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

黎元洪在天津五年的生活情况,他的长子黎绍基做了这样的介绍:

“他辞去总统职务后,立即来到天津他的一处带有美丽花园的住宅。现在没有什么事来打扰他了,他唯一的工作就是在花园散步。和看着花丁浇花一一这对他说来是一个真正的乐趣。他每天早晨起来便锻炼身体,然后洗个澡,八点进早餐。而在早餐之后,他挑选一些报纸随意浏览,当时,中国的政治局势一直恶化。军阀互相攻战,黎民百姓水深火热。当他从报纸上看到这些令人懊丧的消息时,便以练习写毛笔字来排除心中的烦恼。

“十二点进午餐,饭后睡午觉,他很高兴人们到家里来看望他,不过他不欢迎那些有政治企图的人。因此,他的一些老朋友常来访问他,并经常畅谈到晚饭时分。晚饭后他便把家里人召集到客厅里聊天。除谈一些有兴趣的新闻外,都是家长里短。他很喜欢在这时听留声机,作为消遣。他还有早睡的习惯,经常在晚九点便回到寝室入睡了。

“他在天津一共住了五年。这也是他最美好的时刻,因为他确实享受了生活的乐趣。由于长时间的休息和各种锻炼,他恢复了健康。当他感到精神稍差时,便在早晨骑马出游。在花园里,他有一个自建的网球场,并经常在下午打上一个小时的网球。当冬天到来时,他将网球场改为滑冰场。把打网球的时间改为溜冰。有时晚上,他还喜欢去听戏和看电影,因为他愿意有更多的时间和老百姓在一起。”

黎元洪在天津的生活情况,他的外甥女有这样的回忆;

“黎元洪隐退居津期间,常常反思自己的从政生涯,他当副总统时,因对袁“矢志共和”的谎言认识不清,上过袁的当;任大总统时,又因段祺瑞独断专行。咄咄逼人而吃过不少苦头,每当他回忆起这些往事。感到从政如在瞬息万变的惊涛骇浪中行船。搞不好就会船覆人亡。心中尚存余悸。故他引退后,连北洋政.府每月送的一千元公费都坚持不收,唯恐再卷入政治漩涡。”

人就是这样,很难安于一种状态,家人发现,黎元洪一段时间以来特别关心政事。在一片劝进,一片敦促声中,黎元洪是怎么想的,没和谁交流。但懂他的如夫人黎本危反正欣喜异常,这乏味的生活她早就厌倦了。在天津她也有个圈子,几个女友也特羡慕她这位当年的“总统夫人”又要归位了。

六月三日这天,如夫人兴冲冲地回到家,试探的问了一句什么时候去北京,却遭黎元洪一顿训斥。

看黎元洪情绪特别不好,她赶忙躲开。和家里人一打听,原来接到浙江督军卢永祥的反对通电。

卢电云:“接奉徐总统冬电,获悉元首离职赴津,无任惶惑。大总统对内为国民公仆,对外为政.府代表,决不能因少数爱憎为进退,亦不容以个人便利卸责。虽《约法》上代理摄行各有规定,而按诸政治现状,均有未合,即追溯民意往事,亦苦无先例可援。项城身故,黄陂辞职,河间代任期满,系在国会解散复辟乱平之后,故新旧递嬗,匕鬯不惊。今则南北分驰,四郊多垒,中枢尤破碎不完,既无副座,复无合法之国务院,则《约法》四十二条大总统选举法第五条代摄行之规定,自不适用。仅以假借《约法》之命令,付诸现内阁,内阁复任意还诸国会,不惟无以对国民,试问此种儿戏行动,何以见重于友邦?此不得不望我国民慎重考虑者一也。

“传闻有人建议以恢复法统为言,并请黄陂复任。国人善忘,竟有率尔附和者,永祥等反复思维,殊不得其解。盖既主张法统,则宜持有系统之法律见解,断不容随感情为选择,二三武人议论固不足变更法律,二三议员之通电更不足代表国会,此理既明,则《约法》之解释援用,自无聚讼之余地。《约法》上只有‘因故去职及不能视事’二语,并无辞职条文,则当然黄陂辞职自不发生法律问题。河间为旧国会选举之合法总统,则依法代理,应至本任期满为止,毫无疑义。大总统选举法规定任期五年,河间代理期满,即是黄陂法定任期终了,在法律上成为公民,早已无任可复。强而行之,则第一步须认河间代理为不法。试问此代理期内之行为,是否有效?想国人决不忍为此一大翻案,再增益国家纠纷。如此,则黄陂复位之说,适陷于非法。以黄陂之德望,若将来依法被选,吾侪所馨香祷祝。若此时矫法以梏之,诉诸天良,实有所不忍。此不得不望吾国民慎重考虑者又一也。

“迩者民智大进,今非昔比,方寸稍有偏私,肺肝早已共见,伪造民意者,已覆辙相寻,执法自便者,亦屡试不爽。孙帅传芳删电谓:以一人爱恶为取舍,更张不以其道,前者既失,后乱渐纷云云,诚属惩前毖后之论。顾曲形终无直影,收获焉问耕耘,设明知陷阱而故蹈之,于卫国则不仁,于自卫则不智。永祥等怵目横流,积忧成疾,夙抱栋折榱崩之痛,敢有推枰敛手之心。临崖勒马,犹有坦途,倘陷深渊,驷追曷及。伏祈海内贤达,准法平情,各纾谠论,本悲悯之素怀,定救亡之大计,宁使多数负一人,勿使一人负多数!永祥等当视力之所及,以尽国民自卫之天职,决不忍坐视四万万人民共有之国家,作少数人之孤注也。”

如一盆冷水突然从头浇下,大为扫兴的黎元洪当天即通电回复各省疆吏。

电曰:“接冬电并曹省长,赵镇守使,吴督办代表来寓,猥以复位相属,具征力求统一之心,钦感何既!第元洪自引咎辞职,执处数年,思过不遑,敢有他念,以速官谤。果使摩顶放踵,可利天下,犹可解说,乃才轻力薄,自觉勿胜,诸公又何爱焉!前车已覆,来日大难,大位之推,如临冰谷。”

卢永祥的反对电,代表皖系的态度,因此福建督军李厚基,上海护军使何丰林都附和卢的主张。

皖系认为迎黎复职是吴佩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个人打算,对皖系是极不利的,所以大为反对。

东三省省议会联合会则赞成恢复法统,不过又主张在上海开会以免受到武人的干涉。

而更让黎元洪难过的是,广州非常国会也斥责黎元洪是民国六年解散国会的罪人,任期已满,无位可复。而王家襄则久未到会,业已除名,且已由人递补,何能再以议长身份出现。

所谓的旧国会,还有“六年的国会”和“八年的国会”之争。

吴景濂、王家襄等在天津所召集的,是民国六年被黎元洪解散的国会,简称为“六年国会”。

南方政.府在广州所号召的国会议员,因为当时有不少议员改任官吏,所以不肯前来参加,国会人数因之不足,遂于民国八年将不到会的议员一律除名,由各省候选人遴补,这个国会被简称为“八年国会”。

广州方面认为召集“六年国会”就是一种非法行为。其实当时国会实际情况,众议院议员任期只有三年,他们都是在民国二年选出,到民国十一年已有九年,所以无论“民六”议员或者“民八”议员都是超过任期的。

至于总统任期为五年,袁世凯于民国二年十月十日就职,其任期应至民国七年十月九日止。袁死于民国五年六月,由副总统黎元洪代理总统,黎又于民国六年七月被逐下台,由新选副总统冯国璋代理总统至民国七年十月十日为止。

黎、冯两人的副总统都是由旧国会选出来的,按照当时法律专家的解释,他们代理总统都是合法的。

现在已经事隔多年,又把黎元洪抬出来补足所谓的总统任期,纯从法的解释也是很难说得通。

在天津的黎元洪,陷于四面八方的包围中,奔走黎宅的,有各地军方的代表,有政客,有议员,有各界人士。

黎元洪身边则分为两派:一派是急进派,有哈汉章、饶汉祥、金永炎等。他们本就在暗自活动抬黎出山,现在赶上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怎可放过,所以主张立即进京复职。

一派是缓进派,以陈宦为首,他认为南方政.府和皖奉两系军阀都别有怀抱,在这种情势下登台,不过是直系的傀儡,不如在上台前先针对全国人民的趋向,发表一个大政方针,也试探一下直系的态度;如果直系反对,黎本人也可以获得全国各方面的同情,为将来创造更有利的机会。

这个时候,黎元洪收到了他的挚友,章太炎先生的电报。虽是劝进的,他却一再提醒黎元洪,要有条件复职。

太炎先生的电报言道:“我公复位有期,薄海欣心,而所忧也在此。将帅过骄,难为其上,公与段阁,已有前车,宜于金陵、武昌择地复职,切勿卦系北京,自同囚锢。”

这倒提醒了黎元洪。

六月三日,黎分别接见了曹锟和吴佩孚、国务院的代表,他暗示拟请吴佩孚担任陆军总长,大力进行裁兵,必须取得“废督裁兵”的保障才能复职。

吴佩孚的儿女亲家张绍曾也是奔走恢复法统的主要人物,他听了黎要废督裁兵,很生气地说:“别人都把脑袋削个尖,玩命的想当这个总统,你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却提出这样让大家作难的条件,真是莫名其妙!”

陈宦把黎拉在一边,悄悄地说:“是不是,我们还没有上台,他们的威风就如此了!”

黎元洪会意的点点头,这时他的脑海里几乎都是段祺瑞和各路督军闹他、逼他的情景。刚刚热起来的血,很快又凉了。张绍曾说的不错,人家都是争着抢着当这个总统,他还提条件,是有些不正常。那是因为他本来就有些不想干,不过是试探之词。

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84章 海军起义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247章 外逃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8章 约定第94章 僵局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390章 内幕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182章 开张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8章 约定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71章 您不走吗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294章 曹锟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73章 在家上任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62章 垂钓洹上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24章 幸运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15章 挫折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95章 打破僵局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65章 保路运动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423章 学术成果1
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84章 海军起义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247章 外逃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8章 约定第94章 僵局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390章 内幕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182章 开张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8章 约定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71章 您不走吗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294章 曹锟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73章 在家上任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62章 垂钓洹上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24章 幸运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15章 挫折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95章 打破僵局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65章 保路运动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423章 学术成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