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话分两头

从张绍曾内阁的名单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以保定派为中心的内阁。

在幕后组阁磋商中,曹派一定要内务、财政和交通。吴佩孚想留住高恩洪都没能办到。

黎元洪坚持要维持政学系的两位阁员,得到同意后,因王正廷不肯任司法总长,改由冯玉祥推荐的程克担任。外交总长施肇基因为不肯设宴招待议员而被否决,张绍曾改派黄郛署理外交总长。

张绍曾本来向议员们许过愿,说是要分配给国会内的政党几名阁员,因未能兑现,议员们便准备以不同意为报复。几经疏通,政.府承诺在关税增加项下拨发国会经费,民国二年和六年所欠经费亦由财政部筹发,才算过关。

张绍曾组成了一个北京政.府好几年所没有的合法内阁,但这个合法内阁却多灾多难。

国内战争不停、各省兵变、匪患的警报愈来愈多。很多的时候,所谓兵就是匪,匪也是兵,因为一旦兵变,处置不当兵就成了匪,而匪一被招安,也就变成了兵。

兵变是因为欠饷,财务状况越来越糟,北京各机关和教育界出现了索薪的高.潮。四国银行团屡次抗议到期外债不还,公开建议国际共管中国财政,并拟委托总税司安格联监督北京政.府的全部收支。

太上政.府的两位直系巨人,曹锟忙于总统梦,吴佩孚则忙于“援闽”、“攻粤”,梦想着武力统一国家。

张绍曾则正踌躇满志地想一展身手,打算在他手中实现全国和平统一。他建议召集各省实力派代表、各政党领袖、在野的名流到北京颐和园举行“国事协议会”,协商和平统一的问题。

一月八日,张绍曾致电西南各省,主张“对内先谋事实上之协商,对外完成法律上之统一。”他不赞成联省自治运动,认为“与其先争联治之名,毋宁力图省治之实”。

黎元洪本来担心张绍曾完全站在津保派立场,后来看到张绍曾所作所为并不是代表津保派,尤其是先谋政治上的统一,后办大选,这和他的主张比较接近。

他的智囊、政学系阁员李根源献计把张绍曾拉过来,实现府院合作去对付津保派,他觉得这条路是走得通的。

为了谋求和平统一,张绍曾很重视直系以外的各种势力,派出大批代表分往西南各省联络。第一个争取的对象是南方政.府大总统。

张绍曾打算仿照袁世凯的办法,请其主持全国铁路工作。

黎元洪则想更给予重用,请他担任全国兵工督办。

但无论张的主张还是黎的主张,国会中国民党籍议员都坚决反对,这也就使得这个计划胎死腹中。

对于奉系方面,张绍曾找到了曾任张作霖顾问的鲍启元,尊为上宾,请他从中牵线。打算无条件地取消民国十一年五月十日惩办张作霖的命令,恢复张的东三省巡阅使,并提升张学良、杨宇霆为陆军中将。

张绍曾对此下了很大决心,不顾虑保定或洛阳方面是不是会反对。

鲍启元也很愿意促成此事,不便直接和张作霖联系,打了好几个电报给张学良,但却一直没有回音。看来奉张那边,根本就没当回事。

张绍曾上台后的一系列行事,特别是先致力于实现统一后举办大选的政策,完全和保定方面背道而驰,这不能不让他们大失所望。在他们眼里,张很快成了白脸狼。

南方政.府大总统倒是很支持北京政,府的和平统一计划。于一九二三年一月二十六日,在上海莫利爱路私宅招待各报记者,发表和平统一宣言,主张裁兵救国。

这个通电发出后,立刻得到黎元洪、张绍曾、段祺瑞、张作霖、卢永祥等人的一致赞成。

我们还得话分两头。

前面说过,福州由徐树铮、许崇智及王永泉等联合光复后,奉系曾劝南方政.府大总统放弃回师广东的计划,下令福建许崇智部会同驻桂滇军分向湘赣进窥武汉,奉军则直捣北京。

对奉张的提议,南方政.府大总统未做考虑,他认为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一切都无从谈起。

因此而电令入闽各军改编为“东路讨贼军”,以许崇智为总司令,黄大伟为第一军军长、许兼第二军军长、李福林为第三军军长,蒋中正为总部参谋长。

由蒋中正协助许崇智对东路讨贼军各部进行整编,每军编四个旅,三个军共十二旅。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出兵讨贼,就得张罗钱。

这时,南方政.府大总统派驻香.港的人员邓泽如、古应芬、林直勉、林树巍、李文范等已经在筹组驻港办事处,主要任务是筹措军饷。推胡汉民遥领处长,下设三科:古应芬为第一科,林直勉为第二科,邓泽如为第三科。

邓泽如(1869—1934.12.19),名文恩,字远秋,号泽如,以号行。清光绪年间,以契约劳工身份到马来西亚谋生,逐步发展成为南洋知名的实业家。一九零七年,邓泽如加入同盟会,任马来西亚分会会长。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数次筹款,接济军费。

一九一二年回国,开发矿业,一九二零年担任广州军政.府内政部矿物局局长兼广东矿务处处长。

担任过国民党广东支部长以及一、二、三、四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等职。

早在一九二二年十月,南方政.府大总统就已正式任命邹鲁为驻香.港特派员,邓泽如为理财员。要求他们两人和衷共济,调和其他人的意见,以期早日达成剿灭陈炯明的大业。

三十一日,邹鲁偕李文范抵香.港,不久驻港办事处便正式开办。期间,滇桂军将领杨希闵、刘震寰、蒋光亮、刘玉山等均派代表来港接过头。

邹鲁(1885—1954),原名澄生,后改为鲁,字海滨,广东省大埔县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革命党人,中山大学首任校长。

一九零八年,邹鲁与朱执信策划广州新军起义。武昌起义后,邹鲁与朱执信、陈炯明、胡汉民于广州起义。一九一四年,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创办《民国杂志》,邹鲁任民国杂志之编辑,积极参加反袁世凯斗争,并撰写《袁世凯之对内政策》等文章。

一九二三年,邹鲁曾受孙中山委托,和胡汉民等五人暂行总统府职权,邹鲁出任财政厅长,其间被誉为理财总舵手。

南方政.府大总统曾于一九二二年十月二十三日,有函广西的滇军总司令张开儒:“兹特派邹海滨(邹鲁)兄回港,与各方策应接济。海滨于民党屡次图粤,皆有力量,且深知粤桂军之情,故使在港沟通一切,妥为照应,即乞时与接洽为荷。”

广西境内有两支系统不同的滇军,一支由张开儒所率领,原是顾品珍的部属,顾品珍失败后从云南退出。虽然看起来是顾品珍的残部,但实力还是有的,建制也很完整。由于人事关系,张开儒虽有总司令名义,却不能统领这支军队,实权在杨希闵手中。

另外一支朱培德部是早就在两广的滇军,曾随孙北伐,后因前次讨伐陈炯明失败而退至广西。

杨希闵曾派代表黄实到香.港和邓泽如联络,要求帮助军饷。十一月八日,邓交付黄实港币四万三千元,省行券一万元作为杨部发动讨贼的经费。

邹鲁在港,曾和李烈钧、古应芬、吴铁城、谢良牧、谭启秀、廖湘芸、魏邦平等分头布置讨贼事宜。也曾致书陈炯明,劝陈及时觉悟,撤出广州,否则当兵戎相见。

陈炯明自然时刻关注南方政.府大总统的一举一动。但因许崇智在福建整军,他的注意力集中于福建方面。从前他自己也是从福建回师广东的,他怕许等循他的旧路而来,因此于十月六日派洪兆麟为援闽粤军总司令,在闽边戒备。

陈炯明专心注意于粤闽边境,却忽略了他的后面广西。

或许是因为他在广西已经有所依靠,就是桂军将领林虎。

林虎因本身兵力不足,曾到湖南向赵恒惕借兵。说湖南根据省宪法必须裁兵,而裁兵谈何容易,不如把一部分湘军改换桂军旗帜,让林带回广西。

因赵恒惕没有被他说动,林虎只好到广东去见陈炯明。陈正好利用他来对付在广西境内的滇桂军,除了拨一部粤军交他统率外,并令驻梧州的粤军第四师(关国雄旧部)和桂军第一师(师长刘震寰)均归林虎节制指挥。

而刘震寰早有取得广西总司令的之心,陈炯明把广西军权交给林虎,对刘来说等于是浇了一盆冷水,他借口接洽军火问题到广州,随即秘密到香.港和邹鲁见面。南方政.府大总统随即秘密任命刘震寰为桂军总司令。

此时,南方政.府大总统在上海和岑春煊也有接触,通过岑和莫荣新的关系,沈鸿英也被拉了过来。沈是一个投机军人,一方面和南方政.府大总统联系,一方面却与吴佩孚保持接触。此外广西自治军头目之一的刘达庆也被吸收过来。

驻梧州、肇庆的粤军如:陈济棠、莫雄等部亦已和邹鲁约定,一旦滇桂军东下,就假作抵抗,且战且退,作滇桂军的先导。退到适当地点,即一齐举义共讨陈炯明,直下广州。

滇军既已决定进攻广州,可是在表面上则不露声色。陈炯明希望滇军能回云南,滇军便扬言即日离开藤县、蒙江,由浔州折入柳河,取道柳州回滇。陈炯明信以为真,还派人送了一批饷械,表示送行之意。

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68章 武昌起义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530章 白话诗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150章 复古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411章 点翰林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55章 反击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336章 张瑞玑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24章 幸运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25章 找事做第71章 您不走吗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441章 美育第27章 如愿以偿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12章 平叛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46章 办实业第157章 禁赌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17章 驻节朝鲜第2章 小人精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95章 打破僵局第249章 就职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439章 进德会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70章 呼声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261章 张作霖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162章 国耻第162章 国耻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19章 一心离开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398章 张疯子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123章 孙袁会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134章 较量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
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68章 武昌起义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530章 白话诗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150章 复古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411章 点翰林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55章 反击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336章 张瑞玑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24章 幸运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25章 找事做第71章 您不走吗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441章 美育第27章 如愿以偿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12章 平叛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46章 办实业第157章 禁赌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17章 驻节朝鲜第2章 小人精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95章 打破僵局第249章 就职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439章 进德会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70章 呼声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261章 张作霖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162章 国耻第162章 国耻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19章 一心离开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398章 张疯子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123章 孙袁会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134章 较量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