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告密

十八日深夜,谭嗣同只身来到法华寺袁世凯的住处。

梁启超在其《谭嗣同传》中,是这样写谭嗣同和袁世凯的对话的。

参加的人只有徐世昌。

谭问袁:“君谓皇上如何人也?”

袁答:“旷代之圣主也。”

谭问:“天津阅兵之阴谋,君知之乎?”

袁答:“固有所闻。”

谭即直出光绪皇帝密诏,对袁说:“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唯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又以手自抚其颈说:“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

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圣上乃我辈共事之主,仆与足下同受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谭曰:“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禄所节制,将挟兵力以行大事。虽然,董、聂不足道也;天下健者,唯有足下。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军侧,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

袁曰:“若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传号令以诛奸贼,则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竭死力以补救。”

谭问:“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袁笑而不言。

徐世昌在一旁插话说:“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指袁世凯)者,昔某公欲增慰帅兵,荣曰:'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盖向来不来笼络耳。……荣戝心计险极巧极之除,慰师岂不知之?”

谭说:“荣禄固(曹)操、(王)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

袁怒目视曰:“若皇上在仆营,则诛荣禄如杀一狗耳。”

许多记史的书接着是这样写的:谭嗣同听了这一番慷慨激昂的言辞,以为袁世凯被自己推心置腹、肝胆相照、忠心贯日的话打动了,又与袁世凯密商一阵。

袁世凯最后说:“今营中枪弹**皆在荣贼之手,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事急矣,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更选将官,而设法备贮彈药,则可也。”

表示要赶快回天津加紧部署,谭嗣同遂起身告辞。

十九日,徐世昌回天津。西太后由颐和园回宫。

二十日,光绪皇帝再次召见了袁世凯,袁世凯也当面向光绪皇帝表白了一个臣子的忠心。奏称变法不能太急,只可让张之洞等明达时务,老成持重的人物赞襄主持,新进诸臣阅历太浅,办事不慎密。

出来之后他就向人散布说:“皇上若责我以练兵,我不敢不奉诏;若他事,则非我之所之也。”

已明显表露出自己要与维新派画若鸿沟之意。

当天下午,他匆匆忙忙赶回天津,直奔荣禄的总督衙门告密。

二十一日早晨,西太后在宫内发动政变,宣布重新训政,光绪皇帝被囚禁在了瀛台。

同时下令捉拿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

康有为在政变前一日逃离北京。梁启超躲进日本使馆,后在日本人掩护下前往日本。

谭嗣同与侠士王五谋救光绪皇帝,没有成功。

日本人劝谭嗣同逃跑,他不听,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八日,谭嗣同、林旭、康广仁、杨锐、刘光弟、杨深秀被杀于北京菜市口,被后人称为“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在临刑时大呼:“有心杀戝,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从此成了富于牺牲精神,舍身取义的楷模而光照千秋。

袁世凯则成了出卖维新变法之人而留下千古骂名。

很快有一首三言歌谣在社会上流传:“六君子,头颅送。袁项城,顶子红,卖同党,邀奇功。康与梁,在梦中,不知他,是枭雄。”

因为袁世凯二十日的告密,而导致二十一日晨西太后发动政变,这几乎成了一种习惯说法。

但是,有人经过研究后后提出异议。

他们认为,袁世凯二十日下午从北京回天津,到荣禄处告密不假,这一点袁世凯本人也不否认。

但西太后二十一日晨发动政变却和袁世凯的告密没有关系。

因为,从时间上,袁世凯向荣禄告密,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夜里已经没有从天津去北京的火车。

而电报京师那边都掌握在维新派手,无法用电报和北京联系,也就是说荣禄没有时间和条件,把袁世凯告密的事在发动政变前报告西太后。

那个时候,维新派没有什么严密的组织记律,京城守旧派的密探遍布。

在一片悲观丧气的情绪下,拿袁世凯这个救名的稻草,给自己的人加油打气,可能已经成了挂在嘴上的事。

这样的事,西太后从别处得知是非常可能的。

笔者也倾向于这样的观点,理由倒不是因为时间。

比如没有火车遇有紧急情况荣禄不能发专列吗?守旧派势力那么大,电报联系未必就没有办法,快马加鞭跑死几匹马也是可以办到的。

而一个最简单的根据是:如果袁世凯想告密立功,为什么在北京不直接到慈禧太后那里告,而要绕个大圈子,回到天津报告荣禄呢?

如果有人说,袁世凯见不到西太后,不要忘了袁世凯和李莲英可是朋友。

而李莲英对维新变法是恨得要死,曾经和亦劻在一起哭着跪求西太后重新训政。

袁世凯为什么要到荣禄那里告密,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自保。

他本身就曾经是维新变法的积极分子,关键时候被光绪皇帝传到北京。一次次的接见,升官的事又满城风雨。形势已经相当危机,一旦维新派倒台,他袁世凯逃脱得干系吗?

维新变法他是赞成,但在必败的局面下,为了这搞不成的变法丟了身家性命,袁世凯当然不干。

他可不是谭嗣同那样的大英雄,一事当前,首要的事还是要为自己打算。

而据有的史料记载:荣禄得知袁世凯告密的事情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报告,而是不知道怎么办好?

一边是皇帝,一边是老佛爷。人家说到底是一家人,是母子两个。

人家母子的事别人怎么掺和?弄得不好,事过之后,人家母子没事了,在里边掺和的人反而弄一身毛病。

伴君如伴虎,曹营的事难办。

就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第二天传来了西太后政变的消息。

于是,荣禄马上赴京,向老佛爷报告袁世凯提供的情报。

袁世凯对得起他,他也要对得起袁世凯。

因为有史料记载,西太后对袁世凯是有戒心的,荣禄也曾调集部队对袁世凯部进行了监视。

其实,戊戌变法是不会成功的。

首先,我们看到了,主持变法的人都是书生,不是做事的人。书生意气,以为只要他们想变,就什么都能变。

我们前边说过了,这样的改革是相当艰难的事。而这些书生们,对此却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甚至连基本的概念都没有。

戊戌变法用袁世凯的话说是急不得的,必须要循序渐进。而这群书生们却大刀阔斧,无所顾及。

举一个例子。在一百多一点的时间里,光绪皇帝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一共颁布的新政的诏令和谕旨,就有一百八十多个。

开始底下还当回事,后来应接不暇,不会干,也干不过来,干脆看都不看的扔到了一边。

上边的这些人挖空心思,反复商讨,反复论证,反复修改,好不容易搞出来的东西。到了下面竟成了一张废纸,岂不可悲?

做成一件事那么容易吗?但在维新派的这些书生看来简直如同儿戏。

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346章 驱张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112章 兵变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19章 一心离开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23章 离开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68章 武昌起义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479章 新人物第97章 中山先生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28章 下重药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18章 好景难长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14章 平定政变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187章 唐继尧第336章 张瑞玑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112章 兵变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81章 战汉阳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17章 驻节朝鲜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41章 东南互保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
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346章 驱张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112章 兵变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19章 一心离开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23章 离开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68章 武昌起义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479章 新人物第97章 中山先生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28章 下重药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18章 好景难长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14章 平定政变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187章 唐继尧第336章 张瑞玑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112章 兵变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81章 战汉阳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17章 驻节朝鲜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41章 东南互保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