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

1908年7月起,胡适由投稿的作者,变成了刊物的编者和记者,旬报从第24期以下归他编辑,文章也写得更多了。他的兴趣很广泛,青年人精力又充沛,简直什么文章都写。他不仅写长篇,也写短篇小说,写传记,写诗歌词曲,也写社说、论说、丛谈、札记,也兼作翻译,还充当记者,采写时闻和时评。有时候,全期的文字,从论说到时闻,差不多都是他包做的。

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到,胡适的思想很活跃,表现为一种早期的全面萌发的状态。如反对迷信的无神论;反对家族承继习俗的“无后主义”;既要父母主婚,又要子女有权干预的折中的婚姻观;重视教育,看重文艺的社会教育作用,等等。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胡适这时期的爱国思想。他写过一篇《读爱国二童子传》的书评,介绍小说《爱国二童子传》,指出那书“真可以激发国民的自治思想,实业思想,爱国思想”。

在社说《爱国》一篇里,他说:“国是人人都要爱的,爱国是人人本分的事;爱国的人,第一件,要保存祖国的光荣历史,不可忘记;忘记了自己祖国的历史,便要卑鄙龌龊,甘心作人家的牛马奴隶了。你看现在的人,把我们祖国的荣光历史忘记了,便甘心媚外,处处说外国人好,说中国人不好,那里晓得他们祖宗原是很光荣的,不过到了如今,生生地给这班不争气的子孙糟蹋了,唉,可惨呀!”

胡适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的创作,有几篇传记颇有意味。其中一篇《中国第一伟人杨斯盛传》,写的是杨斯盛13岁流落到上海,“立定了脚跟吃苦,驼起了肩头做工”,辛辛苦苦几十年,积攒了几十万家财,由一个劳动者变成了大富翁,又热心公益事业,“破家兴学”的动人故事。胡适称赞杨斯盛是一位“可敬可爱,可师可法的”“大豪杰”,特为他立传表彰。

杨斯盛 (1851年12月4日—1908年5月29日),字锦春,小名阿毛,上海浦东人。父母早亡,13岁去浦西谋生,学做泥水匠,勤奋好学,为人正直,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杨斯盛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由中国人办的营造厂——杨瑞泰营造厂,成为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清光绪年间,杨斯盛承建外滩江海关北楼,一举成名,时称工界伟人、营造泰斗、上海水木业公所领袖董事、浦东帮建筑业的领袖。杨斯盛被人称为“近代建筑营造业的一代宗师”。

杨斯盛幼年遭失学之痛,壮年以琅琅诵读为乐,晚年则立捐产兴学之志。1905 年,他在《捐产兴学启》中说:“值此国步维艰,不可终日,听名人言论,必以兴教育为救国第一义。私念仆亦国民也,以区区家产,与其传给子孙,使贤者损志,愚者益过,何如移作兴学,完成我国民一份子之义务,且使子孙与被泽焉。”

为了兴学,1904年,杨斯盛先在宗祠设义塾,将上海一所别墅改为广明小学,翌年,增设广明师范讲习所。并在浦东六里桥购地40 余亩,兴建浦东中学。1906年正月开工,由黄炎培设计、杨公亲自监督,同年十二月,校舍竣工,教学设施堪称沪一流,所聘办学人才亦是一流,李平书、黄炎培、秦锡田、陆家骥、张伯初等出任校董。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造福桑梓,他又相继在蔡路创办浦东中学第二附属小学、在合庆创办浦东中学第三附属小学。秉承遗训,浦东中学校董会和其家属,又继续创办了斯盛小学和斯盛中学。为了让更多的贫苦大众接受教育和传播革命思想,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办了浦东中学夜校。

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正月二十四(1907年3月8日)浦东中学正式开学,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二月初八(1907年3月21日),杨斯盛提出“勤朴”校训作为办学宗旨,他说:第一是勤,学生是中国的主人翁,担当中国未来的一切事业,要有精神和体魄上的担当,全看我们能不能勤,不勤就永远没有希望。第二是朴,繁华奢侈,是朴的反面,凡是贪享受,爱繁华的人,永远没有希望。人心不能两用,自古成就事业者,不管做学问,还是从事实业的,无不专心致志。

杨公捐产兴学的目的:一是为国造就科学人才,以达“教育救国”振兴中华之目的;二是为浦东“乡邻子弟解决失学之苦”。

杨公一生劳累,身体多病,于1908年5月29日在校内住所长逝。病重时还谆谆叮嘱要设法改善教学设备,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浦东子弟来校读书。

尽管浦东中学是杨家的私产,先后投入30多万两银子,但临终前他立下遗嘱:“杨氏子孙不得干涉校产校务”,以确保学校的独立地位,使得学校能够按照自身的要求发展。

胡适成为著名学者后,他对杨斯盛的人格和“毁家兴学”之举的赞赏,也成为了名人轶事。他的《四十自述》文集中,开卷第一篇就是《中国第一伟人杨斯盛传》。他也曾应邀为浦东中学题词:“杨公发愿为国家造人材,诸位同学应该发愿把自己铸造成器。”

当然,这为后话。

щшш▪ TTκan▪ c o

另一篇《中国爱国女杰王昭君传》,写的是老而又老的昭君出塞和番的题材。

王昭君,名嫱,是蜀郡秭归人氏。他父亲王穰,所生只有昭君一女。昭君自幼便和平常女儿家不同,一切举动都合礼法。长成的时候,生得秀外慧中,绝代丰姿,再加上幽嫡贞静,所以不到十七岁,便已远近闻名的了。

及笄以后,那些世家王孙来求婚的,真个不知其数。他父亲总不肯许。恰巧那时元帝选良家女子人宫,王穣听了这个消息,便来与女儿说知,想要把昭君送进宫去。

王昭君听了这话,心中自己估量,自思自己的父亲只生一女,古语道得好,“生女不生男,缓急非所益”,父母生我一场,难道亲患未报,就此罢了不成?如今不如趁这机会,进得宫去,或者得了天子思宠,得为昭仪或是捷好,那时可不是连我的父母祖宗都有了光荣,也不枉父母生我一场。主意已定,便极力赞成王穣的说话。

王穣见女儿情愿,便把昭君献入宫去,这原是昭君一片孝心,想做那光耀门媚的女儿。那里晓得皇帝的深宫,是一个最凄惨最可怜的地方,

那宫中几千宫女,个个抬起头来,望着皇帝来临,甚至于有用竹叶插门,盐水洒地,来引皇帝的羊车的。其实好好一个人,到了这种地方,除了卑鄙龌龊苟且逢迎之外,那里还有什么尊严可言。昭君到了这个地方,看了这种情形,心想自己容貌虽好,品行虽好,终究不能得天子的宠遇,休说宠遇,简直连天子的颜色都不大望得见了。要是照这样下去,还不是到头做一个白发宫人么?

汉朝一代,最大的边患便是那匈奴,从汉高祖以来,常常入侵,弄得中国边境年年出兵,民不聊生。宣帝的时候,匈奴内乱,自相争杀,遂分成两国,一边是呼韩邪单于,一边是那支单于。后来汉朝帮助呼韩邪,攻杀那支,呼韩邪单于感恩,遂人朝朝觐。那时正是汉元帝竟宁元年。

呼韩邪来朝,谢过皇帝复国的恩典,言说:“小臣得天子灵,得有今日,从此以后,断不敢再萌异心。如今想求皇帝赐一个中国女子给臣,使小臣生为汉朝的臣子,又做汉朝的女婿,子孙便做汉朝的外甥。从此匈奴可不是永永成了天朝的外臣了么?”

皇帝听了呼韩邪的话,心中很喜欢,只是一件,那匈奴远在长城之外,胡天万里,冰霜遍地,沙漠匝天。住的是帐篷幕,吃的是膻肉酪浆。那种苦况,这些娇滴滴的宫娃,那里受得起。谁肯舍了这柏梁建章的宫殿去吃这种惨不可言的苦况呢。想到这里,心里便踌躇起来了,便叫内监,把全宫的宫人都宣上殿来。

不多一会,那金殿上,便黑压压地到了无数如花似玉的宫人。元帝便问道:“如今匈奴的国王,要求朕赐一女子给他,你们如有愿去匈奴的,可走出来。”连问了几遍,那些官人面面相觑,没有一个敢答应的。

于是便有了昭君出塞的故事。

但以往这方面的诗歌词曲,从《昭君怨》到《汉宫秋》,所写的王昭君,都是满腔幽怨,凄苦哀愁的悲剧形象。胡适却说:“我们中国几千年以来,人人都可怜王昭君出塞和番的苦趣,却没有一个人晓得赞叹王昭君的爱国苦心。”

因此,他一反旧时写昭君题材的凄楚哀怨情调,要写一个“爱国女杰”的王昭君。他根据史书里的一点记载,写王昭君主动要求出塞和番。传中写到汉元帝召集宫人,问谁愿意去匈奴和亲时:

“那时王昭君也在其内,听了皇帝的话,看了大家的情形,晓得大众的意思,都是偷安旦夕,全不顾大局的安危,心里便老大不自在。心想,我王嫱入宫已有几年了,长门之怨,自不消说。与其做个碌碌无为的上阳宫人,何如轰轰烈烈做一个和亲的公主。我自己的姿容或者能够感动匈奴的单于,使他永远做汉朝的臣子。一来呢,可以增进大汉的国威;二来呢,使两国永远休兵罢战,也免了那边境上年年生灵涂炭之苦。将来汉史上即使不说我的功勋,难道那边塞上的口碑也把我埋没了么?想到这里,更觉得这事竟是王嫱义不容辞的责任了!昭君主意已定,叹了一口气,黯然立起身来,颤巍巍地走出班来,说‘臣妾王嫱愿去匈奴’。

以后,果然是“胡也宁了,汉也宁了”,汉朝与匈奴之间保持和睦亲善关系达六七十年之久。所以,胡适给王昭君戴上“爱国女杰”的桂冠,把她写成了一个关心祖国命运,关心人民疾苦,促进民族和睦的巾帼英雄。这是对二千年前汉家女儿王昭君最早作的比较正面的评价。

《竞业旬报》出到第40期停刊。胡适对这一段既当作者,又当编辑,兼做记者的事业,自己作了一个总结:

“这几十期的《竞业旬报》,不但给了我一个发表思想和整理思想的机会,还给了我一年多作白话文的训练。……我不知道我那几十篇文字在当时有什么影响,但我知道这一年多的训练给了我自己绝大的好处。白话文从此成了我的一种工具。七八年之后,这件工具使我能够在中国文学革命的运动里做一个开路的工人。”

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33章 告密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73章 在家上任第261章 张作霖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390章 内幕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23章 离开第97章 中山先生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294章 曹锟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94章 僵局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14章 平定政变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112章 兵变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31章 戊戌变法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112章 兵变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5章 去买官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45章 积重难返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289章 内斗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165章 模范团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
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33章 告密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73章 在家上任第261章 张作霖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390章 内幕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23章 离开第97章 中山先生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294章 曹锟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94章 僵局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14章 平定政变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112章 兵变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31章 戊戌变法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112章 兵变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5章 去买官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45章 积重难返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289章 内斗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165章 模范团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