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五四”运动

一九一九年六月二十八日,巴黎和会的最后一天,也是全体战胜国在和约上签字的一天。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代表没有出席会议,拒绝签字。

这是因为,巴黎和约里有三条是关于中国的。即战前德国侵占的山东胶州湾的领土,以及那里的铁路、矿产、海底电缆等,统统归日本所有。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了协约国,宣布对同盟国作战,支援了协约国大量粮食,还派出十七万五千名劳工到欧洲支援,牺牲了二千多人。为取得最终胜利做出了贡献和牺牲。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权,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然而,在巴黎和会召开之初,日本出于别有用心的目的,不断在会上质疑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会议的资格,企图排斥中国作为战胜国与会;没有得逞后,又胁迫英美法同意把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转给日本。

中国最初连参加和会的资格都没有,后来在美国的支持下,勉强被允许参加,但处处被看不起。

在那个主要是谁强谁说了算的世界,一个弱国,自己不行,想指望着别人能为其主持公道,简直是做白日梦。

所谓的巴黎和约表明,中国的“战胜国”地位是虚幻的,列强从未将中国视为平等一员,美国的“赞助”也不过是口惠而实不至。

美国为了自己利益考虑,食言自肥,改变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中第一条“反对秘密条约”,即原定对中国山东问题的支持态度。

在会议上,中国代表团虽然据理力争,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终于还是弱国无外交,所有的努力基本上付诸东流。

巴黎和会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特别是会议期间公布的中日密约,更是引发国人极大的愤怒。

民国八年四月十一日中国驻日公使章宗祥请假回国,偕眷陈氏,准备在东京中央新桥车站登车。

留日学生数十人手持“卖国贼”旗帜前往“送行”,把章公使包围。学生们气愤填膺,质问章氏,订立多少卖国密约?经手若干借款?

见情势严重,日警闻讯赶至,护送章宗祥夫妇上车。

人丛中有人大呼:“章公使,章宗祥,你既然卖国,何不先卖妻!”

留日学生因身在日本,对中国处处受日本欺侮体会更深切,所以,反日的情绪尤为高涨。巴黎和会中国失败消息传来后,留日学生首先发出怒吼,通电声讨卖国贼。

电云:“欧洲议和大会,为我国生死存亡所关,凡我国人,应如何同心协力,共挽国权,乃专使方争胜于域外,而权奸作祟于国中,旬日以来,卖国之谋,进行益力。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徐树铮、靳云鹏等,狼狈为奸,甘心媚日,迹其迩来所为罪状,足以制国家之死命,约有二端,而已往之借款借械,卖路卖矿不计焉。略陈如下,冀共声讨。一曰掣专使之肘以媚日也。

“此次我国所派专使,尚能不辱国命力争,日本因之大怀疑忌,始则用威吓手段,冀制顾、王之发言,继则行利诱主义,贿通曹、陆之内应。且使章宗祥回国运动,入长外交,以掣专使之肘。并预先商议,改窜已订之中日秘约,以掩中外耳目,而彼诸贼,甘为虎伥。章氏既奉命西归,曹、陆更效忠维谨,日前竟请当局,电饬专使,对日让步。夫中日之利害,极端相反,世所共知。吾国往日所被夺于日本之权利,方期挽救于坛坫。而乃遇事退让,自甘屈服,岂非承认日本之霸权,而欲自侪于朝鲜乎?卖国之罪,夫岂容诛?此其罪状一。

“二曰借边防之名以亲日也。年来北方军阀之跋扈横行,皆由徐树铮、靳云鹏等,亲日政策之所致,举国权以易外款,杀同胞几如草芥。全国父老,疾首痛心,而若辈迄无悔祸之意。近且大肆阴谋,借边防为名,欲将参战军扩为九师十六混成旅,而与日人实行军械同盟,将各省铁路及兵工厂,抵借日款,并聘日人为教练官及技师。种种企图,无非欲达其武力统一之目的。无论世界潮流,趋向和平,此等背逆时势之举,有百害而无一利,即使果如诸贼计划,有万一之效,而军队训练之权,已操诸日人,兵器制造之厂,已属于敌国,我国家尚能保其独立耶?恐德人利用土耳其之故事,将复见于远东。二次大战,此其导火。既恣恶于现在,复贻祸于将来。诸贼之肉,其足食乎?此其罪状二。

“凡兹二事,仅举大端,其他违法不轨之行,谅为国人所共睹。同人等游学以来,鲜问内政,惟事涉对外,有损国权,则笔伐口诛,不遗余力。矧诸贼近日卖国之罪,彰明较著,良心所逼,安敢缄默。用特学其事实,诉诸国人,所望全国父老昆季,速筹对待国贼之法,安内攘外,咸系乎此。盖共和国家,民为主体,朝有奸人,而野无志士,将见国家遂即沦亡,而国民无力之讥,永蒙羞于历史矣。”

一九一九年五月一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巴黎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一九一九年五月三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一九一九年五月三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北京师范大学)、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最后定出四条办法,其中就有第二日齐集天安门示威的计划。这四条办法是:

(一)联合各界一致力争;

(二)通电巴黎专使,坚持不在合约上签字;

(三)通电各省于一九一九年五月七日国耻纪念举行游行示威运动;

(四)五月四日上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北京大学、中国大学等十三校代表,在法政专门学校开会,研究和部署下午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下午,北京三所高校的三千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最早到达天安门。

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 ,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

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没找到曹汝霖抓到章宗祥,群情激愤下将章痛打。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部的匡互生第一个冲进曹宅,并带头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

随后,军警出面控制事态,并逮捕了学生代表三十二人。

天安门前金水桥南边高悬的一副对联引人注目:“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

一九一九年五月七日,长沙各学校学生举行“五七”国耻纪念游行,游行队伍被张敬尧派军警强行解散。

一九一九年五月十一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

一九一九年五月十四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

一九一九年五月中旬,北京学生联合会派邓中夏到湖南联络,和湖南学界代表介绍北京学生运动情况,并商讨恢复和改组湖南学生联合会问题。

一九一九年五月十九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一九一九年六月二十八日,新的湖南学生联合会成立。

一九一九年六月三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一百七十多人。学校附近驻扎著大批军警,戒备森严。

湖南长沙的第一师范、湘雅医学校、商业专门学校等二十个学校学生举行总罢课。

一九一九年六月四日,逮捕学生八百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一九一九年六月五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上海日商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

一九一九年六月六日、七日、九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

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自此起,运动的主力也由北京转向了上海。

一九一九年六月六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响应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二十二个省一百五十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响应。

一九一九年六月十一日,陈独秀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陈独秀因此被捕,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

一九一九年六月二十三日由阮真主编的《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创刊,发行所设在门帘桥省教育分会事务所内。张闻天,沈泽民(茅盾之弟)为编辑科科员,是该报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该刊及时报道南京、江苏及全国学生反帝爱国运动的情况;围绕如何“改良社会”这一中心问题,抨击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批判旧制度、旧道德、旧思想、旧习惯,宣传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并介绍各种新思潮(该刊连续出版了70号,至9月11日停刊)。阮真在该刊最后一期的《编辑科经过报告》中这样写道:“……真(阮真)于发表来稿,重思想不重文字,尤以改良社会及改良教育为救国初步之方针,此本刊之微意也。”

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235章 立法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17章 驻节朝鲜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308章 讨龙之战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407章 童子试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187章 唐继尧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22章 大事不妙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89章 出师未捷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429章 辞职第4章 当官真好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4章 当官真好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46章 办实业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87章 吴禄贞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65章 保路运动第57章 管见十条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5章 去买官
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235章 立法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17章 驻节朝鲜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308章 讨龙之战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407章 童子试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187章 唐继尧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22章 大事不妙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89章 出师未捷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429章 辞职第4章 当官真好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4章 当官真好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46章 办实业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87章 吴禄贞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65章 保路运动第57章 管见十条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5章 去买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