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撤销帝制

在云南发起护国倒袁后,江苏将军冯国璋无形中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过去,大家都知道,北洋系中最有实力人物是段祺瑞和冯国璋,但现在不同了。这时候的段祺瑞只是有名而无实,冯国璋则掌握实际的兵权,又不受袁控制,和段这时的处境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广西独立后,冯国璋看到了反袁的势力愈来愈大,无论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的形势看,袁世凯都处于十分不利地境,这当然是他最想看到的。

其实,冯国璋是一个很有雄心的人。看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便主动地发出一则密电给和他有关系的各省北洋主将,建议共同发出一个强迫袁取消帝制、惩办祸首的联名电报。

这一建议立刻得到江西将军李纯、浙江将军朱瑞、山东将军靳云鹏、湖南将军汤芗铭复电赞同。

冯国璋觉得连他自己只有五位将军,声势不够壮大,乃用五人名义密电征求全国各省将军的同意。他认为这是大势所趋,对袁世凯也已无所畏惧。

不料他这则密报到了直隶巡按使兼将军朱家宝的手里后,对袁世凯很忠心的朱家宝,立刻把这封密电送交了袁世凯。

这是三月十九日晚上,袁皇帝正为广西和龙觐光的事而极度闹心。原来,他刚刚兴高采烈发出提拔征滇有功之臣龙觐光的电报,就得知了广西独立和龙觐光被扣之事。所谓祸不单行,恰在此时,看到了朱家宝报来这个密电,直觉得眼前一阵发黑,几乎晕倒过去。

现在,袁的恶梦终于醒了。他此刻知道了,他所面面临的最大危机,不是护国军,不是前方不利的战事,而是来自自己阵营的内部。他一手培植,并且赖此以打天下的北洋系,如今已欲离他而去,甚至可能变成了他的敌人。

他的心情糟透了,双目已没有平素炯炯的威棱,失神而黯然地向坐在身边的夏寿田说:“一切都完了,完了,完了。我昨天晚上看见天上有一颗巨星掉下来。这是我一生中第二次。第一次是文忠公(指李鸿章)去世,这次大约轮到了我。”

于是他又沮丧地谈到袁家祖先都在五十九岁以前死亡,如今他已五十八岁,恐怕也过不了五十九岁的“坎”!

他站到窗前,面朝窗外举起双手,绝望的喊道:“苍天呀,你要抛弃我吗!”

真个是清官难断家务事。袁世凯伤心透顶,觉得自己是众叛亲离,觉得大家都对他不起,没有人可寄腹心。而他的嫡系却也都很伤心,觉得袁对他们只有猜疑,一直被袁当作手掌上的玩物。

有这么一段故事:有一天,辫子军统帅张勋到南京拜访冯国璋,冯以盛宴款待。几杯老酒下肚,谈得非常投机。

张勋和冯国璋是有很多宿怨的,这会儿张觉得他和老冯已前嫌尽释,于是大声地对冯说:“你知道我的来意吗?我是奉着老头儿的命令来察看你的行动!”

冯听了只淡淡地一笑,跑到书房中拿出一封密电给张,并且说:“老头子也有电给我,叫我监视你的行动呢!”

人和人之间贵在相互信任,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人们常说你真心对人,别人才能真心对你。不能敞开胸怀对人的人,是很难得到大家真心相待的。

有一个伟人说过,你可以在某些时候欺瞒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时候欺瞒某些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瞒所有的人。

或许,这一方面,是袁世凯一生做人的一大败笔。

已经找不到几个能说知心话的人了,这一天,袁世凯邀梁士诒谈心。

这时袁世凯对局势已完全失控,他知道事情的根源,看到帝制这条路是走不通了。已经有了撤销帝制的初步想法。但还很不甘心,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梁士诒。

他先把一些重要的文电拿给梁看,其一是康有为劝袁撤销帝制的致“慰庭总统老弟”函;其二是徐世昌自天津来函,内有:“及今尚可转寰,失此将无余地”语;其三是冯国璋等五将军联电请取消帝制以安人心电文;其四是派驻日本公使陆宗舆来电称:日首相大隈与内阁各大臣及元老,借宫宴之便开御前会议,专为讨论对华问题,认为时机已至,日本应在中国自由行动,派兵进驻中国各地,以确保东亚之和平。

其他则是各种军报,包括张敬尧受伤,及各省反对帝制电文一束。

这时袁和梁对坐一个方桌前,袁世凯已如惊弓之鸟,觉得哪儿都不安全。

他以手指蘸茶涂方桌上,以谈某方情形如何,某人态度如何,应付得失如何。涂满了桌子,又以纸擦去,如是者一而再,再而三。

最后,袁面色沉重地对梁说:“事到如今,我只有如此决定,分为几方面进行,中央政事由菊人(徐世昌)、芝泉(段祺瑞)任之。安定中原军事由华甫(冯国璋)任之。请你替我致电二庵(陈宦),嘱其一面严防,一面与蔡松坡言和。你和卓如(梁启超)有旧,以私人情谊托其疏通滇、桂,并复长素(康有为)函,请其援助卓如。倘能令国家安定,我牺牲至任何地步均无不可。”

袁世凯很想听到梁士诒的劝慰,更想听到他的反对意见。但是,梁士诒却一言不发,只是表情凝重的点着头。

袁世凯还是下不了决心,或许实在是舍不得好容易得来的皇帝宝座。

在称帝的热潮中,杨士琦已经有些被袁世凯边缘化了。在内外煎迫的情形下,他把智多星杨士琦找来问计。

杨认为当前大局困窘,除非采用和平方法,否则很难解决反袁的护国运动,而和平的先决条件,必先取消帝制。

这是袁世凯最不想听到的话,但他终于知道了自己已经没有了别的选择。

他不甘心的对杨士琦说:只怕取消帝制仍不能满足独立各省的愿望,“倘若对方得寸进尺,连总统地位也不给保留,则取消帝制依然不能求全”。

杨认为“先尽其在我,如果护国军迫人太甚,则我直彼曲,就会激起北洋派的同仇敌忾”,到那时候可以团结北洋系和护国军一战了。

袁这时想在保持颜面的情况下取消帝制,他打算立刻召集立法院,向立法院提出咨文请辞帝位,然后由立法院作出一个仍旧请他继任总统的决议。可是召集立法院开会和议事,不可能三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事,在事情如此紧迫的情况下,这个想法显然行不通。

最后,袁世凯只好求助于几位不赞成帝制的重要人物。

三月二十一日,袁世凯亲笔写了几封密函,交由承宣厅遣派专人,分别送给徐世昌、段祺瑞、黎元洪等人,请他们来公府参加当天下午的紧急会议。送信的人还带口信说:上头有话,请看多年的老交情,今天“务必发驾”。

这是一次送终帝制的会议,情景很像清朝未年召开御前会议商讨退位问题一样,参加会议的人都不肯发言。

袁世凯只好厚着脸,忍气吞声地说:“取消了帝制,则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如果仍然不肯罢兵,那就是诚心作乱,我们只好再用兵了。”

徐世昌、段祺瑞都赞成,表示除此亦无他法。可是应袁电召入京的安徽将军倪嗣冲却站起来发言,他很激动地表示反对,自称为“臣”,要求带兵去打护国军,为“圣主”效力。

袁世凯很沉痛地说:“丹忱(倪嗣冲号)。你看看。”

说着就把朱家宝告密的五将军通电给倪看。倪嗣冲这才像漏了气的皮球,黯然坐了下来。

袁世凯请徐世昌出山,再任国务卿,主持和护国军的议和事宜。徐自帝制酝酿后,即坚求去职,这段时间国务卿由陆征祥担任。

袁克定常在背后称徐为“白脸活曹操”。徐平素为人喜怒不形于颜色,云南护国起义时,徐却少见的眉开眼笑。

这一天,他长嘘了口气,对杨士琦说:“快失败了。”

杨士琦后来告人说:“数月以来,仅见此老破颜一笑。”

徐闻袁请他再度出山,便推三阻四,经不起袁的哀恳:“这时候老朋友都不帮忙,谁来帮忙?”

徐才无话可说勉强接受。

这次会议决定了以下各点:一、撤销帝制,取消洪宪年号;二、召开代行立法院参政的临时会,以便于取得取消帝制的法律根据;三、解除陆征祥的国务卿职务,回任外交总长,国务卿由徐世昌出任;四、任命段祺瑞为参谋总长以代久未到职的冯国璋;五、请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人联名电劝护国军停战议和。

如对方同意,可任命蔡锷为陆军总长、戴戡为内务总长、张謇为农商总长、汤化龙为教育总长、梁启超为司法总长、熊希龄为财政总长。

三月二十四日,袁世凯召请从来不赞成帝制的张一麐入见。

袁对张说:“我真糊涂,没有听你的话,以至于此。今欲下撤销帝制令,非你起草不可。”一边说一边把王式通所拟的一稿给张阅,并说:“我觉得应该直截了当地下令取销帝制,并将推戴书焚毁。”

张见袁如此说,亦不禁黯然,心有不忍言道:“这全是总统受小人的蒙蔽。”

袁立刻接下去说:“全是我自己不好,不能怪他人。”

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吗?此时此刻,人们总算听到了袁世凯说了句实在话。

张一麐(1867一1943),著名爱国人士。字仲仁,号公绂,苏州吴县人。

幼时有神童之称。十二岁应童子试,即为秀才,光绪十一年考中举人。甲午中日海战,清军惨败,康有为等“公车上书”,倡言变法图强,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各地也纷纷成立学会,张一麐等在苏州倡设苏学会。

光绪二十九年,张一麐录取经济特科,被分往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处任职。宣统即位,袁世凯被放逐回籍,张也解职回乡。

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后,在苏州劝说江苏巡抚程德全脱离清朝而独立。

民国初年,复入袁幕,任总统府秘书。袁世凯改国务院为政事堂,下设六局,张一麐被任命为机要局局长。

一九一五年调任教育总长。一九一六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而辞职南归。

一九二一年,创议召开和平会议,会议失败后,不复问政事,闲居苏州。在此期间,曾与张謇组织苏社;与李根源组织吴县善人桥农村改进社,改良农业,兴办教育;与吴荫培等创设吴中保墓会,保护乡里文化遗迹;参与《吴县志》总纂;倡议开辟体育场、图书馆、阅报室、植物园、蚕学馆、博物馆等社会文化教育设施。

“九•一八”事变后,张一麐创办《斗报周刊》,自署“江东阿斗”,撰发刊词,号召奋起救亡图存。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支援抗战。一九三六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张多方奔走,设法营救。

“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抗敌后援会,捐募军需,收容难民。并与李根源着手组织“老子军”,号召全国,凡六十岁以上者,前来从军,与侵华日军决一死战。各地耆老闻风响应,轰动全国。由于种种原因,“老子军”没有组成,但这爱国行动,对于鼓舞全国军民同仇敌忾,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从此无人不知苏州有个张仲老,而“老子军”之名,也不胫而走,妇幼皆知。

第166章 实情第235章 立法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31章 戊戌变法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195章 师直为壮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210章 断绝关系第398章 张疯子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12章 平叛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166章 实情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407章 童子试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268章 张勋第247章 外逃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68章 武昌起义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49章 君主立宪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35章 多事之秋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294章 曹锟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268章 张勋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480章 改名字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13章 志得意满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139章 庆典第328章 青岛问题
第166章 实情第235章 立法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31章 戊戌变法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195章 师直为壮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210章 断绝关系第398章 张疯子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12章 平叛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166章 实情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407章 童子试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268章 张勋第247章 外逃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68章 武昌起义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49章 君主立宪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35章 多事之秋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294章 曹锟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268章 张勋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480章 改名字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13章 志得意满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139章 庆典第328章 青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