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沈阳和保定会议

周树模(1860~1925),字少朴,号沈观,湖北天门人。少好学、性沉静、寡言笑,家贫无力购书,常借书手抄。十五岁取秀才,十九岁入湖北经心书院读书,二十五岁中举,二十九岁中进士,选为庶常。一八九八年任武昌两湖书院理学分教和文学分教,同年授翰林院编修。

这是个口碑极佳之人。

一八九六年天门水灾,出面以工代赈督修唐心口堤防。一八九九年任监察御史,先后弹劾广西提督苏元春、闽浙总督魏光焘渎职不法,二人皆被罢黜。

一九零五年九月,随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归国后,参与宪政讨论,任审定课委员。次年四月,改授江苏提学使,赴任前几次上疏请求实行君主立宪,并代镇国公载泽草拟《立宪疏》。七月,清廷设官制局于海淀,受光绪帝指令兼副提调参加改订官制。

一九零七年东北改行新省制,周任奉天左参赞,次年升署黑龙江巡抚,兼副都统。在黑龙江巡抚任上,着力道府县治设置,加强陆军训练,大力兴办学堂,奖励移民垦殖,调整厘税,开办银行,整顿广信公司,创办奉盐官运局,政绩卓著。

上任一年后,库入从每年不足白银九十万两,跃增至六百余万两。

外交上采取“待之以和平。持之以坚定”的方针,曾上《筹议应付俄日方策疏》,为清廷采纳。随即在满洲里设立胪宾府治,派员搜集大量边界线资料,测绘全省地图,查勘边界。

一九一一年兼任中俄勘界大臣,在与俄谈判中,广征博引史志文献及有关条约,据理力争,粉碎沙俄将满洲里划归俄境的阴谋。

辛亥起义后,周在黑龙江成立“保安会”,自任会长,以“清除内患,维持秩序,看守门户”为己任。后曾受聘于袁世凯,于一九一四年出任北京政.府平政院院长。

袁世凯蓄谋称帝时,加封周为中卿,周拒不受,辞平政院长职,去上海。

行前走访副总统黎元洪,劝其拒绝袁世凯“武义亲王”封爵,说:“愿副总统为鄂起义稍留体面。模前清曾任封疆,尚弃官出走,副总统将来尚有大总统希望,一受册封,则身名俱废。袁氏所为,丧亡无日,愿为民国计,为鄂人计,为本身计,坚决勿受此王封!”

随即南下。一九一六年黎元洪继任总统,周复返京任平政院院长兼文官高等惩戒委员会委员长,不久自去职。

过去徐世昌提出周树模组阁,安福系曾坚决反对,现在,为了搞掉靳云鹏,不惜以此向徐世昌示好。

三月三日起,安福系为了倒阁,该系所属的三位总长——财政总长李思浩、交通总长曾毓隽,司法总长朱深拒不出席国务会议,并同时提出辞呈。

安福系的倒阁行动遭致其对立面的强烈反对,以曹锟、张作霖为首的八省督军纷纷发出通电,力挺靳云鹏内阁。

推出周树模组阁,徐世昌自然求之不得,但当时也有一个大难题,就是陆军总长的人选。靳云鹏是自兼陆军总长,他的内阁垮台了,靳自然不会继续留任陆长。大徐可不想小徐出任这个新阁的陆长,选别的人在段祺瑞那里肯定通不过。

权衡利弊和轻重缓急后,徐世昌选择了坚决挽留靳内阁。段祺瑞面对如此大的反对力量,也只好勉强地表示挽留靳内阁,同时也不反对把河南易督暂缓。

靳云鹏很快回到国务院继续办公,段命令安福系的三位总长收回辞呈。

河南督军赵倜随即发表通电响应吴佩孚,表示赵倜已公开地倒向直系一边。这样一来,段祺瑞的河南易督之举,简直是偷鸡不成反倒丢了米。

吴光新的豫督又告落空。他的怨气完全集中在其本家吴佩孚身上。

三月二十日有电痛骂吴佩孚:“偏裨后辈,事理糊涂,屡为出位之言,不量身分,妄自尊大,显系别有阴谋,意存挑拨。”

保住了靳云鹏内阁,造成了河南易督的人事命令无效,八省联盟先声夺人,一出手就打了个大胜仗。

靳云鹏的国务总理获得支持,这使他对段系渐行渐远。段和段的死党也对靳更加有气,越发认为他是忘恩负义,通谋敌党,背叛恩师。

三月十四日张作霖派了王乃斌,带了一封亲笔信给段祺瑞,力劝段不要听小人之言而疏远靳。 шωш ▪тt kán ▪CO

信中有言:“乞钧座勿纳宵小之言,免为盛德之累”。

作为靳云鹏儿女亲家,张作霖本是一片好心,没想到事与愿违。因为他的这封信带给段的是怒上加怒。在段看来,靳竟拜托外人来向他说情,实属不可原谅。

刚巧这时候靳云鹏前来晋谒,段在火头上即予以挡驾。

靳云鹏不知个中原委。第二天靳又来晋谒,不待通报即直入内室。他本是段的四大金刚,自然可以随便登堂入室。

段见到他,劈头劈面就大骂他一顿,说:“你已当到国务总理了,怎么还是这样不明事理,你以为借重外援就可以骇倒我吗?你眼中还有我没有?”

靳丈二金刚摸不着脑袋,一叠声喊冤枉,他说:“我怎么会求助外力,我绝不是这种忘恩负义的小人。”

段听了更为生气,就在抽屉中把张作霖的来信拿出来,大声说:“你说没有,这是什么东西,还要在我面前撒谎。”

靳接过来一看,正是自己亲家的来信,信中全是替自己讲话,不是求助外力是什么?便哑口无言。

段则怒冲冲地说:“你告诉张作霖,他是什么东西,越来越不成体统了,公然敢干涉北洋派的家事,他配算是北洋派的人吗?他是什么出身?他怎么有的今天?他不过是个马贼,我不提拔他就能有今天吗!简直不知轻重,越来越不像样了。”

靳站在段的面前,走也不是,坐也不是,一直等段骂够了才鞠躬而退。

段祺瑞这次真的动了肝火,他不只对靳云鹏生气,甚至连徐树铮也不接见,避居团河,宣称此后不再过问内阁的事。

三月二十七日张作霖在沈阳作寿,同盟各省的督军均派代表前往祝寿,同时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决定三点:

(一)拥靳云鹏留任国务总理,不反对段祺瑞。

(二)安福系卖国祸国,应予解散。

(三)安徽督军倪嗣冲久病不能视事,推荐张勋为安徽督军(张勋亦是张作霖的亲家)。

到沈阳拜寿的各省督军代表外加张作霖的代表,在沈阳会议结束后一同前来保定,来到曹锟的大本营。他们名义上是参加保定举行的追悼直军阵亡将士会,而实际上则是应曹之召,参加保定会议。

保定会议与沈阳会议大同小异,也决定了三点:

(一)拥靳云鹏留任国务总理,不反对段祺瑞。

(二)赞成直军撤防北归,但须责成吴佩孚与南军有一默契,保证直军撤退后,南军不乘机前进。

(三)宣布安福系卖国祸国的罪状,勒令解散。

从沈阳会议和保定会议的决定中,可以看出奉系和直系虽然联盟,但在各自利益上并不互相支持。张任霖想支持其亲家张勋重回安徽,扩大自己的势力,曹锟则关心直军撤防问题。

段祺瑞避居团河后,闭门谢客。他在北京时,徐世昌和靳云鹏感到事事段都要过问,不胜其苦。现在他去团河不问一切后,徐、靳又感到极为不方便。因此再三再四邀请他回到府学胡同私邸,以便就近承教,段坚决谢绝。

徐世昌只好请在正定隐居的北洋元老王士珍到北京来调停政潮。

四月四日王士珍去团河访段,王对段说:“靳翼青(靳云鹏)是你的人,他们拥护靳内阁,岂不就是拥护你,你生什么气呢!”

段听了觉得也有道理,四月七日曾一度回到北京来。什么事都没干,反而一直被安福系的人包围,报告他的都是一些恼人的消息,一气之下他于八日又回了团河。

奉系和直系虽然口里不讲倒段,但他们深知,不搞倒段祺瑞他们将一事无成。而要倒段就要付诸行动,就要有实际行动者,这个使命自然而然地落到吴佩孚身上。

吴佩孚的第一步行动就是撤防北归。

三月上旬,吴佩孚派人把他部队的眷属七百余人护送北归,下令禁止兵士不得无故请假,不得向商人赊欠,不许擅取民间一草一木。并电请张敬尧准备派兵接收直军的防地。其实他已暗中和湘军有约,一俟撤防,就由湘军来接防。

段祺瑞知道此事态严重,三月十八日他秘密地来到保定,请曹锟制止吴佩孚自动撤防。

同时又授意北京附近的驻军五个师长曲同丰、陈文运、魏宗瀚、李进才、刘询等联名通电,借口营房不足,拒绝直军吴师移驻北京。

这时吴佩孚已派参谋王伯相到北京,料理驻兵地点。王伯相到北京后便把实际情形电吴,所有兵房都被边防军驻守,吴为之大愤。

吴佩孚衡阳撤防是个极重大的事件,不但对当时国家局势的走向影响极大,对吴本人的人生也具有决定性意义。

当时局外人都替吴担心,认为他孤军久戍,要从数千里外冒险北归,实在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可是他却从容不迫,就像关云长千里走单骑。

其实对于撤防问题,吴佩孚是经过缜密的考虑的。由衡州到保定虽然是一条漫长的路,但只有张敬尧的地盘属皖系的势力范围,而吴佩孚根本不把张敬尧放在眼下。由长岳过湖北到河南,是王占元和赵倜的地区,王、赵都已加入八省同盟,一般不用担心遭人算计。

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409章 怪八股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41章 东南互保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268章 张勋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23章 离开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60章 山雨欲来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182章 开张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27章 如愿以偿第16章 柳暗花明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112章 兵变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150章 复古第62章 垂钓洹上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38章 高密事件第50章 过街老鼠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429章 辞职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407章 童子试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56章 祸从口出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41章 东南互保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89章 出师未捷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5章 去买官第82章 一明一暗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40章 系矫旨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
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409章 怪八股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41章 东南互保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268章 张勋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23章 离开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60章 山雨欲来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182章 开张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27章 如愿以偿第16章 柳暗花明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112章 兵变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150章 复古第62章 垂钓洹上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38章 高密事件第50章 过街老鼠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429章 辞职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407章 童子试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56章 祸从口出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41章 东南互保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89章 出师未捷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5章 去买官第82章 一明一暗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40章 系矫旨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