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

-根据学生领袖张国焘的回忆,学生队伍准备向天安门出发时,蔡元培校长曾出来劝阻。

他还谈到,一位叫易克嶷的同学当场向蔡校长痛陈学生的内心积愤,恳求校长不要阻拦大家。其他的多数同学颇感不耐烦,发出了“嘘!嘘”的吵嚷和怒骂声。

看看时间已到,张国焘忙挤向前去,高声向校长说:“示威游行势在必行,校长事先本不知道,现在不必再管了,请校长回办公室去吧。”

于是他和其他几位同学连请带推地将蔡校长拥走。

这和其他人的回忆有些不符。

据罗家伦在《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一文中回忆,“五月三日那一天,清华大学举行纪念典礼,许多北大的人,都到清华去参观,那天我也去了。直到晚上八九点钟才回来,不料三号那一天,邵飘萍到北大来报告,说是山东问题已经失败,在校的一班同学,于是在北河沿法科第三院召集临时会议,最初由邵飘萍报告,以后由许德珩等一班人慷慨激昂的演说,还有一个刘仁静,当时还不过十八岁,带了一把小刀,要在大会场上自杀。还有一位,要断指写血书的,于是当场主持的几个人,不能维持我们以前决定的五七发难的成议,当场议决在第二天(即五月四日)联合各学校发动,并且当场在北大学生中推出二十个委员负责召集,我也是其中一个,由他们各学校联络进行。”

关于蔡元培,罗家伦给出的评价是:“这一次蔡孑民先生确是有一种特别的表现,就是五四事情出来以后,他不和前次一样的辞职,反而联合各大学的校长,负责的要求北京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

罗家伦所说的“前次”,指的是1918年5月21日,北京大学、高等师范、工业、法政四校的学生,以及回到国内的留日学生4000多人,赴新华门向代理大总统冯国璋请愿,要求政府废除中日两国的《防敌军事协定》。蔡元培闻讯后一大早来到学校加以劝阻,劝阻无效后向当时的大总统冯国璋提出辞呈,经多方挽留才答应留任。

许德珩在《五四运动在北京》一文中,提供的说法大致相同:“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是负行政责任的人,他同情学生,而又不愿意闹得过火,……”

而根据蔡元培自己的说法,他应该也没有阻拦学生上街。

蔡元培晚年在回顾五四运动的历史时,总结自己对学生运动的看法:“五四运动发生的时候,我对于学生运动素有一种成见,以为学生在学校里面,应以求学为最大目的,不应有何等政治组织。其有年在二十岁以上,对于政治有特殊兴趣者,可以个人资格,参加政治团体,不必牵涉学校。”他从1918年夏北京学生运动谈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过程,“民国七年夏间,北京各校学生曾为外交问题,结队游行,向总统府请愿;当北大学生出发时,我曾力阻他们,而他们一定要参与,我因此引咎辞职,经慰留而罢。到八年五月四日,学生又有不签字于巴黎和约与罢免亲日派曹、陆、章的主张,仍以结队游行为表示,我也就不去阻止他们了”。

张国涛说得那么具体,好像不应该有错,当然,回忆还是有可能有误的,比如把五月四日那次记成“罗家伦所说的“前次”。

但是,肯定地说,蔡元培打心底对这次活动是支持的。就算张国涛说的是真的,也不过是做做姿态而已,他毕竟是体制中人,毕竟是一校之长。

3日晚上北大学生召开大会时,蔡元培在校,他对大会的决定应该知情。

大会结束后,蔡元培“即召学生会干事狄福鼎等,嘱其转告同学,途中须严守秩序”。 当时他“向狄表示,他对学生们很同情”。

5月4日上午11时左右,就在北大学生即将出发之际,教育部派员随同几个军警官员到场,意欲劝阻学生的行动。如果蔡元培出来做做样子,做为校长,不是再正常不过了吗?

因为有部员和军警到场劝阻这个小插曲,事实上北大学生是最后到达天安门广场的。

蔡元培也是个有血性的人,如果不是有碍于校长这个身份,如果不是责任所在,他肯定会走在游行的队伍里的。

因为,就在北大学生出发后不久,蔡元培接到教育总长傅增湘奉命打来的电话,“责令蔡校长召回学生,不准游行及干预政治”,并请他到部商讨对策。

蔡元培的态度很明朗,回曰:“学生爱国运动,我不忍制止。”

人也没有去教育部,4日那天,“蔡先生一日未离校,亦未进食”。

很长的时间里,意识形态在批判胡适之的时候、常把他反对学生运动当作“反动”的证据,其实当时许多人都不主张游行示威的。

鲁迅是反对的,因为他看到中国学生的游行示威的结果与外国不同,最终只能得到牺牲。

李大钊也并未走在五四游行的学生中间,因为他不希望看到太大的牺牲。

特别是鼓吹“直接行动”和“牺牲精神”的陈独秀,1918年5月21日因为北大学生不听劝阻而上街游行,曾经与蔡元培一起向教育部递交过辞呈。五四运动爆发时,已经被免去文科学长职务的陈独秀,也没有像著名报人邵飘萍那样走到前台去直接煽动学生。

有记载:“1919年6月11日晚上,陈独秀到新世界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时,身边没有带一名青年学生,而是邀请安徽籍的成年人胡适、高一涵、程演生、邓初等人陪同前往。被捕之后他虽然表示认罪,却没有牵连到任何一个人。”

从倾向性看,蔡元培对学生运动的看法其实是比较负面的,尤其反对罢课,但五四运动于他或许是一个例外。5月4日的学生行动,可能是他在校长生涯中唯一一次“不去阻止他们”的经历。

在五四运动一周年后,各方都比较心平气和了,蔡元培在回顾五四时的一番公开讲话,仍能反映他对运动之“损失”的深深遗憾:

“人人都知道罢工、罢市损失很大,但是罢课的损失还要大”,他甚至说这场运动“实在是损失的分量突过功效”,故他告诫学生以后“无论何等问题,决不再用自杀的罢课政策”。在他看来,罢课不啻“自杀”,它杀掉的是“学问”,是“学术上的效能”,并会导致“虚荣心”,这样的损失是没法计算的,也是没法弥补的。

五四运动即使在那个时代,也应该是被肯定了的。特别是出席巴黎和平会议的代表,最终没有在合约上签字,当局为了回应民意,罢免了曹汝霖和章宗祥等后,可以说五四运动是大获全胜了。按着某些喜欢推过揽功的政客们的喜好,是要想尽办法和这运动扯上些关系,拉拉近乎的。

1924年12月4日,正在欧洲访学的蔡元培在写给傅斯年、罗家伦的回信中,坦诚地谈到了自己在五四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校中同人往往误以‘天之功’一部分归诸弟,而视弟之进退为有重要之关系。在弟个人观察实并不如此,就既往历史而言,六七年前,国内除教会大学而外,财力较为雄厚者惟北大一校,且校由国立而住在首都,自然优秀之教员、优秀之学生较他校为多,重以时势所迫,激刺较多,遂有向各方面发展之势力。然弟始终注重在‘研究学术’方面之提倡,于其它对外发展诸端,纯然由若干教员与若干学生随其个性所趋而自由申张,弟不过不加以阻力,非有所助力也。”

蔡元培这里的所说的“天之功”,应该是纵向的历史走向与横向的社会合力。蔡元培在这里所展现的,是自觉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合力,是既能兼容并包又能激流勇退的不居功的精神境界。这是很多的人最为缺乏也最为难能可贵的一种高尚境界。

蔡元培是最早发起纪念五四运动的北大人。

1920年“五四”一周年之际,他就在《晨报》开辟的“五四纪念增刊”发表《去年五月四日以来的回顾与今后的希望》一文,这是蔡元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评述五四运动。

该文名为纪念,实为反省。它首先肯定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发挥的先锋作用,“自去年五四运动以后,一般青年学生,抱着一种空前的奋斗精神,牺牲他们的可宝贵的光阴,忍受多少的痛苦,作种种警觉国人的工夫。这些努力,已有成效可观。维尔赛对德和约,我国大多数有知识的国民,本来多认为我国不应当屈服,但是因为学生界先有明显的表示,所以各界才继续加入,一直促成拒绝签字的结果。政府应付外交问题,利用国民公意作后援,这是第一次”。蔡元培特别肯定学生的政治的、社会的觉悟,“因为学生有了这种运动,各界人士也都渐渐注意国家的重要问题”。学生们“知道政治问题的后面,还有较重要的社会问题,所以他们努力实行社会服务,如平民学校、平民讲演,都一天比一天发达。这些事业,实在是救济中国的一种要着”。

另一方面,蔡元培又以为学生罢课损失不小,“全国五十万中学以上的学生,罢了一日课,减少了将来学术上的效能,当有几何?要是从一日到十日,到一月,他的损失,还好计算么?……至于因群众运动的缘故,引起虚荣心、倚赖心,精神上的损失,也着实不小”。权衡成效与损失之间的比重,他以为“实在是损失的分量突过功效”。

最后,蔡元培寄希望学生:“专心增进学识,修养道德,锻炼身体。如有余暇,可以服务社会,担负指导平民的责任,预备将来解决中国的—现在不能解决的—大问题,这就是我对于今年五月四日以后学生界的希望了。”

蔡元培这些对学生运动的评论,可能有些出人意料,他并没有高调赞扬学生的“五四”游行活动,而是在一扬一抑之间,对学生爱国运动作了平实的估价,显示了他作为一个职业教育家的品性。

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88章 大通起义第5章 去买官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112章 兵变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165章 模范团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351章 直皖之战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78章 汉口之战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4章 当官真好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50章 过街老鼠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章 小人精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346章 驱张第25章 找事做第8章 约定第112章 兵变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94章 僵局第15章 挫折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15章 挫折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58章 离开老巢第19章 一心离开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18章 好景难长第27章 如愿以偿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346章 驱张第16章 柳暗花明
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88章 大通起义第5章 去买官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112章 兵变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165章 模范团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351章 直皖之战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78章 汉口之战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4章 当官真好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50章 过街老鼠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章 小人精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346章 驱张第25章 找事做第8章 约定第112章 兵变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94章 僵局第15章 挫折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15章 挫折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58章 离开老巢第19章 一心离开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18章 好景难长第27章 如愿以偿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346章 驱张第16章 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