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兵变

二十五日,蔡元培一行到达北京。袁世凯用极高的礼节,打开正阳门,举行隆重欢迎仪式。下午,蔡元培一见袁世凯,就递交出孙.中.山请其就职的手书及参议院的选其为临时大总统的选举状。恳请其尽速南下就职。

当晚,袁世凯委派外务部首领胡惟德举行盛大宴会招待。

二十七日,袁世凯邀请蔡元培一行人举行坐谈会,在谈到去南京就职一事时,他表示,现在他正在处理手头上的一些事,等这些事有了眉目后,他将尽快去南京。态度很好,不在坚持不离开北京了。

蔡元陪等人对袁世凯的态度,很满意,也给予了称赞和肯定。

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袁世凯不能再坚称不离开北京了。中.山先生说了,袁世凯一天不到南京就职,他就一天不交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任命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参议院也在南京,如果参议院因袁世凯迟迟不去南京就职,做出新的任命,不是很麻烦吗?人家这么多人,兴师动众的来接你,你有再多的理由,也不能一口回绝呀!

按照北京行政当局的安排,为庆祝结束帝制,中华民国的诞生,也为了欢迎迎接使团,北京要连续三天举行庆祝活动,晚上还要提灯游行。

但是,就在庆祝活动进行的第二天,北京响起了枪炮声。

开始,人们误以为是庆祝礼炮,但很快发现是兵变。

一九一二年二月二十九日(阴历正月十二日)晚六时,第三镇兵一部炮、淄两营因扣饷事溃变。变乱先由驻扎朝阳门(也叫齐化门)的第九标之炮队引起,随后驻于禄米仓的辎重队、帅府原煤炸胡同东城土地庙驻军纷纷与之呼应,起兵作乱。

炮队先在朝阳门外为乱,而后炮击强行进入朝阳门,辎重队在城内与之配合,打开城门,两队汇合后向西行进,一路毁坏民居,劫掠无数。

当晚亥时初(21:00多)乱军至专使团居处,直言只索要财物,蔡元培等立即避去 。下半夜西城、北城也发生骚乱,土匪和部分巡警加入抢劫。

这晚兵变的结果是商民遭抢劫者四千余家,京奉、京汉铁路局,大.清、交通、直隶三银行以及制币厂亦遭劫掠,损失白银九百多万两。专使住所被洗劫一空。蔡元培等人避入东交民巷内的六国饭店,仅以身免。

这场兵变,发生的时间节点太过蹊跷,很容易使人想到是有人刻意组织、安排,目的就是阻止袁世凯离开北京。因为兵变的士兵高喊的口号就是“宫保走了,没人管我们了”。用这样伤天害礼的无耻,卑鄙的手段,实现袁世凯不去南京就任的目的,可谓骇人听闻。

大多数人说,这场兵变是袁世凯一手策划的。因为,举行兵变的是袁世凯专门调到京城保护他的曹锟的北洋三镇。

兵变发生后,有人曾见,曹锟到袁世凯这里报功。也没管有没有外人在,见面就叫嚷:“报告大总统,昨晚奉大总统的密令,兵变之事,已办到矣。”

袁世凯气得大骂曹锟:“胡说!滚出去!”

兵变把北京破坏成那个样子,给老百姓带来那样的浩劫,兵变后没追究任何人的责任,也没处罚过任何人。管理社会治安的警察部队都躲了起来,陆建章的军法执行处也没有任何作为。人们怀疑是袁世凯策划,当然理由充分。

也有人认为,这是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背着袁世凯,打着袁世凯的旗号,串通曹锟所为。

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理由是:蔡元培来北京后,耳闻目睹了很多情况后,经过他们的从中斡旋,南京方面已经不再坚持,一定要把临时首都放在南京了。

已经让步到,袁世凯只要去一次南京,在参议院宣誓就职就可以了。去南京一次,不是再容易不过的事,袁世凯没有必要搞什么兵变。

他们的另一个理由是,袁世凯不至于那样的道德败坏、丧心病狂。

无论是袁世凯还是袁克定,或是别的人的自作聪明帮自己的主子,这次兵变有人事先策划的可能性极大。但是,事情搞得这么大,造成如此大的破坏,肯定不是任何人想要的。

这很正常,很多运动和事变,一旦启动了,就不是策动者所能够掌控的了。比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那场十年浩劫;所谓事与愿违。

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单纯的士兵因长期欠饷而闹事,打着阻止袁世凯南下的幌子。不管这是不是袁世凯一手策划,他不去南京就职的目的是达成了。

三月一日,兵变又抢了北京西城,通州、保定,天津等地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应了那句话,兵匪一家。

英、俄、德、日等国随即采取行动,首先派驻京的部队在通衢的大道上巡逻,又借口保护使馆,把外地的部队调入京城。完全证实了袁世凯的那句话:“内讧外患,递引互牵,若因凯一走,一切变端立见”。

北洋军的大小头目纷纷通电,临时政.府必须留在北京,袁大总统不能离开北京,向接袁世凯的南下专使示威。

梁士诒反复对蔡元培等人说:“现在全国倡行革命,人心动荡,北方的秩序很难维持。像目前的这种情形,如果不能及时的调度弹压,确保地方安谧,就很容易引起外国对我国用兵的祸事,这一点是切实需要注意的。”

蔡元培眼见这一切,思想与来时本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加之汪精卫从中大力渲染,更使他认定:袁世凯离开北京,北方肯定出大乱子。

就给南京参议院发电:“北京兵变,外人极为激昂,日本已派多人入京。设使再有此等事变发生,外人自由行动恐不可免。培等睹此情况,集议以为速建统一政.府,为今日最要问题,余尽可迁就,以定大局。”以专使身份,要求参议院在袁世凯南下之事让步。

袁世凯也在兵变后致电孙.中.山,请他通融。南方临时政.府信以为真,以为北京的局势不知有多糟,黄兴竟提出要带兵北上,帮袁世凯弹压兵变,并保护袁世凯。

袁世凯真怕黄兴率兵北上,急忙回电:“顷此事变,该兵匪等事后尽数溃走,绝无政治上意见。鄙人连日严饬军警弹压面,抚恤被害商民 ,现人心已定,秩序渐次恢复。……毋庸远劳军旅,请停止出发。”

袁世凯还因此而通告全国:“专使到时,决意南下,组织联合政.府,统一南北,用慰国民之厚望。今遇此变,实行维艰,公等幸谅。且驻京外交图案及吾国驻外各代表等,均云方今欲巩固民国,保全共和,舍速建设统一政.府,别无他法。想全国心理,均表同情,因兹事变,南行无期,组织政.府,势必从缓,凯实焦灼万状。”

紧接着,北京商民强烈要求,坚决反对迁都南京。有人到欢迎代表处请愿,他们是真怕了这当兵没人管束,更加帮了袁世凯的大忙。

袁世凯建议由副总统黎元洪赴南京代受职权,黎元洪复电不能前往。

为了做通南京方面的工作,他还派出几个人到南京,分头去做疏通工作。亲身感受到北京民众的强烈呼声,本来是专程来接袁世凯的专使蔡元培等人,现在反过来为袁世凯说话,反复做南京参议院和孙.中.山的工作。

孙.中.山感到再坚持下去未免理亏,也只能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受职。

三月六日,南京参议院通过了统一政.府组织办法六条的决议。

(一)由参议院电知袁世凯,允其在北京受职。

(二)袁世凯接电后,即电参议院宣誓。

(三)参议院接宣誓电后,即复电认为受职,并通告全国。

(四)袁世凯受职后,即将拟排国.务.总.理及各国务员姓名电告参议院,求通过。

(五)国.务.总.理及国务员任定后,即在南京接收交待事宜。

(六)孙.中.山于交代之日始行辞职。

三月七日,孙.中.山电告蔡元培转告袁世凯,按参议院所开六条办法,在北京正式受职。

一身轻松的袁世凯三月八日即电告参议院,完全承认所列六条办法 ,并将誓词电告。

三月九日,参议院电告袁世凯,承认其受职,在电文中强调:“《临时约法》七章五十六条,伦比宪法,其守之维謹!勿逆舆情,勿邻专断,勿狎非德,勿登非才!”

表达了参议院对袁世凯还不是很放心的,也算是约法三章。

一九一二年三月十日,袁世凯志得意满的如愿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仪式在北京石大人胡同前清外务部公署举行。与会者百余人,“内有洋服者,有中服者,有有辫者,有无辫者,有红衣之喇嘛,有新剃之光头,五光十色,不一而足”。英国公使朱尔典也亲临观礼。

袁世凯着军服,佩长剑,精神抖擞,满面红光。

第614章 转折点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13章 志得意满第63章 请愿大潮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164章 芥蒂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64章 燎原烈火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215章 和观音同日出生第39章 全力追剿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48章 开滦矿权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4章 当官真好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359章 唐联帅出走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87章 吴禄贞第346章 驱张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511章 完婚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16章 柳暗花明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123章 孙袁会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346章 驱张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82章 一明一暗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355章 说来话长
第614章 转折点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13章 志得意满第63章 请愿大潮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164章 芥蒂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64章 燎原烈火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215章 和观音同日出生第39章 全力追剿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48章 开滦矿权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4章 当官真好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359章 唐联帅出走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87章 吴禄贞第346章 驱张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511章 完婚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16章 柳暗花明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123章 孙袁会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346章 驱张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82章 一明一暗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355章 说来话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