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赴日考察

张之洞关心的问起黎元洪的身体,黎元洪说这不妨事,老.毛病了,不常发作,发作休息一下也就缓解了。张之洞不放心,后从一位医术很高的西医处得知,这是一发性脑缺血,不算什么大毛病;张之洞才放下心来。

会后,有人告诉黎元洪详情。黎元洪说,他虽然猜想不到张彪在张大人面前说了什么坏话,但从张大人对自己的怒气,和看张彪的眼神,能知道他给自己造的谣言一定很伤人。

这人对黎元洪说:“像张彪这样的歹毒之人,是不可以放过的?”

黎元洪说:“张大人对我恩重如山,我和大帅都是他的近人,我们关系搞得很紧张,让张大人怎么办。事实比什么都有说服力,谣言不攻自破。这件事我并没有什么损失,受害的是他本人。”

和张彪处处和自己过不去相反,黎元洪则处处维护张彪。有一次,黎元洪陪同张彪参加一个同僚的生日宴会。张彪借着多喝了几杯酒,耍起了酒疯。说了很多黎元洪的坏话,很难听的话。

黎元洪装傻,别人看不下去了,有人竟说,你黎元洪肯定有什么把柄和不能见人的事落在张彪手了吧?否则,怎会如此?但是,黎元洪还是只摇摇头,仍无动于衷。

酒席散后,反倒亲自把张彪送回了家。

前边说到了,根据朝廷练兵处的要求,把湖北的两个镇的部队缩编为一个镇,一个混成旅时。开始,张之洞是想让黎元洪做镇统制,并统领湖北全军的。

但最终还是顾及张彪的老资格及和自己的特殊关系,重用了张彪。

但湖北军中主要事务,张之洞还是压在了黎元洪身上。因为他知道,张彪不是这块料,虽然也是个干事的人,但能力无法和黎元洪相比。为此,张之洞有时会觉得很过意不去,但黎元洪却从来都是任劳任怨。

一次,张之洞来校阅二支新军,见军容严整,知是黎元洪之功,便对黎元洪慰劳有加。而黎元洪却说,这全是张彪张大帅领导有方。张之洞见黎元洪能干又如此谦虚,如此推功与人,在心底深处对黎元洪更加赞赏。

而此时,张彪就在一旁,正在嫉妒总督大人对黎元洪的偏爱,听了黎元洪的话,心里平衡了一些。

这一切,张之洞是看在眼里的,不由得对自己的这个丫姑爷不甚满意(张彪的夫人曾是张之洞府上被他特别看重的丫鬟,这婚姻是张之洞主办,所以张彪也被视为张之洞的丫姑爷)。

张彪和黎元洪作对,由于黎元洪的忍让,从表面看张彪好像占尽了上风,其实不然。他不但没因此而在众人面前提高威望,反而是失了很多分的。就连张之洞有时都检讨自己,如此重用张彪是不是错了。

一九零七年八月,张之洞被调朝廷军机处,赵尔巽接任湖广总督。赵到任不久便发现张彪是草包一个。

赵和张之洞交接时,张之洞是对黎元洪大加赞扬,赵便对黎元洪特别关注。很快发现黎元洪确实德才兼备,和张彪远不在一个档次上,就有了重用黎元洪,用黎元洪取代张彪之意。

黎元洪得知此事后,急忙找新任总督力辞。

他真诚的对新任总督说,张之洞张大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他前脚刚离开,因重用自己而去撤换他的崇信之人,会陷自己于不义,以后没法与恩公见面。还对赵承诺,无论需要办什么事,尽可以吩咐他,他也一定会全力以赴。

另一方面,则把此事透露给张彪,让他速筹办法。

张彪急派自己的丫夫人去京找张之洞,张之洞给赵来信,委托关照张彪,从而使张彪保住了官位。

自此以后,张彪真正认识到,自己这些年来,对黎元洪实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和黎元洪彻底改变了关系。每次宴客,必请黎元洪,黎元洪不到,决不开席。在别的场合,也都对黎元洪足够的尊重,和过去相比判若两人。后来,黎元洪和张彪,这两个人品、性格、为人处事天壤之别的两个人,竟成了好朋友,不能不让人称奇。

张彪是死忠于清廷的。

一九二七年九月十三日,张彪病危,在临终前十来分钟,回光返照,显得格外清醒。清逊帝溥仪闻讯急忙赶来看望,使他垂死的身躯激动起来。

他虽然口不能言,并且已经无力举手表示致敬,面部悲哀的表情依稀可见,只能微微作一下告别状的姿态;但是他的眼睛目光灼灼地向着这位昔日的主公,死死地盯着他终身维护的清朝末代皇帝,一直到断气。

溥仪为痛念这位清朝的忠臣遗老,挥泪不已。成殓之际,溥仪亲书“心如金石”匾额,又赐陀罗经被,为他送行。

黎元洪虽然未见到他最后一面,但在祭奠时也嚎啕大哭,表现得异常地悲哀、异常地人情世故。经张彪家眷苦苦相劝,才依依不舍地含泪登车而去。

当然,这为后话。

所谓与人方便,自己方便。黎元洪如此的待人,也为自己经营出了特别好的人际关系。

张之洞是个著书立说之人,一八九四年四月,他的著作《劝学篇》问世。

张之洞的《劝学篇》,一八九八年刊行。是阐述“中体西用”,宣传洋务思想的代表作,共二十四篇。

他主张以“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以中学纲常名教之本,维系世道人心。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观点,主张先明内学,然后择西学以用之。提倡“立学堂、修铁路等,采用西技西艺”。反对维新派“开议院”、 “兴民权”的主张。先后译成英、法文出版。一九零零年纽约出版的英文本,易名为《中国的唯一的希望》。

张之洞从总体上说,是主张学习西方 ,西为中用的。为了培养黎元洪,开阔其视野,张之洞曾派黎元洪三次到日本考察。

一八九八年二月,黎元洪怀着求新求变和救国强军的梦想,第一次来日本,被派到日本的禁卫骑兵联队学习。这时,虽然甲午中日战争已经结束四年,但在和日方人员接触中,黎元洪明确感到,两个国家间的战争烟云还没有完全的散去。

日方个别人员对中方人员的敌视和瞧不起,能随时感觉到。这更刺激了黎元洪更加努力的学习,在同行的的人中,他比谁下的功夫都大。

好不容易出趟国,很多人都是想法设法多出去逛逛。黎元洪住在九段松叶馆,距离骑兵操场很远,而黎元洪每天“革靴蹄铁,风雨泥泞,日必一往”。

有空闲时间,他也会见识一下异地风情。当他在东京、大阪等地的公园里,看到陈列着日本方在甲午战争中缴获中方的战利品,很受刺激,强烈感受到了这是对自己国家和军队的羞辱,于是就联合一些旅日侨胞,向清廷驻日的商务监督请愿,要求将这些有损祖国的战利品撤掉。

此举虽不能如他所愿,但却可见他对祖国的一片赤诚。落后就要吃败仗,就要受羞辱,这更激起了黎元洪的学习的热忱。

这时候的日本,在方方面面都走在了前边,除了学习骑兵的相关知识,他也不放过学习其它方面的机会。

三个月后,黎元洪圆满的完成了考察任务。此次赴日考察,时间虽不算长,但黎元洪收获满满。他把他学到的东西及其学习的体会和领悟,写了一篇长篇报告,交给了张之洞。在汇报的同时,他向张之洞提出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地建议,派更多的有知识的青年人去日本考察,学习,一定会有大的收获。

张之洞接受了黎元洪的建议,从而使湖北在外派留日人员的数目,远高于其它省份。此时,清廷正推行维新变法,派人出去留洋学习,是维新派的一个重要主张。对于维新变法,张之洞是很赞成的,跟得也很紧。在派人留洋学习方面,制订了庞大的计划。拟湖北湖南派一百人前往。后因维新变法很快失败,这些计划也同维新变法的其它主张一样,胎死腹中。即便是在很困难的情况下,张之洞还是派出了二十人,进入了日本士官学校学习。

二十世纪初,中国到日本留学的学生达到高.潮,在留日的各省学生中,湖北的人数是最多的。一就零四年,湖北在日学生已达二百八十九人,占全国第一位。而此时全国其他省,多者一般也不超二位数。到一九零六年,中国留日学生共五千四百余人,仅湖北一省就有一千三百六十人,占四分之一。这有赖于张之洞的大力提倡,也得益于黎元洪的建言献策和全力襄助。

武昌首义后,有人实事求是的指出:“至今学界、军界,人才如此之盛,皆当日元洪一言之功。”

这或许也在一个侧面,说明了辛亥首义何以发生在武昌。

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63章 请愿大潮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95章 打破僵局第3章 科举之路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46章 办实业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238章 分道扬镳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165章 模范团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46章 办实业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62章 垂钓洹上第7章 奇遇第249章 就职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511章 完婚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235章 立法第34章 自保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22章 大事不妙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480章 改名字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70章 呼声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93章 南北议和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30章 朋友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73章 在家上任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187章 唐继尧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84章 海军起义第491章 求博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166章 实情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165章 模范团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407章 童子试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90章 汪袁配合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479章 新人物第136章 民心所向
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63章 请愿大潮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95章 打破僵局第3章 科举之路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46章 办实业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564章 梁漱溟的质疑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238章 分道扬镳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165章 模范团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46章 办实业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62章 垂钓洹上第7章 奇遇第249章 就职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511章 完婚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235章 立法第34章 自保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22章 大事不妙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480章 改名字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70章 呼声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93章 南北议和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30章 朋友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73章 在家上任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187章 唐继尧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84章 海军起义第491章 求博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166章 实情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165章 模范团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407章 童子试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90章 汪袁配合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479章 新人物第136章 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