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北大开学

1946年10月10日,北大在四院国会街大礼堂举行了开学典礼,北大师生2000多人出席。胡适穿长袍马褂主持会议,并作开学讲话,阐述了他的办学方针和宏伟抱负。他在讲话中,首先回顾了北大48年的历史,缅怀了蔡元培校长的办学方针和业绩,表示要继承蔡元培制订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努力把北大办成一个在学术上、研究上、思想上有贡献的一流大学,使它成为全国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做一个独立研究、独立思想的人。

他说:“自由是不受外面势力的限制和压迫的,这一向是北大的精神,我们要发扬这一精神,但学校不能给你们独立,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我是一个没有党派的人,我希望学校里没有党派活动,即使有,也如同各种不同的宗教思想一样,不要干扰学校……党派不要在北大活动,不要毁了北大,毁了这一个再过多少年都不容易重建的学术机关。”

很明显他是既反对国民党当局在校内设立区党部,干预北大校政,也反对其他政党像在西南联大那样搞学生运动。

讲话的最后,他言道:“我送给大家两句话。一句是‘善未易明,理未易察‘,一句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愚’。

胡适当校长非常民主开明,“他的办公室,采公开政策,教授随时可以进去,不必有预约。凡是进去的人,工友照例倒一杯茶,送上热手巾,然后随便谈天”。

他常对人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修建了红楼。蒋梦麟任北大校长期间,修建了图书馆。他在任期间也要为北大修建一座值得纪念的建筑——一座礼堂。后来胡适正式提出此议,并与建筑学家梁思成商谈,积极为此事筹措经费。可惜由于局势动荡,这个想法未能实现。

当了校长之后,仍念念不忘《水经注》各种版本的收集,因为他自己的宣传、加上朋友的帮助,不久,他便在在北平收集到20种《水经注》本子。此外,还抽空到藏书家傅增湘处借阅《水经注》。

他到南京参加会议会或出差。总要到中央图书馆、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查阅《水经注》。在收集和翻阅了很多《水经注》之后,开始对各本进行校对比勘。到1947年2月18日,写出了《水经注〉本子简目》,其收集、过目的《水经注》本子已经有60种之多。

当然,这为后话。

开学不久,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的许德珩教授,便几次在课堂上大声疾呼:“我是蔡元培的学生,坚决保卫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我是五四运动的参加者,我继续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的独裁、内战。”

法学院院长周炳琳和政治系主任钱端升等也多次发声,鼓励师生高举“五四”民主、科学大旗,坚持北大的光荣传统,捍卫自由民主。

为了回应师生们的要求,胡适重申,在他任内,允许校内的讲课、选课自由,师生在校内有言论、结社、出版的自由,学校不予干涉。

这个许诺得到了实现。教授有讲课自由,学生有选课自由、旁听的自由,课堂对外开放,允许校外人士旁听。许德珩教授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樊弘教授开《资本论》,吴恩裕教授开《共产党宣言》。北大校园里顿时呈现出当年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情景。

学生进步社团纷纷建立,仅在沙滩文、理、法学院就建立了30多个,会员有近千人。学生自治会由学生竞选产生,自行决定一切活动,北大当局不予干涉,社团、自治会可自由出版壁报刊物。校园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自由读书,自由讨论各种学术、政治观点的场所,呈现出追求民主、探讨真理的欣欣向荣景象。

胡适就任北大校长三个多月时,发生了极为棘手的事情。

1946年12月24日,北大先修班女生沈崇被美国大兵侮辱,引起国人的愤怒。12月30日,全北平大中学校1万多学生举行了罢课、游行,高喊“严惩美军凶手”,“驻华美军滚出中国去”。之后,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声援。

当时胡适在南京参加国民大会,由于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直到12月30日才回到北平。

北平记者问胡适对美军强奸女生的看法,胡适表示,自己和北大的教授、学生一样,非常愤慨。学生的集会游行抗议都无不可,但是罢课还是有欠妥当。记者又问,学生提出美军退出中国,胡校长同意吗?胡适回答,此次不幸事件为一法律问题,而美军退出中国则为政治问题,不能混为一谈。胡适回北平后,一方面尽力安抚学生,劝说他们不要上街游行,一方面安排聘请赵凤阶、燕树棠等人作为沈崇的法律顾问,进行援助。胡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我相信会有公正的判决。

1947年1月美军军事法庭审判此案时,胡适不顾教育部长朱家骅的劝阻,出席审判会。当军事法庭在强有力的证词证据面前不得不宣判皮尔逊犯了“强奸罪”时,胡适同在场的人握手祝贺。后来,美国海军部取消皮尔逊的强奸罪,胡适表示很失望。

由于历史原因,当时北大学生生活分为两种情况:原在西南联大复员到北大的同学,继续享受“贷金”(称贷金,贷而不还,实际上是发的伙食费),这一部分同学的食堂吃的较好,主食吃大米、白面。原在北平读书,由临时大学分配到北大的同学,生活清苦,没有“贷金”待遇,交不起昂贵的伙食费,大多在贫寒食堂吃饭,天天吃窝窝头。

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机散布诽言,分裂同学,制造“黄白矛盾”。对此,原西南联大的同学推出胡邦定为代表,主动团结原临时大学的同学,共同组成代表团,在1946年10月中旬向胡适请愿。陈述原临大的同学生活清苦,要求北大对同学同等待遇,凡是北大同学都享受“贷金”。

胡适静听了代表的陈述,对代表们说:“你们说的意见我都听明白了。这件事不能由我一个作主,要同北大有关的负责人一起商量。涉及经费问题,还要和教育部沟通,取得他们的同意。你们先等一等,有了决定我就通知你们。”

不到一个月,11月中旬,学校通知:凡北大同学都可申请“贷金”。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这不仅解决了同学的困难,更增强了这两部分同学的团结。

1947年初,国民党改组政府,蒋介石有意让胡适出任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先后让傅斯年、王世杰劝说胡适。

胡适在给傅斯年的信中说,自己如果出来当官,“结果是毁了我三十年养成的独立地位,而完全不能有所作为。结果是连我们说公平话的地位也取消了”,那样就“成了政府的尾巴”。

他在给王世杰的回信中也说,自己坚辞不就的“理由无他,仍是要请政府为国家留一两个独立说话的人,在要紧关头究竟有点用处。我绝不是爱惜羽毛的人,前次做外交官,此次出席国大,都可证明。但我不愿意放弃我独来独往的自由”。

胡适还表示不愿在此时放弃北大,他说:“我愿意做五年或十年的北大校长,使学校有点成效,然后放手。此时放手,实无以对北大同仁,亦对不住自己。总而言之,我请求蒋先生容许我留在此地为国家做点有用的事情。”

1947年3月6日,胡适飞到上海,参加协和医学院董事会,并忙中偷闲,借阅了商务印书馆藏杨守敬、熊会贞的《水经注疏》。

3月13日,胡适又到达南京。当天晚上,蒋介石请胡适吃饭,胡适说明自己不想当官的理由,希望蒋介石不要逼他加入政府。

蒋介石最后说,国家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我决不会勉强你。胡适听了,很高兴,总算松了口气,出来之后对傅斯年说:“放学了!”

实际上蒋介石并未完全放弃,此事到此并未结束。当时北大的教授也不希望胡适离开北大从政,或者以北大校长兼任国府委员。

汤用彤、饶毓泰、郑天挺联名致电教育部部长朱家骅,认为“北大方始复员,适之先生万不能中途离校”。如果兼任国府委员,“不惟妨碍北大前途,又与大学组织法不合”。三位教授还强调了胡适留任北大校长对于稳定大局的作用:“今日大局不安,教育界往往为不安之主因,适之先生在北大,对整个教育界之安定力量异常重大。”

最后经朱家骅、王世杰、傅斯年等人说情,蒋介石才作罢。4月18日,蒋介石在给胡适的电报中说:“不克延致,殊为耿耿。若有两全之道,则必借重以慰群望也。”

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41章 东南互保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410章 会考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58章 离开老巢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23章 离开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84章 海军起义第57章 管见十条第428章 大学令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479章 新人物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405章 八股文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106章 小德张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261章 张作霖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8章 约定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99章 六路北伐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13章 志得意满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134章 较量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164章 芥蒂第164章 芥蒂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405章 八股文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530章 白话诗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60章 山雨欲来第261章 张作霖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164章 芥蒂
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41章 东南互保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410章 会考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58章 离开老巢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23章 离开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84章 海军起义第57章 管见十条第428章 大学令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479章 新人物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405章 八股文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106章 小德张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261章 张作霖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8章 约定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99章 六路北伐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13章 志得意满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134章 较量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164章 芥蒂第164章 芥蒂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405章 八股文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530章 白话诗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60章 山雨欲来第261章 张作霖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164章 芥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