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

胡适在1922年这一年两次到济南参加全国教育方面会议,一次是7月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次年会,一次是10月的第八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

中华教育改进社。在中.央政治腐朽、地方主义抬头、教育领域出现权力真空的条件下,教育现代化很大程度上依靠教育社团的群体力量得以实施和进行。由于当时教育团体犹如一盘散沙,难以于全国收统一之效。鉴于此,1921年12月23日,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杂志社、实际教育调查社三者合并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以“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改进”为宗旨。

推举孟禄、梁启超、严修、张仲仁、李石曾五人为名誉董事,蔡元培、范源濂、郭秉文、黄炎培、汪精卫、熊希龄、张伯苓、李湘辰、袁希涛九人为董事。1922年2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董事会上,公推范源濂为第一任董事长,聘陶行知为总干事。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教育社团。

曾先后在济南、北京、南京、太原召开年会,参与世界教育会议,创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办有《新教育》《新教育评论》,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其主要成员包括胡适、张彭春、陈鹤琴等知名教育专家。

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对加速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是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的。该会是因后来的战乱而中止活动。

2011年12月23日 ,中华教育改进社恢复重建大会在北京举行。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教育专家学者、社会人士以及媒体代表出席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恢复重建大会。 恢复重建发起人之一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研究员。

大会确定中华教育改进社使命:以专业的力量推进教育完善,致力于把教育办得更好。其宗旨是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改进。

这为后话。

在1922年7月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次年会上,胡适参与推行国语教育、英国和日本赔款用途等问题的讨论和规划。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亦称“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是民国初期民间教育社团。发起人沈恩孚、黄炎培、经亨颐等。由各省教育会及特别行政区教育会推派代表组成。宗旨:体察国内教育状况,并应世界趋势,讨论全国教育事宜,共同进行。

1915 年四五月间在天津举行第一届年会,后每年举行一次,至 1925 年,共举行 11 次。历届年会所讨论议决的提案,多为当时国内教育界重大问题,如有关实业教育、职业教育、修改学制、义务教育、社会教育、推广白话文及拼音字母等。

1921年 10月,广州七届年会制订的《学制系统草案》,一年后由北洋政府略加变动,颁行全国,即“壬戌学制”。1922年八届年会组织“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历时 8个月,拟订《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直接影响 20年代国内兴起的课程改革。

1922年10月份的教育会议主要讨论的是新学制问题,胡适以北京代表的身份参会,他提出调和学制会议原案与广州议案的主张,并作为新学制的主要起草者之一,对新学制的起草完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学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将小学七年制改为六年制,中学四年制改为六年制(三三制),取消大学预科。大学本科仍为四年,学生从大学本科毕业后进研究院。中等教育分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条路(师范教育包括在职业教育内)。中等教育中的普通教育提倡多设初中,每省只设立一所高中。11月2日,新学制正式公布,除小变动外,全部依据济南大会起草的方案。

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说:“这一次我们把学制案告一结束,总算是一件快意的事。”

胡适一直对作为全国最高学府的北大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不是很满意。1922年,他致力于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和北大学术刊物学术著作的设计谋划。

1921年底,北京大学评议会第三次会议公布《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组织大纲》,决定改组原有的研究所,作为毕业生继续研究专业学术之所,计划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国学和外国文学四门(实际只设有国学门)。所长由校长兼任,各门设主任一名,由校长于本校教授中指任。

次年1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正式成立。从组织结构看,包括三室五会。“三室”谓登录室、研究室和编辑室,“五会”即歌谣研究会、明清史料整理会、考古学会、风俗调查会和方言研究会。

其中考古学研究室可以说便是今天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前身。著名金石学家马衡先生为该室第一任主任,该研究室还外聘罗振玉(1865—1940)、法国东方学家伯希和(1878—1945)等著名学者为考古学通信导师,并积极主动寻求与国外考古学术界的合作,影响深远。

马衡先生也因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是中国近代大学中最早建立的研究机构,也是最早对清代内阁大库档案进行整理的学术机构。北大国学门诸位学者率先确立了新的史料观,开创了内阁档案整理的四个第一:开国内学术机构整理内阁档案之先河;首次对内阁档案进行编目分类整理;首次将整理档案与公布档案同时并行;率先用档案训练学生。

这四个第一充分体现了北大敢为天下先的学术风范,为20世纪二十、三十年代整理内阁大库档案高潮的出现奠定了理论、方法、人才的基础,为研究清代史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2月28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召开第一次会议,胡适被推举为《奖学金章程》的起草人及国学门杂志主任编辑,不久,他起草的《助学金及奖学金条例》获得通过。

1920年起,胡适任北大出版委员会委员长,1922年3月8日,他召集出版委员会,讨论了出版计划、《北大月刊》的管理办法,以及计划出版三种丛书《北京大学丛书》(英文类)、《北京大学国故丛书》、《北京大学国故小丛书》。

胡适在日记中说:“此三事甚满意,为将来开无数法门。”

3月16日,胡适参加《北大月刊》编辑部会议,会议决定废止月刊,另出四个季刊:《国学季刊》、《文艺季刊》、《自然科学季刊》、《社会科学季刊》,其中《国学季刊》由胡适负责。3月21日,《国学季刊》编辑部开会,决定该刊采用横排,做英文提要,这在当时的国内属于首创。

除此之外,胡适还在是年3月为北大拟订了《学术上的组织》草案。4月19日,他当选为北大教务长及英文系主任,这样,他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时间投入较前为更多,并提出了很多关于北大未来发展的提议。

在10月3日北大评议会上,他提议组织新建筑金募款委员会,即日开始募款,悬额40万元,主要用于建设图书馆、大讲堂和宿舍,这项提议获得了通过。

10月7日,他又在教务会议上提出一个议案:“本科各系学生之第一外国语,此后不限定必修单位;但每人于毕业之前,须经过一次外国语特别考试,要须能以中西文为正确的互译;不及格者,不得毕业。”此项提议也获得了通过。

胡适除了为北大的发展出谋划策,还积极为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献计献策。是年6月10日,蔡元培先生邀集胡适等人讨论高等教育问题,胡适提出两项建议:(1)组织国立大学联合会;(2)第一大学区(北京)国立各校合并。

此外,胡适也很关注在华教会学校的问题,并坚持自己的主张。

5月23日,胡适应邀与燕京大学教员座谈,讨论“教会学校在中国教育制度上的位置”问题。胡适首先肯定了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论》中关于教会学校的意见,然后介绍了世界各国对于教会学校实施的英德式、美国式、法国式三种政策,讨论了法国式和美国式政策在中国实行的困难。最后他希望教会内部自行改良以适应时势的需求,包括禁止小学校中之宗教教育;废止一切学校中之强迫的宗教仪节;与其教授神学,不如鼓励教授宗教史与比较宗教;传教的热心不当为用人之标准,当以才能学问为标准等内容。

是年,胡适在北京、天津和济南等地作了多次演讲,内容涉及国语教学、科学的人生观、道德教育、妇女问题、平民自治等问题。其中2月19日胡适在平民中学演讲《学生与社会》,是很精彩的,非常值得一读。

第78章 汉口之战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289章 内斗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14章 平定政变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106章 小德张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35章 多事之秋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112章 兵变第44章 肃贪治吏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187章 唐继尧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94章 僵局第162章 国耻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5章 去买官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204章 劝退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96章 风云突变第3章 科举之路第87章 吴禄贞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
第78章 汉口之战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289章 内斗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14章 平定政变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106章 小德张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35章 多事之秋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112章 兵变第44章 肃贪治吏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187章 唐继尧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94章 僵局第162章 国耻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5章 去买官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204章 劝退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96章 风云突变第3章 科举之路第87章 吴禄贞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