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九个回合

黎元洪虽然没什么实力 ,但他的社会影响力袁世凯心知肚明,所以,黎是不是接受“武义亲王”的封号,至关重要。

袁做事也真执着,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黎元洪也不示弱,两个人针尖对麦芒,耗上了,你来我往,竟较量了九个回合。

第一回合:袁世凯下了册封令后,即命文武百官到东厂黎宅来祝贺。是日,黎宅门前挤满了来贺喜之人,有更多的人来看热闹。

来人由国务卿领衔,黎元洪身穿便衣迎了出来。大概是为了制造影响,这些祝贺的人并不进屋。

国务卿代大家致完贺词后,黎元洪大声地说:“袁大总统的心意,在下心领了,但鄙人决不敢领受。盖大总统以鄙人有武昌首义之勋,故优于褒封。然辛亥起义,乃全国人公意,及无数革命志士流血奋斗,与大总统主持而成。我个人不过滥竽其间,因人成事,绝无功绩可言,断不敢冒领崇封,致生无以对国民,死无以对先烈。各位致賀,实愧不敢当。”

说完,即入室内,不在理会这些官员。

来的这些官员,至少有很大部分,并非真正从心里赞成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只是不敢表示而已,见黎元洪如此大意凛然,不由得在心里肃然起敬。就是死心塌地跟袁世凯的人,在这个场合,也只能是自讨无趣。官员们默然而去,看热闹的人问明缘由后,也都对黎元洪竖大拇指。

搞了这么大的排场,结果适得其反。

第二回合,袁世凯做得十分自然,派人带京城最出名的成衣匠,来给黎元洪量衣服的尺寸,是量身定做“亲王制服”。黎元洪一点可钻的孔子都不给,当即坚决拒绝。

言道:“我非亲王,也永不作任何王朝的亲王,何须亲王制服?”

随后命秘书翟瀛草拟一封辞去王位的呈文:“武昌首义,全国成风,志士暴骨,兆民涂脑,尽天下命,缔造共和。元洪一人,受此王位,内无以对先烈,上无以誓神明,愿为编民,终此余生。”

第三回合:十二月二十三日,袁世凯又重颁策令,派礼官及九门提督、步军统领江朝宗到东厂胡同黎宅宣封,同样遭黎元洪拒绝。

刘成禺在其《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中记下了当时的场景:“朝宗奉诏前往东厂胡同,当堂三跪九叩首,长跪不起,双手奉诏大呼:‘请王爷受封!’……元洪深居不出,朝宗也跪地长呼不起。对抗多时,元洪大怒,由旁屋疾步而出,戟手勒袖,指朝宗面大骂曰:‘江朝宗!你哪里这样不要脸?快快滚出去!’朝宗仍挺身直跪,双手奉诏,大呼请王爷受封不止。

“元洪怒呼左右:‘赶快把江朝宗拖出去,否则连你们一起打出!’于是,元洪左右劝者、扶者、慰者、挤者,一拥而江朝宗出东厂胡同堂门矣。”

第四回合:两次册封都没能得逞,袁世凯并不气馁,索性来来个生米做成熟饭。政事堂发给黎元洪的公文,都用大字注明,“武义亲王亲启”几个字。

第一份,黎元洪秘书室的收发人员一看是给黎元洪的,就收下了。待交给黎元洪后,黎元洪注意到了封面上的字,马上派人把公文退回,又严嘱收发人员凡有武义亲王字样的东西,一律拒收。

第五回合,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袁世凯打发自己的次子,黎元洪的忘年交袁克文,给黎元洪送一镶金的“武义亲王”的字匾,送到黎府。

黎元洪一看匾上的字,不由分说的把袁克文训斥了一顿。袁克文本不情愿来,但惧于父亲,不得不来。知道不会有好结果,满脸通红地走了。

第六回合:年末,亲家之间总要有礼物往来。袁世凯送黎元洪所有的礼,都写上“武义亲王”收的字样,黎元洪见了后,不管什么礼物,都如数退回。袁世凯没办法,只好把”武义亲王”几个字拿掉,黎元洪才收下。

第七回合、袁世凯还真肯下功夫,花银钱,命内务府勘察地点,准备修建武义王府。派人征询黎元洪意见,黎元洪根本不予理会。

第八回合、袁世凯专门发布命令,有五种人可以不在他面前称臣,其中就包括民国元勋黎元洪。別人都上表感谢,黎元洪照样理都不理。

第九回合、袁世凯派亲信梁士诒登门劝说,黎元洪先是避而不见,而后推脱不过,无法不露面。

没等梁士诒说完,就愤怒起身,对着一房柱说:“若你等再逼我,我就一头撞死在这里。”吓得梁士诒赶紧离开。

为了维护大局,给百姓一个和平安定的生活,黎元洪在很多方面,都做了违心之事。有时袁世凯希望他出面做什么事,尽管他不情愿,也还是满足袁世凯的要求,可以说,差不多是有求必应。所谓,无关大局的事好商量,可做可不做的事可以去做。但是,大事,原则问题是不能含糊的。

如我们前面所说,人是有底线的,无论如何,底线是不能突破的。譬如现在,维护共和,就是黎元洪的底线。

袁世凯终于看清了,老实厚道黎元洪,也有特别倔强的一面,并非是可以任他摆布之人。袁世凯很庆幸,自己适时地把黎元洪从湖北弄出,放到身边,还是好控制些。

或许,一直以来,袁世凯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黎元洪身上,却“大意失荆州”而忽略了另一个人,这个人便是蔡鄂。

一九一五年九月底的一天,蔡鄂专程来东厂胡同拜访黎元洪。他已经被袁世凯软禁在京将近二年,平日里很少与人来往,走动多一点的便是黎元洪。

这个时候,袁世凯的称帝,已经是和尚头上的虱子。蔡鄂这次来,看来是想知道,黎元洪对袁世凯称帝的真实态度。

两个人已心心相印、无话不说,即使对别人,黎元洪也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因为所处的环境,蔡鄂还是很谨慎的,他的名字,还出现在积极劝进的名单中。

得知了黎元洪的所想,蔡鄂也说了实话:“袁氏已经利令智昏、自绝于国民,要想捍卫共和,起兵讨伐是唯一地选择。”

黎元洪完全赞同,担心蔡鄂困在此处,是有心而无力。

蔡鄂神秘地说:“请黎公拭目以待,我出京四十天后,定有佳音传来。”

看到蔡鄂胸有成竹,黎元洪很为他高兴,连说:“我相信,我相信,我等着你的好消息。”

经过了一番准备和策划,蔡鄂十一月十一日离开北京。先到天津,由天津走水路坐船到日本,十二月二十日,再由日本辗转秘密回到昆明。

很快組建起“讨袁护国军”,十二月二十五日,宣布云南独立,打碎了袁世凯的称帝梦,敲响了袁家王朝的丧钟。

黎元洪算了一下,从蔡鄂十一月十一日离京,到云南起事,果然四十多天,不由得赞叹:“松坡,不愧为当代豪杰!”

蔡鄂出逃,对袁世凯振动和打击极大,他由此而更加强了对黎元洪的防范。

江朝宗密令东厂胡同的卫队长:“万一京师临时有不测风云突发,汝辈务须极力保护黎公……无论如何不可使之出东厂胡同之外。”

蔡鄂在云南振臂一呼,全国各地纷纷相应。原国民党人,本就是坚定的反袁派。二次革命,曾饱受争议,现在大家看明白了,国民党这是有先见之明。而立宪派和很多曾不遗余力支持袁世凯的人们,也终于看清了袁世凯的狼子野心,而纷纷汇聚在护国军的大旗下。

以梁启超为领袖的,一直和国民党对立的进步党,为了保卫共和,也坚定的和自己曾经的政敌站到了一起。

梁启超还发表了《异哉所谓国体问提者》,重重的鞭挞了袁世凯的丧心病狂和狼子野心。

护国军从实力上并不强于“二次革命”的国民党的军队,但确取得了节节胜利。原来是北洋军“出工不出力。”

最让袁世凯胆寒的是内部的众叛亲离,段祺瑞和冯国璋就不消说了,最后连他最信任的人也和他划清界限,比如“二陈汤”。

袁断气时,除了接受顾命的四位大臣外,其他在北京的袁系要人虽都闻讯赶至,却未参加讨论继承人会议。

金匮石屋名单揭晓后,四位顾命大臣就讨论继承人问题,一致请徐世昌表示意见。

徐东海是著名的水晶狐狸,他说:“现在南方独立,收拾时局是一件极其艰难的工作,依我的愚见,根据《约法》,应推副总统继任。”

他和袁临终前口气一样,没有划分《约法》的新旧,然而这不是他神志不清,而是他高明之处。

金匮石屋的第一名是黎元洪,根据新《约法》,黎也是第一名;如果依照旧《约法》,副总统升补总统也是黎,所以《约法》不论新旧,黎都有资格继承总统,这是法理方面。

至于形势上,袁死前一团槽的局面,袁死后如何善其后呢?拥黎来过渡,护国军方面是会同意的,也避免使北洋派居于炉火之上。

黎有声望却没有实力,又是北洋派的政治俘虏,利用他为北洋派服务,对北洋派来说,无疑是个最好的打算。

第294章 曹锟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166章 实情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93章 南北议和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24章 幸运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30章 朋友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511章 完婚第123章 孙袁会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99章 六路北伐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410章 会考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345章 张毒菌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44章 肃贪治吏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25章 找事做第208章 四川前线停战第87章 吴禄贞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95章 打破僵局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480章 改名字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2章 小人精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15章 挫折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44章 肃贪治吏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第406章 读书启蒙
第294章 曹锟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166章 实情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93章 南北议和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24章 幸运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30章 朋友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511章 完婚第123章 孙袁会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99章 六路北伐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410章 会考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345章 张毒菌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44章 肃贪治吏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25章 找事做第208章 四川前线停战第87章 吴禄贞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95章 打破僵局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480章 改名字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2章 小人精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15章 挫折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44章 肃贪治吏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第406章 读书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