章 和观音同日出生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614章 转折点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441章 美育第187章 唐继尧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247章 外逃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88章 大通起义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3章 科举之路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41章 东南互保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
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25章 找事做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308章 讨龙之战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106章 小德张第18章 好景难长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165章 模范团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57章 管见十条第150章 复古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55章 反击第28章 下重药第215章 和观音同日出生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614章 转折点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441章 美育第187章 唐继尧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247章 外逃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88章 大通起义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3章 科举之路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41章 东南互保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