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

倒退和复辟不得人心,总要有人站出来,用实际行动捍卫共和。一个重要的人物要登场了,这个人就是蔡锷。

在筹安会成立前,杨度几乎天天都到棉花胡同去访问蔡锷,力劝蔡能成为筹安会发起人中的一个。蔡锷一再表示支持袁世凯称帝,但一谈到参加筹安会,总是力图回避,想尽办法推脱,杨度也不好过分勉强。

筹安会成立的第二天,进步党人徐佛苏、袁思亮跑去杨度那儿说:“这么重大的问题,为什么不让任公(梁启超的别号)参加?”

杨度于是请汤觉顿、蹇念益二人到天津游说梁。

这时梁启超正写好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一文,汤、蹇两人看了这篇文章,吓得脸都变了色。

梁启超托他们带封信给杨,信中写有: “吾人政见不同,今后各行其是,不敢以私废公,但亦不必以公害私。”

也给袁世凯带信,其中言道:“愿我大总统以一身开中国之新纪元,不愿我大总统以一身作过去旧奸雄之结局。愿我大总统之荣誉与中国以俱长,不愿中国之历数随我大总统而同斩。”

就是这一天,梁启超的高足蔡锷由北京专程到天津来访梁,师生二人促膝密谈,决定要以行动反对帝制。

蔡锷慨然说:“眼看着不久便有盈千累万的人要颂王莽功德,上劝进表了,老袁要是安然登大宝,叫世界各国看着中国人是什么东西呢?我们力量虽然有限,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一下不可。”

蔡锷在北京,一直被袁世凯监视,他怎可随便离京赴津呢?原来他这趟赴天津是杨度促请他,杨请蔡以师生之谊去劝梁不要反对帝制,杨一直被蒙骗,认为蔡不反对帝制。

蔡由津返京后,把梁谈话的经过编了一套,结论是梁反对帝制的意思很坚决,人各有志,不能相强。

蔡锷为了避免袁党的注意,扮演起“诈降”角色。

因为老师梁启超公开反对帝制,他的处境很难。为了减轻袁党对他的疑心,在民国四年八月二十五日,云南会馆将校联欢会发起军界请愿改行帝制时,第一个提笔签名,以示拥护帝制。

还不止此,为了使袁党认为他已是花天酒地之人,每天都和杨度等在八大胡同征歌逐舞,诗酒风流,不久便和云吉班的小凤仙打得火热。

由于蔡每天都往云吉班,使得蔡的夫人很不开心,两人曾为此争吵得很厉害。

小凤仙原名朱筱凤,后改名为张凤云、张洗非,满族旗人,祖籍河南,一八九九年出生于浙江杭州。

她的父亲姓朱,是一个没落的满族八旗武官,后被解职,光绪年间全家流寓湖南湘潭,后到杭州。

小凤仙出生不久生父便去世,因母亲是偏房,备受大母虐待,不得已乃和生母离开朱家单过。不久母亲病逝,一位姓张的奶妈收留抚养她,所以就改姓张,名凤云。

武昌起义爆发时,张奶妈正带着她在浙江巡抚曾蕴家帮佣。随后杭州革命党人炮轰浙江巡抚衙门,张奶妈就带着她逃亡上海。因衣食无着,便让她跟着一位姓胡的艺人学戏,到南京卖唱为生,取了艺名“小凤仙”。

国民党人在南京发动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北洋军阀冯国璋、张勋等部攻打南京,战火延及近两月。小凤仙跟着胡老板逃回上海。这年小凤仙已是十三岁,成一亭亭玉立的美人。

不久,胡老板又将她卖到上海曾出版过庸俗小说《鲁男子》的风流文人曾孟朴家当奴婢,后来曾孟朴又把她带到北平,“转让”给著名的“红灯区”八大胡同里的陕西巷云吉班卖唱。小凤仙自幼聪颖,识文断字,会拉二胡,会弹琵琶,会唱京剧,会写歌词,很快便以“色艺俱佳”脱颖而出。

蔡锷住在西城的棉花胡同,常常化装成商人模样,串八大胡同,找妓女寻欢作乐。

这一天,蔡锷来到了小凤仙所在八大胡同陕西巷里的云吉班。蔡锷心内烦闷,随便出来走走,并不是成心嫖妓。又因打扮成了普通商人的样子,并不像是特别有钱的大少,妓院老鸨就把他带到小凤仙这里。

小凤仙一见来客就断定他不似一般寻常的狎客,真诚以待。

蔡锷遇到小凤仙后,则顿感此女虽沦落风尘,然而出语不俗,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而一见倾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两个人越来越亲密,简直是形影不离,蔡锷甚至为了小凤仙与发妻闹翻。

杨度眼看这位当年在云南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今与八大胡同的一个二流妓女打得火热,不免深感叹惜。

天天醇酒妇人,壮志似乎已经消磨殆尽,时常昼夜不分。不只是耽搁了公务,连棉花胡同家里的老太太也疏于早晚问安,结发妻子更是久受冷落。

杨度把这种情形报告袁世凯,袁世凯听到蔡宅闹得鸡飞狗跳、乱七八糟,不屑地说:“我道蔡锷是个干练之才,可参与国家大事,谁知道治家都还不妥贴!”大大松懈了对蔡锷的戒心。

这一切都是演戏,蔡鄂在醇酒美人的幕后,正不动声色地布置军事讨袁,电召卸任不久的贵州巡按使戴戡到北京来。

戴戡与蔡锷志同道合,深得蔡锷的信任。

戴戡(1880—1917),贵州贵定县人。一九零四年赴日留学,被贵州学界誉为神童。在日本获梁启超赏识,归国后得云贵总督李经羲邀请,任云南个旧锡务公司经理,其间结识蔡锷成为知己。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前被蔡锷安排在贵州经办盐务,辛亥革命后进入贵州政界。一九一三年任贵州巡抚使,一九一五年解职入京任民国参政院参政。

袁世凯称帝后,戴戡遂与梁启超、蔡锷等人密谋“倒袁”。护国运动中任云、贵两省核心联络人,云南起义后策动贵州桴鼓相应。

护国战争中任滇黔联军右翼军总司令,被蔡锷盛誉“能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略地千里,迭复名城,致令强虏胆丧,逆贼心摧。功在国家,名垂不杇。”的护国将军。

一九一七年因反对张勋复辟,与川军刘存厚激战寡不敌众,战场阵亡,年仅三十八岁。

戴戡和王伯群同到北京,随后便成为蔡和云南将领间的秘密联系人。

蔡锷派王伯群携密函前往昆明。王伯群动身前曾和戴戡、陈启铭等穿着大礼服共摄一影,且题:“不成功即成仁”字句。

蔡锷的反袁安排中,邀戴戡到天津和北京是重要的一幕。

蔡、戴和梁启超共商讨袁计划,拟定于袁称帝时,云南首先宣布独立。贵州则俟一月后响应,广西则俟两月后响应,然后以云南之力下四川,以广西之力下广东,三四个月后会师武昌,底定中原。

同时并派彭新民赴桂,毕厚赴粤,赵恒惕、陈复初赴湘。前面说到过,赵恒惕因参与二次革命,被袁世凯命令湖南查办使汤芗铭拿解至北京六军部监禁,民国三年十二月,蔡鄂在北京联合陈宦将其保释。

蔡锷这时自己扮演两个角色,其一是假意和老师梁启超各行其是;其二是大隐花丛,与小凤仙打得火热。然而暗中他却积极部署倒袁的军事,除了戴戡成为他和云贵两省的中间连络人而外,他同时和流亡东京的国民党人取得联系。

袁世凯虽被蔡锷的假象所迷惑,但却仍不十分放心。

民国四年十月十四日的清早,北京棉花胡同的蔡宅门口,突然人声嘈杂。

蔡鄂这时刚刚起床,门口一个操天津口音的刘排长,推门闯入,厉声喊叫:“检查!”

蔡家的看门人挡不住这些如狼似虎的兵士,大声嚷着说:“这里是蔡将军的公馆,你们检查谁呀?”

刘排长气势甚盛,一掌把看门的推在地上,呼喝说: “管你什么菜将军饭将军,我们是奉上头命令。兄弟们,快搜!”

于是这伙人一拥而入,在每个房间倾箱倒箧,结果除了破书若干卷而外,连衣服都没有两套,至于可疑的文件甚至所谓的违禁品自然也没有了。这些凶猛的鹰犬一无所获,带着失望的神情,悻悻而去。

联想到去天津那一趟,袁世凯的密探对他层层监视,蔡锷由此更加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危险,决定抓紧行动。

他经过一番苦思苦想,想出了一条脱身之计,只是需要小凤仙的协助。

在相处很长时间里,小凤仙都不知蔡锷的真实身份。有一天,蔡锷在云吉班兴之所至,写了一副对联送给小凤仙——“自古佳人多颖悟,从来侠女出风尘。”

这副对联吻合小凤仙的身份和性格,也流露出蔡锷的心情和感情。他将小凤仙比作侠女,内心里已经把她定型,框定了她与自己不仅仅于儿女情长,而是和革命大业有着密切关系。

据说当时蔡锷在这副对联的上方题写了一句“凤仙女史灿正”,但下面没有署名。

小凤仙有所不满,对他说:“你我虽贵贱悬殊,但又何必隐姓埋名?”

蔡锷犹豫了一下,写上了“松坡”二字,松坡是他的字。小凤仙此刻方知,眼前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蔡锷将军。

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157章 禁赌第182章 开张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88章 大通起义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78章 汉口之战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210章 断绝关系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12章 平叛第157章 禁赌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36章 署理山东第16章 柳暗花明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158章 欧战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63章 请愿大潮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15章 挫折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294章 曹锟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7章 奇遇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479章 新人物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38章 高密事件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486章 学写诗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37章 涉外事件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16章 柳暗花明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268章 张勋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
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157章 禁赌第182章 开张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88章 大通起义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78章 汉口之战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210章 断绝关系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12章 平叛第157章 禁赌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36章 署理山东第16章 柳暗花明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158章 欧战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63章 请愿大潮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15章 挫折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294章 曹锟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7章 奇遇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479章 新人物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38章 高密事件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486章 学写诗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37章 涉外事件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16章 柳暗花明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268章 张勋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