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

平江是北军攻湘作战的辅助方向。在吴佩孚部向羊楼司发动进攻的同时,由张敬尧指挥的北军约二万人也开始向平江发起进攻。

平江古属三苗国,秦属罗县,东汉末年设县,后唐定名平江。

处汨水、罗水上游,汨罗江自东向西贯穿全境,东与江西修水、铜鼓交界,北与湖北通城和湖南岳州相连,南与浏阳接壤,西与长沙、汨罗毗邻。

地处幕阜山脉南麓,山峦起伏,地势复杂,是长沙东北方的重要屏障。

护法联军在平江方向担任防御的部队,有湘军刘建藩部十八个营、谢国光部六个营、罗列开部八个营、李仲麟部五个营,共计四十余营约一万五千人。护法军在通城至平江之间设置三道防线:由詹家桥、梧桐山经九岭至白米山为第一道,由大洲、倒流滩经张元岭、梅仙市到桃花洞为第二道,由新市经平江至浏陽为第三道。部队以营为单位分散配置,因险设防。

三月上旬,张敬尧所部第七师和李奎元之第十一师、陈德修之安武军各一部,在通城一带集结完毕。

十一日,北军分兵多路向平江进犯:以第七师第十四旅旅长田树勋为中央纵队司令,率四个团由三埠桥经上塔寺、五里牌、梧桐山、梅仙市向平江进攻。

以第十三旅旅长吴新田为右纵队司令,率两个团由詹家桥经长乐街向平江进攻。

以第四十二混成旅旅长张敬汤为左纵队司令,率三个团经天岳关、虹桥向平江进攻。

以安武军陈德修所部五营为预备队。

北军发起进攻后,两翼进展较为顺利。

三月十一日,右纵队击退了防守花凉亭的两营湘军,推进到古米山、金家坳一线。

中央纵队进占阿婆岭、梧桐山,其第一团进至潭下时,遭到联军英勇阻击。

十四日拂晓,在一营安武军支援下,始将当面联军击退。

左纵队于十一日进占麦市,次日攻占盘石铺,直插天岳关。至此,湘军第一道防线全被突破。

天岳关是平江北面的重要屏障,“悬崖绝壁,高耸群山,鸟道羊肠,艰危万状”。护法军占据山顶,严密防守。

三月十四日拂晓,张敬汤部在炮兵掩护下,分两路强攻天岳关。护法军居高临下,猛烈射击,连续粉碎敌人三次进攻,毙伤敌营长以下官兵五百余名。

十六日,北军派第十一师之四十四团由杨芳林市进攻龙门关,得手后抄袭天岳关之侧后。同时派预备队一营由绝壁攀藤附葛而上,与守军展开白刃格斗。护法军两面受敌,遂放弃天岳关退守梅仙市。

三月十八日,北军继续进攻,相继占领了大洲、倒流滩、张元岭、桃花洞等要地。

二十一日,田树勋之中央纵队进逼平江以北十六公里之梅仙市。

该处奇峰突起,形势险要,护法军有六千余人扼险据守。北军连续发动进攻,激战两日,仍无进展。

张敬尧急令陈德修率安武军由月田赴援,田树勋亦令所部第二十七团迂回至梅仙市西南,袭击护法军侧背,正面部队趁机猛烈进攻。护法军腹背受敌,向平江撤退。

张敬尧不让护法军有喘息机会,除令正面主力部队冒雨追击外,又令左纵队司令张敬汤率一个团连夜向平江侧后穿插,抄袭护法军后路。

三月二十二日拂晓,穿插部队进抵三陽市,抢占附近高地,猛烈袭击护法军侧背。

护法军后防空虚,又见岳州已经失守,遂无心再战,放弃平江南撤。

二十二日上午,平江为北军占领。

在北军疯狂向岳州和平江进攻时,驻长沙的湘桂粤军“联帅”谭浩明束手无策,无所作为。

在岳州被占之日,谭曾发布安民告示,声称“岳州小挫,兵事之常,本帅坐镇,自有主张,……”

但到了二十五日,这位“自有主张”的“联帅”竟惊慌失措,率所属桂军慌乱地撤离长沙。

原来,未闻枪炮声便逃之夭夭,便是其的自有主张。

桂军撤走后,长沙成为不设防的城市。

三月二十六日晚,吴佩孚第三师不费一槍一弹开进长沙,张敬尧部也随后赶到。

护法联军平江之败,除兵力对比居于劣势外,同样由于分散设防,各自为战、单纯防御的结果。加上所守据点又忽视保障侧后的安全,以致险要之地屡遭北军迂回夹击而被迫撤守。

对湖南的军事行动,冯国璋的想法是“北军对南的军事行动以岳州为止”。因此,北军攻占岳州后,冯国璋就想贯彻他的和平主张。

他认为岳州既已收复,北洋派的声威得到恢复,而桂系又愿意谈和,则何必一定要劳师动众,对南用兵。

但他的主张正在拟成命令尚未发出时,攻占长沙的报捷电业已传来,北军的战国再迅速扩大。

三月十九日,又接到了督军们的联名电报。

电报以曹锟为首,包括长江三督在内,共有十五省、三特区的督军,他们强烈要求段祺瑞再起组阁。

电云:“锟等互相约定,我公复任揆席,则同人誓当一致,共扶危局,否则亦惟从公高蹈,不问世事,全国安危,同人离合,均系我公一身。”

前方战事的一帆风顺,使主站派更加不可一世,主和派则更加被动。

这个电报,如同最后通牒,冯国璋没有选择,只能低声下气地请段祺瑞应从众命。

段却还是不依不饶,仍表示“无意于此”。

冯指天发誓地表示一定摈弃前嫌,并且主动列出五个条件:

(一)参陆办公处仍然迁回国务院,以靳云鹏为主任以代师景云。

(二)国务院决议,总统保证不擅改一字。

(三)阁员由总理选择,不必征求总统同意。

(四)公府秘书长由总理推荐。

(五)中央(指总统)致各省的电报,须由院方核发。

段看来是见好就收了,心里虽痛快得很,但表面上还做出盛情难却、勉强接受的样子。

三月二十三日大总统令准署国务总理王士珍辞职,特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

二十四日派张志潭为国务院秘书长,二十五日参陆办公处迁回国务院。

二十七日令张敬尧为湖南督军兼署省长,二十八日令改海军总司令为特任,以蓝建枢为总司令。

二十九日令陆徵祥复任外交总长、钱能训为内务总长、段芝贵为陆军总长、刘冠雄为海军总长、傅增湘为教育总长、朱深为司法总长、田文烈为农商总长、曹汝霖为交通总长兼署财政总长、吴鼎昌为财政次长。

吴鼎昌(1884-1950),字达铨,笔名前溪,原籍浙江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生于四川华阳县。清末秀才出,著名实业家。

出生官宦家庭,早年就读于成都尊经书院,

一九零三年四月获四川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高等商业学校,其间,加入中国同盟会。

一九一零年回国,执教于北京法政学堂。后任中日合办本溪湖铁矿局总办、江西大清银行总办。

一九一二年以后,历任中国银行正监督、袁世凯造币厂监督、中国银行总裁、天津金城银行董事长、盐业银行总经理、内政部次长兼天津造币厂厂长等。

此外,吴鼎昌还以自己或其妻吴适云的名义,直接兴办或参股民营企业,如周学熙在天津、卫辉等地设立的华新纱厂等。

一九二四年后曾担任《大公报》社长十余载,将《大公报》办成中国第一流的报纸。

四月四日晋授曹锟勋一位,一等大绶宝光嘉禾章。授予张敬尧一等文虎章,二等大绶宝光嘉禾章。授予吴佩孚勋三位,二等大绶宝光嘉禾章。犒赏攻克岳州和长沙的有功将士。

中国历代有论功行赏之说,得赏之人也都容易攀比。在此次征南之战中,战功最卓著的当属吴秀才,但只被授予勋三位,二等大绶宝光嘉禾章。而更让他寒心的是湖南督军兼署省长一职被张敬尧取得。

这也没什么可奇怪,功劳都是当官的,官越大功劳越大,段祺瑞政.府不会认为有什么不妥,但却因此而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祸端。

段祺瑞见湖南战事发展顺利,而琼州的龙济光和福建的李厚基都已出兵攻粤,由此确定了北军下一步总的作战方针:“定湘、援龙同时并举”,“虚攻衡宝,以掣敌势。一面陽出郴州援粤,陰由闽急攻潮惠,奇兵制胜”。

根据这个方针,除令浙江派一师赴闽,江西编一混成旅趋大庾岭,以牵制粤军,“遥增龙军之气”外,令在湘的北军分三路向南推进。

以吴佩孚之第三师及一、二、三、四、五混成旅为中路,出长沙经湘潭向衡山、衡陽进攻。

以张敬尧之第七师及补充旅、混成旅为右路,由长沙经湘乡、永丰攻宝庆。

原第二路军之施从滨第一师、张宗昌第六混成旅、张之杰第二十三旅及李传业安武军十五营为左路,经醴陵南下,攻攸县、茶陵;另调奉军两旅驻守长沙。

企图于旬日之内占领全湘,然后直趋广东。

新任参陆办公处主任靳云鹏和徐树铮、吴光新、傅良佐四人是段祺瑞手下的四大金刚,四大金刚中以徐树铮最能呼风唤雨。新任国务院秘书长张志潭是徐树铮很赏识的人,小徐原来做国务院秘书长时,张是秘书,一切大小事小徐都和张商量。

小徐曾告张国淦说:“远伯才气高,我希望他将来可以接替我。”

段这次组阁后,小徐是扭转局势的大功臣,所以重要人事都是他的安排。

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84章 海军起义第5章 去买官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139章 庆典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13章 志得意满第479章 新人物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16章 柳暗花明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428章 大学令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23章 离开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486章 学写诗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482章 离开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39章 全力追剿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18章 好景难长第346章 驱张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64章 燎原烈火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308章 讨龙之战第27章 如愿以偿第44章 肃贪治吏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
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84章 海军起义第5章 去买官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139章 庆典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13章 志得意满第479章 新人物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16章 柳暗花明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428章 大学令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23章 离开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486章 学写诗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482章 离开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39章 全力追剿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18章 好景难长第346章 驱张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64章 燎原烈火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308章 讨龙之战第27章 如愿以偿第44章 肃贪治吏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