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

1918年6月中旬,江冬秀到北京与胡适团聚。胡适在家书中说,让江冬秀早些到北京,主要是想让她受点教育,并且与朋友的女眷往来应酬。当然,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江冬秀可以照顾胡适的生活,帮他招呼来的朋友。

虽然江冬秀奉婆婆之命“监督”胡适,不让他熬夜,“像一个蚊虫来缠着我,讨厌得很”,但胡适毕竟生活上有了陪伴和照应,也能享受家庭的温暖。

经过一学年的努力,胡适在北大站稳了脚跟,基本完成了《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担任了一些职务,在国内思想文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家事方面也基本处理妥当,办理了婚事,太太也到了北京,可以说基本上各方面的事情都在按照他的预期发展。

归国不到一年,胡适在国内的名气已经非常大了。

1918年6月19日,胡适请从上海来的蒋梦麟在中央公园吃晚饭,蒋梦麟带江苏教育总会会长黄炎培一起赴宴。

席中胡适与黄炎培攀谈后才知道两家是世交,黄炎培的父亲黄燡林与胡适的父亲当年同在吴大澂幕府,黄燡林对胡传非常敬佩。

黄炎培说:“铁花老伯应该有适之兄这样的后人”,这句对胡氏父子都很夸赞的话让爱惜名声的胡适听了很是受用。

他在次日给母亲的家书中说:“我在外边,人家只知道我是胡适,没有人知道我是某人的儿子。今次忽闻此语,觉得我还不致玷辱先人的名誉,故心里颇欢喜。”声誉日隆的胡适虽然结婚时曾在拜祭祖先上与母亲有过争执,但内心多少还是有重振家业、光宗耀祖的想法。

1918年9月底,北大新的学年开始,胡适主要开设“中国哲学史大纲”、“西洋哲学史大纲”、“伦理学”、“英美近代诗选”等课程,除此之外,胡适还参与校内的许多事务。他在给母亲的信中说:“我今年每礼拜只有十点钟工课,课虽不多,但仍旧是很忙的。因为我喜欢干预这样那样,故事体很多。”10月,他被推举为北大评议部评议员。

胡适第一次运用近代西方的科学方法,删去那些神话传说的三皇五帝,直从老子孔子讲起,并尽力找出中国古代哲学家著作思想及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些线索。因此,他教的课,发的讲义,都让学生耳目一新。

当年北大哲学系三年级学生,著名哲学史学者的冯友兰老先生,回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并评价说:“这对于当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有扫除障碍,开辟道路的作用。当时我们正陷入毫无边际的经典注疏的大海之中,爬了半年才能望见周公。见了这个手段,觉得面目一新,精神为之一爽。”

于是,选修胡适功课的学生渐渐多起来了;北大学生之外,其他大学的学生也多来旁听。后来竟改在第一院的大教室里上课了。

教完一年的课,《中国哲学史大纲》的讲义也编印出来了。这是以他的博士论文为基础,加以增改扩充而成。全书共12篇,10余万字。1918年7月,经过整理;8月,蔡元培先生为作序;1919年2月,便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

《中国哲学史大纲》,内容涵盖了从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开端到古代哲学史的终结。胡适认为中国哲学史萌芽于西周,成型于春秋时期,终结于秦汉时期。本书分为十二篇,由编写中国古代哲学史的意义开始,后探究古代哲学结胎的事情,之后由孔子老子的哲学讲起直到荀子韩非,最后由于秦汉时期怀疑主义、功用主义、一尊主义和迷信的盛行导致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

中国古史因资料缺乏和观念上的原因,不断地堆砌了大量杜撰和编造的内容,真伪难辨。长期以来,人们对三皇五帝的古史体系多深信不疑,且视为信史。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首次对没有可靠材料依据的中国古史的内容采取了拒绝的态度。这部书在叙述古代哲学史的时候破天荒地截断众流,撇开三皇五帝尧舜汤禹的传说,径直从孔子、老子讲起。这种作法,不仅前人没有过,就是同时代的谢无量、陈汉章等人撰写或讲述的哲学史,也都没有摆脱旧有的思想框架。胡适此举产生了极大影响,书出不到两个月即再版,到1922年已出第八版。

《中国哲学史大纲》还给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展示了现代学术的研究方法。胡适在导言中界定了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史,以及研究哲学史的目的等研究哲学史首先应当明确的基本概念。他写道:凡研究人生切要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若有人把种种哲学问题的种种研究法和种种解决方法,都依着年代的先后和学派的系统,记叙下来,便成了哲学史。研究哲学史的目的在于明变、求因、评判。

胡适以开阔的视野指出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进而对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作了阶段划分,最后就研究哲学史的史料及史料的审定与整理作了分析。他希望国中学者用这些方法来评判他的书,更希望将来的学者用这些方法来做一部更完备更精确的《中国哲学史》。阐明这一系列学术研究的规范,胡适是第一位,其首倡之功固不可没,并且有些内容直到今天仍然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大纲》所引起的震动,不仅仅是哲学史研究本身,而是中国当时整个的文化思想领域。就史学界而言,这部书除了在使用了证明的、分析的、系统的等研究方法而给予当时的史学研究以极大的影响和启迪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观念上的启蒙作用。人们开始从中认识到,历史学必须建立在有所依凭的、可信的材料的基础上,摒弃杜撰和编造,只有追求历史的真实,才是科学的历史学。因此,后人称《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具有示范、典型、典范、划时代意义的书,也可以说,这部书使中国史学开始具有了现代史学的基本观念。

胡适的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面,甚至在各种专史以至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可以说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一部划时代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

蔡元培先生在序文中说:“适之先生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虽自幼进新式的学校,还能自修“汉学”,至今不辍;又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兼治文学、哲学,于西洋哲学史是很有心得的。所以编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难处,一到先生手里,就比较的容易多了。”

蔡先生给胡适这部著作以很高的评价,指出它有四种特长:第一是证明的方法,即是说他的《大纲》用汉学家的方法,考实哲学家生存的时代,遗著的真伪,及所用的辩证的方法,“为后来学者开无数法门”。第二是扼要的手段,即是所谓“截断众流,从老子孔子讲起”。第三是平等的眼光,即摒除正统与非正统的观念,既不是儒非墨,也不是墨非儒,而认为“老子以后的诸子,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处,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是很平等的”。第四是系统的方法,即是用发展的观点,系统的方法,研究哲学流派,使其“一一显出变迁的痕迹”,“递次演进的脉络”。

不久,在《答林君琴南函》里,蔡先生又说:“胡君家世‘汉学’,其旧作古文虽不多见,然即其所作《中国哲学史大纲》言之,其了解古书之眼光,不让于清代乾嘉学者。”

冯友兰说,胡适的这部《中国哲学史大纲》,在当时看来,还有很特别的一点: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无论有没有新的东西,基本上都是用注释古代经典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都把经典的原文作为正文,用大字顶格写下来。胡适的这部书,把自己的话作为正文,用大字顶格写下来,而把引用古人的话,用小字低一格写下来。这表明,封建时代的著作,是以古人为主。而五四时期的著作是以自己为主。这也是五四时代的革命精神在无意中的流露。”

梁启超在一场演讲中评此书:这书自有他的立脚点,他的立脚点很站得住。这书处处表现出著作人的个性,他那敏锐的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都是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总说一句,凡关于知识论方面,到处发见石破天惊的伟论,凡关于宇宙观人生观方面,很少有浅薄或谬误。

胡适本人自信的说:“我自信,治中国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事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事。这一部书的功用能使中国哲学史变色。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科的人都躲不了这一部书的影响。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

《中国哲学史大纲》一出版,便不胫而走,轰动一时,不过两月就再版了。随着这部书的问世,胡适真是“暴得大名”,不仅在北京大学的讲坛上站稳了脚根,而且在中国学术史上也占得了一个位置。

年轻的胡适教授,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于是也更大了。

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73章 在家上任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253章 广东的局势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57章 管见十条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64章 燎原烈火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73章 在家上任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158章 欧战第34章 自保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346章 驱张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38章 高密事件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614章 转折点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81章 战汉阳第162章 国耻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40章 系矫旨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511章 完婚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351章 直皖之战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530章 白话诗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14章 平定政变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37章 涉外事件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93章 南北议和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82章 一明一暗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20章 心机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136章 民心所向
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73章 在家上任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253章 广东的局势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57章 管见十条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64章 燎原烈火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73章 在家上任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158章 欧战第34章 自保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346章 驱张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38章 高密事件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614章 转折点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81章 战汉阳第162章 国耻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40章 系矫旨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511章 完婚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351章 直皖之战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530章 白话诗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14章 平定政变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37章 涉外事件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93章 南北议和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82章 一明一暗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20章 心机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136章 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