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停了,雨住了,山林疲惫地停止了躁动,只有树上的水还在滴滴答答地落。原本就昏暗的山林里,夜幕又徐徐降临了。虞舜内心波涛翻滚,但形体一如木桩,丝毫不动。一条长蛇悠闲地从身边滑过,然后掉头向左,身体弯作弓形。
“有了!”虞舜脑际灵光一闪,高兴地叫出声来。受到蛇的启发,他想到了自己的银鞭。如果扯着长长的银鞭行走,不使它有丝毫的弯曲,前进的方向不就固定了吗?
虞舜一跃而起,“唰”的一声把鞭梢甩到百步以外。但他的脑袋立即又“嗡”的一下胀大了。眼前漆黑一团。就算他的视力超长,五步之外什么也看不清,何况是条细细的鞭绳。虞舜估计,即使在白天,鞭子在落叶间穿行,也难看清楚远处鞭梢的位置,还是无法使它保持一条直线。
他又陷入沉思,像一块山石矗立着。一群萤火虫扑面飞来,有一只还撞到他的脸上。
“好哇,”虞舜欢呼起来,“上天送来了希望之光!”
蜘蛛网迅速张起,不一时捕获到几十只萤火虫。虞舜把他们分成几堆,用割成小块的蜘蛛网笼起来,包装成一个个球体,等距离地系在长鞭头、尾之间。这些萤火虫组成的灯笼闪闪发光,在漆黑的夜里格外耀眼。虞舜拽着长鞭行走,犹如牵着长长的一串星星;他只要使这些萤火虫星星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前进的方向就不会改变。他自制的这套司南装置,适合较为平坦的地形,如果遇到河流和山岭,其可靠性怕要打大折扣。不过,虞舜倒是希望尽快见到河流,河水总是会向低处流。那样就他就可以沿着河道走出大麓。他也希望遇到山岭,有山就有壑,壑的尽头总归会有河。
但是,虞舜的面前仍然只有大树。他小心翼翼地绕过它们,仔细地辨别路线,行进速度缓慢。但此时他的心境非常充实愉快,这不仅是看到了走出大麓的希望,更主要的是,他从此明白了一个道理:尽管人生路上的困难没完没了,但人的智慧也是一
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搜索,总能在其中找到开启希望之门的钥匙。
黎明前的黑暗格外凝重。虞舜边走边琢磨如何改造他的指南装备,以适应白天的需要。忽然,一道红光和一道绿光射来,在林子里交替扫射。虞舜为之一震,断定这光束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人控制的。惊喜之余,他拽着长鞭一溜小跑,朝光束射出的方向奔去。这时他还不敢丢掉萤火虫,怕神秘的光束一旦消失,还得靠它们救命呢!红灯和绿灯迅速靠拢过来。虞舜看的清楚,来者是两位长得一模一样的姑娘,分别穿着红绿两色服装,眉宇间镶嵌着红、绿两颗明珠,拟或是她们的天眼,光束就是从这里射出的。虞舜毫不怀疑,她们明明是天上的仙女!
“仙姑降临此地,不知有何贵干,能否劳驾二位帮虞舜个忙?”虞舜抱拳说。
“您就是虞舜?”红衣姑娘问。
“在下正是虞舜,如今迷失山林,想请上仙指示一下走出大麓的方向。”虞舜说。
“爹爹,我们可找到您了!”二女出乎意料地呼喊着扑过来。
虞舜愕然了。他的两个妻子中只有女英生了个男孩,取名义均,还在襁褓之中,那来两个这么大的女儿呀?
“你们是…”虞舜一只胳臂拦住一个,疑惑地问。
“我叫宵明,妹妹叫烛光。”红衣姑娘答道,“我们住在河水流经的大泽里。”
“你们的母亲是谁?”虞舜在遇到娥皇、女英之前处过两三个女友,都被嚣母赶跑了,难到是她们怀上了孩子不成?因此问道。
“登比氏。”烛光答道。
“登比氏?”虞舜惊问,“我和她的相遇难道是真的么?我还一直认为是场美梦呢!”
“怎么会是梦呢!”宵明说,“我娘说,那是她人生最美好的一段因缘,此后再与别的男人交往时,都感到索然无味了,干脆过起单身来。”
“我娘一胎养活
了我们兄妹十个,八个兄弟都成家立业、一个个做起国君来了。”烛光说,“难道你把我娘给忘了?”
虞舜从脖子上摘下金鳞心状坠递给她俩看,说:“那是我的初恋,我怎能忘记那场恩爱呢?虽然感觉上是场梦,但我心里一直希望那是真的。见到了你俩,美梦的确成真了。”拥抱着自己的亲生女儿,虞舜潸然泪下。
父女仨边走边说,不觉天光大亮。虞舜发现,四周树木稀稀拉拉,天空重现,看来现在的位置已经到了大麓的边缘。宵明告诉虞舜,登比氏已经名列仙籍了,经常参加众仙聚会;最近她在青要山武罗神那里遇到了有黄,当时有黄袖占一卦,得知虞舜闯进大麓遇险,告诉了她。因为她怕干扰虞舜的家庭生活,回避同虞舜见面,才派两个女儿前来救他。
想起登比氏的好处,虞舜一路唏嘘不已。
“不知爹爹下一步要到哪里去?”宵明问。
“我想到汦水下游先去看一下你们的叔叔,他在那里养伤。”虞舜说,“你俩跟我去吧,你们的姑姑也在那里,亲人们见见面。”
“我娘不让我们和凡人打交道,现在就只好与爹爹告辞了。”宵明把金鳞坠还给虞舜,又恋恋不舍地说道,“希望有朝一日,爹娘能和我们兄妹在一块儿过个中秋节,合家团圆一次。”
宵明、烛光哭着跪在地上。当虞舜弯腰去搀扶时,她们忽然变做红、绿两团光球,冉冉升空,化作彩云随风远逝。
虞舜久久地仰望天空,不愿收回视线。一只大鸟进入视野,盘旋一圈,快速降落。原来是颗手。
颗手抱着哥哥喜极而泣,说:“我绕着大麓转了好几圈了,总见里面风雷滚滚、暴雨倾盆,还以为你再也出不来了呢!”
注(1)《尚书•尧典》:“帝舜曰重华,协于帝。…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又:《史记•五帝本纪》:“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