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 桃李芬芳

对于校中成绩突出,特别是才能出众的学生,胡适非常热心培养扶持,甚至有些偏爱,但也严格要求。比如后来成为著名历史学家的吴晗。

吴晗生于1909年,原名吴春晗,浙江义乌人。他的父亲吴滨珏是前清秀才,算得上是书香门第。读书人的家庭,家教都颇严,吴家也不例外。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吴家也深受影响,因而,吴家的经济时常颠簸于温饱与小康之间。吴晗中学毕业后,因家道衰落,遂在本村小学教书,赚取一点工资贴补家用。在乡村蛰伏两年后,独自离家出走,辗转来到杭州,并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一年后,之江大学因故停办。吴晗又前往上海,考入中国公学。在胡适讲授中国文化史课程时,吴晗得到胡适的指导和帮助,写出了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西汉的经济状况》,,深得胡适赞赏。

1930年3月19日,吴晗径直写信向胡适讨教自己在整理《佛国记》时遇到的问题:“明知先生很忙,不过除了先生之外,我实在想不出一个比先生更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和指导路径的人。”

胡适则尽自己所能,为吴晗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吴晗是个争议很大的人,不妨多说几句。

胡适离开中国公学后,吴晗则追随北上,经人介绍,由顾颉刚安排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当馆员。此间,他写下《胡应麟年谱》,并以此成为他正式研究明史的开端。吴晗再度为此写信讨教胡适,胡适在收信的第二天即给吴晗回信,对其作品大加赞赏,并约吴晗“星期有暇请来谈”。从此,吴晗成为胡适的“弟子”。

吴晗未入北大的原因是他偏科严重,入学考试需考文史、英文和数学三科,他的文史、英语均得满分,而数学竟然考了零分,按北大规定,有一门零分不得录取。随后他改投清华,得到同样成绩,但清华网开一面,以文史成绩特别优异为由,破格录取了他。吴晗遂成为“清华人”。

吴晗进入清华时,家道基本败落。因为要入清华攻读,他的燕京大学图书馆馆员被迫放弃。那可是吴晗的生活来源。胡适知道吴晗的困境,在吴晗被清华录取后没几天,即给当时清华的代理校长翁文灏和教务长张子高举荐吴晗。

胡适在给翁张二人的推荐信中写道:“此人家境甚贫,本想半工半读,但他在清华无熟人,恐难急切得一个工读机会。他若没有工作的机会,就不能入学了。我劝他决定入学,并许他代求两兄帮忙。此事倘蒙两兄大力相助,我真感激不尽。”

吴晗虽然成为清华学子,但仍然以胡适为师,做学问也全面效法胡适这位北大先生的治学方法。胡适在给吴晗的信件中,也同样对这位弟子进行了多方面指导。

多次告诫吴晗:“治明史不是要你做一部新明史,只是要你训练自己作一个能整理明代资料的学者。”

吴晗的态度则是:“光耀所及,四面八方都是坦途。”可见胡适对他影响之深。

吴晗果然不负胡适的期望,在清华读书期间,先后写下四十多篇文章,其中《胡惟庸党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明代之农民》等文,颇受当时史界名流青睐。

吴晗毕业时,在自己的毕业照上题写着胡适的名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少说些空话,多读些好书——录胡适先生语。”

大学毕业后年轻的吴晗在清华大学讲授明史。颇受顾颉刚、胡适、傅斯年等提携。

1943年7月,吴晗加入民盟,从一名历史学家变身为社会活动家,积极投身反对蒋政府的活动。只是,自此以后,他再也没写出一部像样的史学著作。

1946年8月,吴晗回到北平,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其在清华的住所旧西院12号是中共地下党的联络站。回到北平后,吴晗也去拜访过胡适,希望他能认请形势,转变思想。但是,胡适依然旧时胡适,吴晗却早已不是求学时的吴晗了,两人话不投机,不欢而散。吴晗后来提及此事时说:“联大从昆明搬回北平后,我做胡适工作,可是他顽固不化,我的脚就不再踏上他家的客厅了。”而当胡适得知吴晗的去向后,也不由长叹:“吴晗可惜,走错路了。”

一个被称为顽固不化,一个被感叹走错路,孰是孰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师徒二人彻底决裂。

1957年3月,吴晗成为中.共.党组织的一员。身份转变的他,积极投身党组织发动的各种运动。曾亲自主持对储安平的批斗,带头揭发批判罗隆基。

鉴于当时出现的各级官员虚报成绩的现象,当时的中.央最.高领.导人提出要学习明代著名清官海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领.袖挥手吴晗马上前进,随即发表了《海瑞罢官》等作品。当时最.高领.导人对于这些作品大加赞许,并赠送亲笔签名的自己的“选集”给吴晗。吴晗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国最出名的知识分子之一。

得意而有些忘形的吴晗,曾主动批判提携他的恩师胡适,公然说“胡适之做过我的老师,可没给过我什么,我有些知识,主要是靠自学"。旧友沈从文落难,在博物馆扫地,见到他,想着握手问寒,“哼”着一声,转头视而不见。

但是,就是他的那个秉承最.高领.导旨意的新编历史剧,给他招来杀身之祸。1965年11月10日的上海《文汇报》,突然抛出了一篇重磅批判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章的作者是姚.文.元。这也成为引爆大浩劫的导火线。不久,吴晗和邓拓、廖沫沙一同被打倒,并被定性为“三家村集团”。

1966年夏,吴晗被关进了监狱后,从精神到肉体惨遭摧残。吴晗的家人常常被“深夜里猛烈砸门声惊醒”,他的小儿子吴彰后来回忆说:“(我)老是吓得缩在妈妈怀里。他们翻过围墙,破门而入。整个院子贴满了‘绞死’、‘砸烂’的大标语。”不久,吴晗进了劳改队,“他的身上总是旧创未平,新伤又起”。

接下来,吴晗的家人也未能幸免。1968年4月,吴晗的妻子袁震也被送入劳改队。不久,在折磨下本来就身体欠佳的袁震,双腿瘫痪了。父母被双双关进监狱后,家里只靠年仅14岁的养女吴小彦支撑,独自承担起照顾弟弟吴彰的责任。

1969年3月18日,袁震被迫害致死。次日,11岁的吴彰跟着15岁的姐姐吴小彦去太平间看已于前一天去世的妈妈时,妈妈留给他们的最后形象是:“双眼半睁,面颊上还有几滴泪珠。”

就在袁震含冤去世半年后的1969年10月11日,吴晗被迫害致死。吴晗死前,头发被拔光,其骨灰至今下落不明。作为吴晗的养女,吴小彦饱受生活上的煎熬和精神上的摧残,最终走投无路,于1976年9月的一天,在精神病院自杀。

有一则流传广远的学林掌故说,1990年代前后,某次学术圏大佬们聚会,座间有人谈起吴晗全家的惨事。一向不问世事、沉默不语的钱钟书,忽然对着邻桌的费孝通大声说:"你记得吗?吴晗在1957年时整起別人来,不也一样无情得很吗?”底下唏嘘一片。

或许,吴晗的悲剧在于丧失了知识分子独立的特点,丧失了历史学家的客观立场,学术为政治服务随波逐流。吴晗写的《朱元璋传》四易其稿,在1943年该书叫《由僧钵到皇权》是“影射史学”,60年代的《朱元璋传》又改成了“命题史学”,观点跟着形势走如何能做史学呢?

新中国成立后,吴晗以大学教授和文人身份成为北京市副市长,可是一个历史学家的副市长居然支持把北京的城墙、牌楼和部分寺庙、古建筑都给拆掉,直到今天人们也感到不可思议。吴晗还积极主持挖掘了明十三陵的定陵,造成了不可恢复的损失。吴晗对朋友检举,落井下石反戈一击,当年整人真的很无情。

在知识圈内说吴晗好话的不多,有人说是欺师灭祖、媚权、篡史等等。但也有人说,吴晗的悲剧不单纯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吴晗太迷信,太听话,在历史大潮中迷失了自己。

吴晗承认胡适是老师,但是否认了胡适对自己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环境里这样说也是没有办法。1954年,胡适在大陆的许多弟子与友人都在批判胡适,包括胡适的亲密弟子罗尔纲,但吴晗却始终没写批判文章。罗尔纲认为吴晗没有写文章批判胡适是“为人忠厚诚笃的一种表现”。

吴晗虽然与恩师胡适早就划清界限,却没有上纲上线恶毒污蔑攻击。所以谢泳才说,“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吴晗有过失误,有过政治迷失,但良心还在”。

在中国公学,被胡适特别青睐的还有文理学院的学生罗尔纲。其平时一点也不活跃,在校中无声无息。但他成绩优秀,得过学校首届奖学金,文化史的论文作得也很出众,胡适慧眼识人。

1930年夏,罗尔纲要毕业了。毕业前夕,他给胡适写了一封信,请求他介绍工作。胡适便约请罗尔纲做家庭教师,并收他做“徒弟”。罗氏在胡家先后五年,除指导祖望、思杜兄弟俩读书外,又帮助抄录整理胡铁花先生的遗集,并在胡适的指导下研究史学。后来,罗尔纲写了一本《师门辱教记》的自传,记述这五年跟胡适做“徒弟”的生活,颇为亲切生动。

其中写道:“我一入师门,适之师就将‘不苟且’三字教训我,我以前谨遵师教。到了妻儿来北平后,为了要卖稿补助生活,一大部分文章不得不粗制滥作了。……至今想起来还是一件痛心的事。我十分惭愧,又十分感激,当我每次发表这种文章的时候,就得到适之师给我严切的教训。”

据罗尔纲所记,胡适对他的几次批评确是很严厉的,但严厉之中却也能给人以启迪;而对罗氏的成绩,胡适也多有称许和鼓励。罗尔纲后来研究史学颇有成就,成为太平天国史的著名学者。他自己认为,跟胡适的指导与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50章 过街老鼠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49章 君主立宪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8章 约定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345章 张毒菌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48章 开滦矿权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82章 一明一暗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157章 禁赌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164章 芥蒂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123章 孙袁会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39章 全力追剿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235章 立法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63章 请愿大潮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157章 禁赌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85章 殿前作答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281章 黯然离开
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50章 过街老鼠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49章 君主立宪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8章 约定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345章 张毒菌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48章 开滦矿权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82章 一明一暗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157章 禁赌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164章 芥蒂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123章 孙袁会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39章 全力追剿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235章 立法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63章 请愿大潮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157章 禁赌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85章 殿前作答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281章 黯然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