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呼声

当时驻守武汉地区的清兵约有二十二个营多一点,除五个营参加起义,完全成为革命军队以外,还剩下十七个营,大约相当于起义军的三倍。其中以总督衙门的警卫部队火力最为猛烈,因为机关枪配备较多,又大多是老兵,射击技术好,实战经验也丰富。

而起义部队毕竟没有严密的组织和指挥。

此时督府师爷张梅生建议死守官署。他向瑞澂进言:新军哗变,事出有因。如今只是一时躁动,不但立足未稳,而且群龙无首。只要坚守静待援军赶到,再设法告知士兵既往不咎以安抚人心,可保大局无虞。

而瑞澂的小妾廖克玉却死劝瑞澂离开总督官署,去长江上的楚豫号兵轮上指挥。理由也很充分:上了兵轮进可攻退可守。老爷万金之体,留在这里一旦有什么闪失,一家人如何是好?何况此时不走,过一会就走不脱了!

站在总督和清廷的角度,师爷张梅生这次说的无疑是对的,指挥员怎么可以擅离指挥的位置。

清政.府湖北军政最高长官博尔济吉特•瑞澂,他这次又恰恰没有听从师爷张梅生的。对待武昌起义,他总是和正确的意见过不去,带领全家老小从后院撤到了长江的军舰上。

博尔济吉特•瑞澂,清末大臣。字莘儒,号心如,蒙古族,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琦善之孙,黑龙江将军恭镗之子。一九零零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因留守北京有功,擢升九江道。一九零五年调任上海道。一九零七年先后任江西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同年十月升任两江总督,一九一零年升任湖广总督。

可以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利于起义军,可谓与对手配合默契。

此时起义军现场成立的四十人敢死队正勇往直前,人人心里明白:今晚不攻下督署,明早大家黄泉路上再见。

而守卫总督官署的士兵一见瑞澂都跑了,我们还在这里守什么?

起义军大而大之是为共和而战,小而小之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拼命,这样的部队其战斗力是可以想象的。守卫总督官署的士兵是为什么而战呢?为了个总督的已经逃命留下的空总督衙门吗?

瑞澂离开总督府上舰,反而指挥失灵,清军大乱。凌晨一点三十分,整个武昌都被起义军所控制。第二天,武汉三镇都落到了起义军手里。

武昌起义之后,各地起义容易得让人不敢相信;而武昌起义之前,起义是很难的事情。

从一九零六年到一九一一年,孙.中.山先后发动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屡屡受挫,都未能达成预期。尤其是广州黄花岗一役,林觉民、喻培伦等精英的牺牲更是让革命党人损失惨重。

所以,当孙.中.山在美国收到武昌即将起义的电报时,他内心其实是拒绝的。他想回电让湖北新军暂时不动,一定要慎之又慎地等待时机,避免重蹈黄花岗的覆辙。

十月十二日,正准备吃完早餐去回电的孙.中.山买了一份早报,扫了一眼,感觉全身的血都不流了:一行醒目的黑体大字专电“革命党人占领武昌”。

当日,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

武昌起义爆发的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袁世凯正在当寿星,和亲朋和老部下等一起庆贺他的五十二岁的寿辰。(袁世凯的生日是农历八月二十日。这个日子在他出生的一八五九年是公历九月十六日,而在辛亥年也就是一九一一年,这个日子则是公历的十月十一日,是武昌首义的第二天。)

这一天,洹上村宾朋满座,袁世凯的心腹亲信赵秉钧、张锡銮、倪嗣冲、袁乃宽、王锡彤等都前来为他贺寿。袁世凯在养寿园大摆酒宴,还请来戏班助乐。

筵宴中,突然收到电报:革命党在武昌起义,武昌被革命党人占领。

满堂宾客相顾失色。惊恐中人们已无心祝寿,于是剧宴皆止,众宾客转而议论起武昌变乱之事来。

有人说起义的士兵不过是数营,瑞澂和张彪必能平定。

有人说闹事者不过是为抢夺财物,三天二日,大军压境,自会做鸟兽散。

有的说,革命党的首领孙.中.山和黄兴均不在武昌,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群龙无首,焉能成事。

大家议论纷纷,意见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武昌的举事成不了气候。

听着大家的议论,袁世凯一直抚髯微笑,不作一语。

倪嗣冲见了问:“不知袁公对此有何见教?”

袁世凯语出惊人:“瑞澂和张彪这两个人我知道,都是无能之辈,指望他们什么事也干不成。载沣少不更事,内阁总.理大臣奕劻昏庸无能,没有主持大局的能力。听说革命党人占据武昌后正在进兵汉阳和汉口,来势不得小视。加上路权之争造成的一派乱像,难啊!”

袁世凯说着叹了口气,看他的面部表情,与其说是叹息,毋宁说是兴灾乐祸。

赵秉钧趁机说:“天下大乱,除了宫保出山,谁人能扭转乾坤?”

袁世凯赶忙制止,说这话可不敢乱说,他自己已经是处江湖之远的山人。

袁世凯嘴里这样地说,心里可不是这样地想,他预感到自己应该是重出江湖了。

接下来的几天,他几乎不离电报室,密切关注着各地的消息。

做了一系列的安排后,差人带着一大笔银票,去孝敬内阁总.理大臣奕劻。这个时候为什么送银子,奕劻当然心知肚明。

袁世凯知道奕劻不会让他失望,满怀信心地静候佳音。

革命党人攻下武昌,瑞澂、张彪弃城逃走的消息传到了北京,清廷一片慌乱。

经过一番研究,十月十二日,清廷命陆军大臣荫昌率陆军两镇赴武昌镇压起义,湖北军队及各地赴援的部队也都归荫昌节制。同时,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军舰,会同长江水师往援。

下令将瑞澂革职留任,暂署湖广总督,戴罪立功。

荫昌虽在德国学过军事,但从未带兵打过仗,无作战经历,没有调兵遣将的实战经验。

由于陆军部未直接统辖一兵一卒,于是他向载沣请旨,命军咨府正使冯国璋为军统,抽调已赴直隶永平参加滦州秋操的吴凤岭所辖的第四镇、王占元所辖的第二镇第三混成协、李纯所辖的第六镇第十一协这些北洋主力,新编为第一军。

因见征讨军武器精良且训练有素,荫昌并未把武昌的事情看得很严重,他认为大军压境,平叛将指日可待。

当他率全体幕僚在北京西车站登车南下时,邮传大臣盛宣怀追至车上。将汉阳地图一纸面交荫昌,并请下令前线军官,进攻汉阳时保护铁厂使少受损失,即赏银十万两。

盛宣怀下车告别时,荫昌曾豪情满怀地对他说:“你就预备赏钱吧。”

但到了真正排兵布阵、行军打仗的时候,荫昌才知道自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什么准备没有就急于出兵,粮饷、弹药等物资短时间内亦难以筹集和调拨,入鄂的先头部队因等候弹药,无法向前推进。更头痛的是,所带北洋军因袁世凯经营多年,从上到下,只知有袁世凯,而不知有他人,荫昌根本指挥不动。

没有袁世凯不行,这正是袁世凯最需要的。

武昌起义在把朝廷搞得人心惶惶的同时,各国列强也在担惊受怕。他们不知道武昌起义的宗旨,担心还和义和团一样,对外国人不利。

为了保住各自在华利益,他们一方面把军舰开进长江水面,表面上打出了严守中立的旗号,其实是在监视革命党人。

另一方面则积极地为清廷出谋划策。

刚刚收到袁世凯银票的奕劻和列强的联系紧密,应该是他跟列强暗示了什么。而袁世凯也确实为列强所看好,被寄予厚望。

于是,各国公使和各方代表几乎异口同声地呼吁:启用袁世凯。

英、法、德、美四国银行的美国代表司戴德和法国代表贾思纳都发声:“清廷必须选用铁腕人物,力挽狂澜,推动宪法改革,叛乱失去了矛头,就不难粉碎。”

银行方面强烈要求:“必须要有袁世凯这样的人来保证政.府的稳定。”特别强调:“袁世凯在训练新军方面做过许多工作,他是制止叛乱,召唤回不忠诚的军队,以及同起义首领中的某些人达成协议,化解危机的唯一人物。”

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本就是袁世凯的好朋友,自袁世凯被开缺后,一直在为袁世凯鸣不平,这一次叫得最凶。

美国驻华公使嘉乐恒建议公使们采取联合行动,共同就重新启用袁世凯而对清廷施压,获得了驻京公使团的一致赞成。

美国还亲自派人,如宫觐见,用命令的口气,要求清廷:“不要任用袁世凯做一个寻常的高级官吏,而是作为朝廷的顾问和皇权的执行者”

清廷的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本就与袁世凯交情极深,一有机会就替袁世凯说话。这一次见机会难得,一起给载沣施加压力。

第14章 平定政变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261章 张作霖第164章 芥蒂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405章 八股文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78章 汉口之战第22章 大事不妙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20章 心机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196章 陆荣廷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150章 复古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60章 山雨欲来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90章 汪袁配合第439章 进德会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89章 出师未捷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249章 就职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166章 实情第482章 离开第166章 实情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65章 保路运动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
第14章 平定政变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261章 张作霖第164章 芥蒂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405章 八股文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78章 汉口之战第22章 大事不妙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20章 心机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196章 陆荣廷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150章 复古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60章 山雨欲来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90章 汪袁配合第439章 进德会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89章 出师未捷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249章 就职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166章 实情第482章 离开第166章 实情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65章 保路运动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