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

今天我同诸君所谈的题目是“学生与社会”。这个题目可以分两层讲:一,个人与社会;二,学生与社会。现在先说第一层。

一、个人与社会

(一)个人与社会有密切的关系,个人就是社会的出产品。我们虽然常说“人有个性”,并且提倡发展个性,其实个性于人,不过是千分之一,而千分之九百九十九全是社会的。我们的说话,是照社会的习惯发音;我们的衣服,是按社会的风尚为式样;就是我们的一举一动,无一不受社会的影响。

六年前我作过一首《朋友篇》,在这篇诗里我说:“清夜每自思,此身非吾有;一半属父母,一半属朋友。”如今想来,这百分之五十的比例算法是错了。此身至少有千分之九百九十九是属于广义的朋友的。我们现在虽在此地,而几千里外的人,不少的同我们发生关系。我们不能不穿衣,不能不点灯,这衣服与灯,不知经过多少人的手才造成功的。这许多为我们制衣造灯的人,都是我们不认识的朋友,这衣与灯就是这许多人不认识的朋友给予我们的。

再进一步说,我们的思想,习惯,信仰等等都是社会的出产品,社会上都说“吃饭”,我们不能改转来说“饭吃”。我们所以为我们,就是这些思想、信仰、习惯……这些既都是社会的,那末除开社会,还能有我吗?

这第一点的要义:我之所以为我,在物质方面,是无数认识与不认识的朋友的;在精神方面,是社会的,所谓“个人”差不多完全是社会的出产品。

(二)个人——我——虽仅是千分之一,但是这千分之一的“我”是很可宝贵的。普通一班的人,差不多千分之千都是社会的,思想、举动、语言、服食都是跟着社会跑。有一二特出者,有千分之一的我——个性,于跟着社会跑的时候,要另外创作,说人家未说的话,做人家不做的事。社会一班人就给他一个浑号,叫他“怪物”。

怪物原有两种:一种是发疯,一种是个性的表现。这种个性表现的怪物,是社会进化的种子,因为人类若是一代一代的互相仿造,不有变更,那就没有进化可言了。惟其有些怪物出世,特立独行,做人不做的事,说人未说的话,虽有人骂他打他,甚而逼他至死,他仍是不改他的怪言、怪行。久而久之,渐渐地就有人模仿他了,由少数的怪,变为多数,更变而为大多数,社会的风尚从此改变,把先前所怪的反视为常了。

宗教中的人物,大都是些怪物,耶稣就是一个大怪物。当时的人都以为有人打我一掌,我就应该还他一掌。耶稣偏要说:“有人打我左脸一掌,我应该把右边的脸转送给他。”他的言语、行为,处处与当时的习尚相反,所以当时的人就以为他是一个怪物,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是他虽死不改其言行,所以他死后就有人尊敬他,爱慕、模仿他的言行,成为一个大宗教。

怪事往往可以轰动一时,凡轰动一时的事,起先无不是可怪异的。比如缠足,当初一定是很可怪异的,而后来风行了几百年。近来把缠小的足放为天足,起先社会上同样以为可怪,而现在也渐风行了。可见不是可怪,就不能轰动一时。社会的进化,纯是千分之一的怪物,可以牺牲名誉、性命,而做可怪的事,说可怪的话以演成的。

社会的习尚,本来是革不尽,也不能够革尽的,但是改革一次,虽不能达完全目的,至少也可改革一部分的弊习。譬如辛亥革命,本是一个大改革,以现在的政治社会情况看,固不能说是完全成功,而社会的弊习——如北京的男风,官家厅的公门等等——附带革除的,实在不少。所以在实际上说,总算是进化的多了。

这第二点的要义:个人的成分,虽仅占千分之一,而这千分之一的个人,就是社会进化的原因。人类的一切发明,都是由个人一点一点改良而成功的。惟有个人可以改良社会,社会的进化全靠个人。

二、学生与社会

由上一层推到这一层,其关系已很明白。不过在文明的国家,学生与社会的特殊关系,当不大显明,而学生所负的责任,也不大很重。惟有在文明程度很低的国家,如像现在的中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特深,所负的改良的责任也特重。这是因为学生是受过教育的人,中国现在受过完全教育的学生,真不足千分之一,这千分之一受过完全教育的学生,在社会上所负的改良责任,岂不是比全数受过教育的国家的学生,特别重大吗?

教育是给人戴一副有光的眼镜,能明白观察;不是给人穿一件锦绣的衣服,在人前夸耀。未受教育的人是近视眼,没有明白的认识,远大的视力;受了教育,就是近视眼戴了一副近视镜,眼光变了,可以看明清楚远大。学生读了书,造下学问,不是为要到他的爸爸面前,要吃肉菜,穿绸缎;是要认他爸爸认不得的,替他爸爸说明,来帮他爸爸的忙。他爸爸不知道肥料的用法,土壤的选择,他能知道,告诉他爸爸,给他爸爸制肥料,选土壤,那他家中的收获,就可以比别人家多出许多了。

从前的学生都喜欢戴平光的眼镜,那种平光的眼镜戴如不戴,不是教育的结果。教育是要人戴能看从前看不见,并能看人家看不见的眼镜。我说社会的改良,全靠个人,其实就是靠这些戴近视镜,能看人所看不见的个人。

从前眼镜铺不发达,配眼镜的机会少,所以近视眼,老是近视看不远。现在不然了,戴眼镜的机会容易的多了,差不多是送上门来,让你去戴。若是我们不配一副眼镜戴,那不是自弃吗?若是仅戴一副看不清、看不远的平光镜,那也是可耻的事呀。

这是一个比喻,眼镜就是知识,学生应当求知识,并应当求其所要的知识。

戴上眼镜,往往容易招人家厌恶。从前是近视眼,看不见人家脸上的麻子,戴上眼镜,看见人家脸上有麻子,就要说:“你是个麻子脸。”有麻子的人,多不愿意别人说他的麻子。要听见你说他是麻子,他一定要骂你,甚而或许打你。这一层意思,就是说受过教育,就认识清社会的恶习,而发不满意的批评。这种不满意社会的批评,最容易引起社会的反感。但是人受教育,求知识,原是为发现社会的弊端,若是受了教育,而对于社会仍是处处觉得满意,那就是你的眼镜配错了光了,应该返回去审查一下,重配一副光度合适的才好。

从前格里林因人家造的望远镜不适用,他自己造了一个扩大几百倍的望远镜,能看木星现象。他请人来看,而社会上的人反以为他是魔术迷人,骂他为怪物,革命党,几乎把他弄死。他惟其不屈不挠,不可抛弃他的学说,停止他的研究,而望远镜竟成为今日学问上、社会上重要的东西了。

总之,第一要有知识,第二要有骨子。若是没有骨子便在社会上站不住。有骨子就是有奋斗精神,认为是真理,虽死不畏,都要去说去做。不以我看见我知道而已,还要使一班人都认识,都知道。由少数变为多数,由多数变成大多数,使一班人都承认这个真理。譬如现在有人反对修铁路,铁路是便利交通,有益社会的,你们应该站在房上喊叫宣传,使人人都知道修铁路的好处。若是有人厌恶你们,阻挡你们,你们就要拿出奋斗的精神,与他抵抗,非把你们的目的达到。不止你们的喊叫宣传,这种奋斗的精神,是改造社会绝不可少的。

二十年前的革命家,现在哪里去了?他们的消灭不外两个原因:(1)眼镜不适用了。二十年前的康有为是一个出风头的革命家,不怕死的好汉子。现在人都笑他为守旧,老古董,都是由他不去把不适用的眼镜换一换的缘故。(2)无骨子。有一班革命家,骨子软了,人家给他些钱,或给他一个差事,教他不要干,他就不敢干了。没有一种奋斗精神,不能拿出“你不要我干,我偏要干”的决心,所以都消灭了。

我们学生应当注意的就是这两点,眼镜的光若是不对了,就去换一副对的来戴;摸着脊骨软了,要吃一点硬骨药。

我的话讲完了,现在讲一个故事来做结,易卜生所作的《国家公敌》一剧,写一个医生司铎门发现了本地浴场的水里有传染病菌,他还不敢自信,请一位大学教授代为化验,果然不错。他就想要去改良它。不料浴场董事和一般股东因为改造浴池要耗费资本,拼死反对,他的老大哥与他的老丈人也都多方的以情感利诱,但他总是不可软化。他于万分困难之下设法开了一个公民会议,报告他的发明。会场中的人不但不听他的老实话,还把他赶出场去,裤子撕破,宣告他为国民公敌。他气愤不过,说:“出去争真理,不要穿好裤子。”他是真有奋斗精神,能够特立独行的人,于这种逼迫之下还是不退缩。他说:“世界最有强力的人就是那最孤立的人。”我们要改良社会,就要学这“争真理不穿好裤子”的态度,相信这“最孤立的人是最有强力的人”的名言。

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46章 办实业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93章 南北议和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19章 一心离开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390章 内幕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247章 外逃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93章 南北议和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346章 驱张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411章 点翰林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166章 实情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249章 就职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439章 进德会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41章 东南互保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60章 山雨欲来第23章 离开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88章 大通起义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204章 劝退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24章 幸运第139章 庆典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134章 较量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40章 系矫旨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73章 在家上任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294章 曹锟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409章 怪八股第5章 去买官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345章 张毒菌第166章 实情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479章 新人物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310章 战与和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39章 全力追剿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57章 管见十条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105章 大难不死
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46章 办实业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93章 南北议和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19章 一心离开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390章 内幕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247章 外逃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93章 南北议和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346章 驱张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411章 点翰林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166章 实情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249章 就职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439章 进德会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41章 东南互保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60章 山雨欲来第23章 离开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88章 大通起义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204章 劝退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24章 幸运第139章 庆典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134章 较量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40章 系矫旨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73章 在家上任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294章 曹锟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409章 怪八股第5章 去买官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345章 张毒菌第166章 实情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479章 新人物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310章 战与和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39章 全力追剿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57章 管见十条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105章 大难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