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拒胡迎蔡

五四运动9年后的1928年5月4日,胡适在上海光华大学发表演讲:题目为《对五四运动的纪念》。

讲演的第一部分,讲的是五四运动背景,他言道:“中国加入欧战时,全国国民,皆抱负极大希望,以为从此以后,对外赔款,可以停付——至少可以停付五年;治外法权,可以废止;关税主权,可以收回……

“中国正式加入欧战,是1917年。前此之时,虽有华工协助协约国与德国开衅,但未经中国政府正式表示,到了1917年,中国政府公然向德绝交,向德开战。翌年11月11日,德国终于失败了,一种代表军国主义和武力侵略主义的势力,终于被比较民治化的势力屈服了,欧战遂此告终。全世界人皆大庆祝此双十一节,中国自亦受其影响。5月17日那一天,所有北京城内的学校,一律停课,数万学生,结队游行,教育部且发起提灯大会,学生手执红灯,高呼口号,不可谓非中国教育界第一创举。影响所及,遂为以后的五四运动下一种子……

“1919年1月18日,交战诸国开和平会议于法国Versailles宫中,中国人参加者,有政府的代表,有各政党的代表,又有用私人名义去参加者,以为美国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必可实行,中国必能在和会之中,占据许多利益;至少,山东问题,必能从和会中得着满意的解决。然而威尔逊毕竟是一个学者的理想家,在政治上玩把戏,哪里敌得过英国的路易?乔治(DavidLloydGeorge)及法国的克列孟梭(Clemenceau)这一班人呢?学者遇着“老虎”,学者唯有失败而已!”

讲演的第二部分,讲的是五四运动的发生:“4月28日,国际联盟条文,正式成立,尚觉有点希望。过了两天,到了4月30日那一天,和会消息传出,关于山东方面的权利,皆付与日本,归日本处理。消息一到,前此满腔热望,如此完全失望了!全国愤怒,莫能遏制,于是到了5月4日那一天,学生界发起北京全体学生大会,开会以后,到处游行……”『

讲演的第三部分,胡适谈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

“如今且约略考究五四运动的影响,它的影响,计有两方面:一为直接的影响,一为间接的影响。直接的影响,能使全国人民,注意山东问题,一面禁止代表签字;一为抵制日货,抵制日货的结果,许多日本商人,先后破产,实予以重大打击。故日本野心家,亦渐生戒惧之心了;再加上其他友国的帮助,故于1921年华盛顿会议中,当中国代表重新提出山东问题时,中国着实占点便宜。其结果,日本终于把山东方面的权利,“终究交还中国”了。

“至于间接的影响,那就不能一样一样地细说了!

“第一,五四运动引起全国学生注意社会及政策的事业。以前的学生,不管闲事,只顾读书,政治之好坏,皆与他们无涉。从此运动以后,学生渐知干预政治,渐渐发生政治的兴趣了。

“第二,为此运动,学生界的出版物,突然增加。各处学生皆有组织,各个组织皆有一种出版物,申述他们的意见。单说1919年一年之内,我个人所收到的学生式的豆腐干报,约有四百余份之多,其他可无论了。最奇怪的,这许多报纸,皆用白话文章发表意见,把数年前的新文学运动,无形推广许多。从前我们提倡新文学运动,各处皆有反对,到了此时,全国学生界,亦顾不到这些反对,姑且用它一用再讲。为此“用它一用”的观念的结果,新文学的势力,就深深占入学生界的头脑中去了,此为五四运动给予新文学的影响。

“第三,五四运动更予平民教育以莫大影响。学生注意政事,就因他们能够读书,能够看报之故。欲使平民注意政事,当亦使他能够读书,能够看报;欲使平民能够读书,能够看报,唯一的方法,就在于教育他们。于是各学校中,皆创立一个或数个平民学堂,招收附近.平民,利用晚间光阴,由各学生义务教授;其结果,平民教育的前途,为之增色不少。

“第四,劳工运动亦随五四运动之后,到处发生。当时的学生界,深信学生一界,势力有限,不能做成大事,欲有伟大的成就,非联合劳工各界,共同奋斗不可。但散漫的劳工,不能发生何种势力,欲借重之,非加以组织不可。于是首先与京汉路北段长辛店的工人商议,劝其组织工会,一致奋斗。一处倡之,百处和之。到了今日,各处城市,皆有工会组织,推原求本,当归于九年以前的五四运动。

“第五,妇女的地位亦因五四运动之故,增高不少。五四运动之前,国内无有男女同学之学校,那时,妇女的地位,非常低微。五四运动之后,国内论坛,对于妇女问题,渐生兴趣,各种怪论,亦渐渐发生了;习而久之,怪者不怪,妇女运动,非独见于报章杂志,抑且见诸实事之上了!中国的妇女,从此遂跨到解放的一条路上去了。

“第六,彼时的政党,皆知吸收青年分子,共同工作。例如进步的党人,特为青年学生,在他们的机关报上,辟立副刊,请学生们自由发表意见。北京《晨报》的副刊,上海《民国日报》之“觉悟”,即其实例。有的机关,前时虽亦有副刊,唯其主要职务,不外捧捧戏子,抬抬妓女,此外之事,概非所问。‘五四’以后,他们的内容,完全改变了:诸如马克思、萧伯纳、克鲁泡特金等名词,皆在他们的副刊上,占着首席地位了。”

在后来的岁月中,胡适也曾在多次谈及五四运动,表现了他浓重的“五四”情结。

1919年6月,北洋政府任命胡仁源为北大校长,胡适与北大多数师生坚决反对,开展“拒胡迎蔡”活动。

胡仁源出身南洋公学特班生,与蔡元培有师生之谊。按蔡元培的印象和评估,胡仁源后留学英国,虽为工科出身,但具有一定哲学思想,文笔工雅。这在蔡元培看来也是一大优点,认为性近文史哲的学生肯习工艺,尤为难得。胡仁源留学回国后入北大,曾任北大工科学长,并一度代理过校长。蔡元培主持北大后,仍请胡仁源任工科学长,而胡仁源不愿,遂改聘他人。

以曾经代理校长的人来接替蔡元培,资格自然没有问题,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人选。只是政府内外一些人太急于除掉蔡元培,所以他们推戴胡仁源竟然不择手段,结果弄巧成拙。这些人一方面运动北大学生欢迎胡仁源出任校长,一方面发表“燃犀录”,捏造故事,丑诋蔡元培及沈尹默、理科学长夏元瑮等人。这些一捧一打的手法激起北大学生公愤。北大学生群起抗争,公开宣布拒绝胡仁源出任校长,甚至查明那些煽动欢迎胡仁源的学生给予制裁,“拒胡迎蔡”。

6月6日晚,北大学生举行全体大会,就政府任命胡仁源为校长一事通过两项决议:

一、推举代表求见胡仁源,警劝其万勿来校;

二、上书总统,请收回成命。

北大全体学生在上总统呈文中以为政府任命胡仁源为校长不合情理,因为蔡校长第二次来电,只说“卧病故乡,未能北上”,并没有说坚决不北上。蔡校长既然没有再次辞职,政府亦没有罢免明文,那么突然任命胡仁源,不仅不合乎情理,而且也没有依据。现在这样突然任命,显然是想拒绝蔡校长北上复职。这是从期待蔡元培回校复职立场上说的。

从胡仁源情况看,北大学生在呈文中表示,其学问信望,均不足以担当北大校长职务,学生为自身学问计,为教育前途、国家前途计,决不敢妄从明令,听其“蟊贼大学,戕害国本”。北大学生的要求非常简单,就是拒绝胡仁源,欢迎蔡元培:“拒胡迎蔡”。

第二天(6月7日)下午,在胡适等人的主持下,北大全体教职员二百余人召开紧急大会,一致决议不承认胡仁源为北大校长,继续坚持要求政府催蔡元培返校复职。当天,全国学生联合会筹备处也公开致电总统府、国务院、教育部,坚拒胡仁源出任北大校长,继续坚持挽留蔡元培。

7月9日,胡适在《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上发表《论大学学制》,对恢复民国元年大学学制的提议表示异议,指出这个提案主要目的在于破坏蔡元培校长两年来的改革,使他难堪,不能回北大。胡适在文中为蔡元培改预科三年为两年、文理两科合并等改革措施进行了积极的辩护。

在各方的积极努力下,蔡元培终于在9月回北大复职。蒋梦麟被任命为总务长,胡适被任命为代理教务长,协助蔡元培工作。

在“拒胡迎蔡”的运动中,胡适由于在北大师生中有极高威信,他的作用是别的人无法取代的。

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439章 进德会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310章 战与和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162章 国耻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19章 一心离开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27章 如愿以偿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407章 童子试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343章 沈阳和保定会议第261章 张作霖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55章 反击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28章 下重药第235章 立法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261章 张作霖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5章 去买官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345章 张毒菌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45章 积重难返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73章 在家上任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208章 四川前线停战第41章 东南互保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575章 矢志不渝
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439章 进德会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310章 战与和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162章 国耻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19章 一心离开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27章 如愿以偿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407章 童子试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343章 沈阳和保定会议第261章 张作霖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55章 反击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28章 下重药第235章 立法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261章 张作霖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5章 去买官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345章 张毒菌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45章 积重难返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73章 在家上任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208章 四川前线停战第41章 东南互保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575章 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