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

最令袁世凯心寒的是,自己在上奏中,辞去会办练兵处这个兼职他是自己提出的,准了就准了,谁让是自己主动申请呢?

可是,自己在上奏中明明说了,第二、四二镇兵马,防区就在自己的直隶境内,八国联军“尚未尽撤,大局尚未全定,直境幅员辽阔,控制、弹压须赖重兵”,因此请求仍归自己“统辖督练,以资策应”。

但是,这两镇的兵权也被削了。理由是“现在各军均应归陆军部统辖”,并明确派第一镇统制、副都统凤山接管袁世凯交出的北洋军权。

这不是在剥夺自己的军权吗?

想到在那次南北新军的秋操阅兵时,铁良曾用那样一种眼神看自己,这应该是铁良等人在背后搞鬼。

对于铁良,袁世凯感觉到了素和自己不睦,他在背后搞点动作倒没什么可怕。袁世凯最担心的是让慈禧这个心胸狭窄的老女人猜疑,那样一来可大事不妙了。

晚清的宫廷内斗是很出名的,比如,对日本的主战派和主和派。洋务派和清流,维新派和顽固派,等等。

对于最高统治者的慈禧,这好像是她乐见的。因为两派对立,这两伙人就互相监督,互相牵制。就争先恐后的顶礼膜拜最高权力,以获得最高权力的支持和认可。

这样一来,最高权力也就越发巩固。

如果群臣团结一致,都忠于最高权力倒好,要是合起来把最高权力架空,最高权力不就被边缘化了吗?

袁世凯其实没参加过两派斗争。对日之战,要论他个人的心意,他是应当属于主战派的。只是因为他是李鸿章的人,硬生生被归进主和派。

而在庚子国难中参加东南互保,他其实也不是想加入那一派,和另一派势不两立。只是因为身不由己,只是因为事情赶到哪儿了。

袁世凯知道,在清廷这样的政治环境里,身后没有靠山是不行的。

他开始的靠山是吴长庆,后来靠上了李鸿章。李鸿章死后,他靠向了荣禄和奕劻。现在,荣禄死了,靠山就剩下奕劻了。

他本以为通过这一段时间努力,他已经靠上了慈禧,这个最牢靠的靠山。

现在看来这只是自己的一厢情缘,慈禧的这个靠山,是不容易靠上去的。

再说了,君心难测,伴君如伴虎,这一次袁世凯是亲身体验到了。

袁世凯给自己的忠告是,在自己直隶这一亩三分地,好好消停一段时间。在接下来的日子,他也真这样做了,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

现在,我们得深入地认识一下奕劻了。

奕劻,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曾孙。爱新觉罗.永璘之孙,不入八分辅国公爱新觉罗.绵性的长子。

满族镶蓝旗人,一八三八年出生于北京,过继庆郡王绵慜为嗣子,初封辅国将军,后晋爵贝子、贝勒,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加郡王衔,任御前大臣。

光绪二十年(一八八四年),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进爵亲王。

奕劻一辈子没什么建树,业绩平平,但因为他会看风向,识大体,是晚清政坛上的长青树,不倒翁。

这个人说他没水平吧!他真的水平有限。可是也很怪,几乎在每次重大时刻,他都能站对队,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比如在维新运动中,他是坚决反对变法的,和李鸿章一起,成为反对派领袖。

在庚子事变中,他是坚决主张镇压义和团的。

而当载漪等极端派占了主导后,他见慈禧支持极端派,只能装病不出。

这使他既没有同那忠心耿耿的五大臣那样,遭杀身之祸,也没像载漪之流一样最后遭清算。

而在庚子国难中,他和李鸿章同为与八国联军的全权代表,做通了列强的工作。没追究庚子事变的首恶,保住慈禧的命,而又立了大功。

他一般不参与宫廷的内斗,用他自己的话说,谁对我听谁的;这或许是他能成为晚清政坛不倒翁的一个重要因素。

都说高处不胜寒,但身居高位的他好像从没引起谁的关注。不过,现在不一样了。因为,庚子国难中为保慈禧立了大功,越发得到慈禧地器重。

荣禄死后,他已经成了军机处的领衔军机大臣。他的儿子载振为商部尚书,父子俱贵,势焰熏天。

奕劻和袁世凯其实没有什么共同志向,两个人关系好,主要是奕劻能贪,袁世凯能送。

比如荣禄病危时,袁世凯听说奕劻要领衔军机处,即派杨士琦给奕劻送十万两银票。杨士琦曾告诉奕劻:“这微数目,不过是作为王爷到任后零用而已,以后还得特别报效。”

奕劻进入军机处成为领衔大臣后,袁世凯越发殷勤,每个月,每逢年、节日都有礼奉送。

遇有奕劻和福晋的生日,甚至奕劻儿子的成婚,女儿的出嫁,孙子的满月和周岁,所需开资都有袁世凯预先布置,不费王府一钱。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袁世凯有什么事,奕劻自然是尽全力。

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在朝廷差不多是尽人皆知。很多人在背后议论,称奕劻为袁世凯的傀儡,是袁世凯在朝廷的代理人。

奕劻伴随着位高权重,更加贪得无厌,变本加厉。

特别是任军机处的领衔军机大臣后,管理财政处、练兵处事务,集内外大权于一身。 与其子载振、大臣那桐卖官鬻爵,被当时的人们讥为“庆那公司”。

大小官员都去贿赂他,庆亲王府门庭如市。奕劻挥霍异常,但是尚能积蓄起巨款,在英商汇丰银行存入一百二十万两私产。

光绪三十四年,奕劻七十诞辰,大开祝典。成了官员们攀缘交结的好时机,而奕劻更是大肆进财纳贿。各地进献者络绎于道,王府门前车水马龙,列起了长阵。这一次七十寿诞,奕劻所得现金达五十万两白银之多,礼物价值更为百万两白银以上。

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一月二十九日,奕劻病死于天津租界,时年七十九岁。内务府大臣初拟谥“哲”,按谥号解,知人曰哲。

溥仪不同意,亲选四字,让内务府选择,为“谬、丑、幽、厉”。

溥仪之父载沣闻此,终觉同为宗室,有所不忍,劝溥仪网开一面。

溥仪仍不肯。后在亲贵力争之下,才赐谥“密”字, 密者,“追悔前过”之意。

当时的民国大总统黎元洪颁令,允许其子载振世袭和硕庆亲王的爵衔。

可见,在末代皇帝溥仪眼中,奕劻实为祸国之辈。当然,这是后话。

甲午战败之后,东三省就陷入日本和俄国的侵略威胁之中。进入一九零六年,形势越发紧急。盛京将军赵尔巽几次奏请朝廷派人前去实地查看,共商应对之策。

这一年的十一月,朝廷派奕劻之子、商部尚书载振和军机大臣徐世昌前去东三省查办此事。

载振和徐世昌途经天津,停了几天,袁世凯招待的极为热情周到。并派亲信,已经做了道员的段芝贵带人随行,主要是保护,也协助调查。

载振生长在骄奢淫逸的皇家贵族的豪门世家,是标准的公子哥,纨绔子弟,平日里既好渔色猎艳,又特喜欢观剧。

在中州会馆看戏时,见到一个色艺双艳、温柔妩媚、风情万种的歌妓杨翠喜,载振这位公子哥立即为之倾倒。心荡神摇、意乱情迷、不得自持。

段芝贵正在挖空心思攀高枝,见机会来了,马上用一万二千两银子将杨翠喜赎出,献给了载振。

载振大喜过望,欣然接受。

不久,段芝贵又从天津商务总会会长王竹麟处借得十万两银票,作为奕劻的寿礼送上,意在贿买高位。

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44章 肃贪治吏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215章 和观音同日出生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89章 出师未捷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8章 约定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359章 唐联帅出走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88章 大通起义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95章 打破僵局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70章 呼声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336章 张瑞玑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93章 南北议和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238章 分道扬镳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261章 张作霖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289章 内斗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96章 风云突变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45章 积重难返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38章 高密事件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
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44章 肃贪治吏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215章 和观音同日出生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89章 出师未捷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8章 约定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359章 唐联帅出走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88章 大通起义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95章 打破僵局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70章 呼声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336章 张瑞玑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93章 南北议和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238章 分道扬镳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261章 张作霖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289章 内斗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96章 风云突变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45章 积重难返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38章 高密事件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