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 大事多磨砺

——打倒当今天子……

这个念头在王芬头脑里一出现,就仿佛入了魔一般,挥之不去。

正当王芬在脑中反复盘算,应当如何打倒当今天子之时,突然从帝都雒阳,传来了一个极为利好的消息:

——天子刘宏,由于离开老家河间国太久,打算在近期,返回河间国的旧宅,巡视北方,顺便祭祖。

要说这位刘宏皇帝,也是类似于后世中了彩票的彩民。他本来继承父亲刘苌的爵位,被封为解渡亭侯,是汉章帝的玄孙,汉桓帝的堂侄。

大汉宗亲的身份,虽然比起一般的平民,要高贵得多。但由于他这一枝没有出什么人才,在经济上,一直有些窘迫,日子倒也未必有多么舒心。刘宏后来贪财的性子,可以认定,必然受到幼年时期生活状态的影响。

永康元年【167年】,汉桓帝刘志三十四岁而终,但身后并无子嗣。年轻的窦皇后【桓帝死后被尊为太后】及其父亲窦武,为了能够在将来继续把持朝政,在经过与其余朝中重臣的争论后,把继承人的年龄,设定在少年段。

通过对汉桓帝刘志的近亲进行挑选,最终,十二岁的刘宏,成为窦武与朝廷重臣都同意的继位人选。

接下来,宗室刘儵,以光禄大夫身份,与中常侍曹节,带领中黄门、虎贲、羽林军一千多人,前往河间迎接刘宏。

建宁元年【168年】正月二十日,刘宏来到夏门亭,窦武亲自持节,用青盖车把他迎入殿内。第二天,刘宏登基称帝,正式成为东汉第十一位皇帝。

刘宏自从成为天子之后。还从来没有返回过河间老家。所以,当刘宏对身边的“十常侍”透露这个念头以后,朝中上上下下,都没有什么理由来阻止刘宏这一次的出行。

唯一困扰天子出行的,便是这次出行所需要的花费。但是,当刘宏慷慨的愿意用“万金堂”来支付这次出行的费用后。最后的阻力,也消失了。

对于王芬来说,天子要返乡祭祖,那真是再好不过的消息了。河间国在冀州,王芬身为冀州刺史,完全可以将河间国当做自己的主场。只要王芬到时候,手中能够掌握足够多的兵力,到时候凭借重兵在手,想要废黜天子。也不是不可能了!

刘宏若被废黜,“十常侍”之流的阉竖,还能掀起什么风波吗?

受到这个大好消息的鼓舞,王芬自此对襄楷大师的话语深信不疑。他一方面策划冀州境内的一系列贼寇袭击事件,一方面四处写信,邀请志同道合的党人和名士,参与这一次惊天大计。

于是,张狂的大舅子赵风。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成为了无辜的牺牲者。特别是当王芬对盘踞太行山一带的张狂本来就心有怨念的情况下。凡是与太行军关系密切的冀州豪强,都成为麹义优先考虑的打击目标。

王芬当然不会在意区区一个赵风的性命。实际上,他连盘踞太行山的张狂,也不太放在眼里。王芬真正重视的人物,都是如南阳名士许攸、沛国名士周旌、平原名士陶丘洪之类的士人。

除了上述人物,王芬还写了一封信。给本来托病隐居乡间,中平四年五月刚刚起复为议郎的前太尉曹嵩之子曹操。王芬自然不是看中了名声不显的曹操,他这是试图通过曹操这条线,搭上前太尉曹嵩这一派。

曹操是费亭侯曹腾之孙。多年担任宫中“大长秋”一职的曹腾,虽然是个宦官。却以举荐贤人,胸怀宽广而闻名于世。曹腾举荐的名士,如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溪典等人,现在都是朝廷中的知名公卿。

正因为如此,所以曹腾这一派,向来并不被算作纯粹的宦官一系。曹操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也体现出对宦官派系的疏远。按照智计闻名于天下的许攸所说,曹操这小子接到信件,就算不同意加入,也绝对不会泄露出去。

而一旦曹操被拉入同伙,拥有曹腾一派的大力支持,在废黜天子的时候,遭到的阻力,无疑就会小上很多。

许攸此人,虽然还没有出仕,但是常年与“天下楷模袁本初”混在一块,隐然可以当做袁绍、袁本初的代言人。事实上,正是许攸在接到王芬的邀请后,立刻跑过来,帮助王芬出谋划策,才真正坚定了王芬做出这番大事情的决心。

要知道,袁绍身为汝南袁氏新一代的领军人物,又娶了前一辈的“天下楷模李元礼”李膺之女为妻,无论是在汝南袁氏内部,还是在天下党人心中,都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就算袁绍顾忌自己的身份,不肯出面支持,有了许攸这个袁绍死党的加入,也就意味着袁绍肯定会在暗中,帮助王芬的计划顺利实现。

如今,大事都做好了准备,王芬心情很好,在处理完政务之后,就会回到密室,与陈逸、襄楷等人议论天下大事。等到八月中旬,许攸、周旌、陶丘洪、曹操等人汇聚一堂,王芬再与这些天下英杰一齐,将整个行动过程好好整理一遍,以确保万无一失。

不过,世事皆有意外。许攸等人还没有到来,王芬先收到了一封曹操寄来的信件。

信件是用丝帛写成的,足见曹操对此事的重视。王芬虽然从曹操的来信,预感到曹操这次怕是不会来到了,看见曹操如此重视此事,心中的不悦,还是略略减轻了几分。

当着陈逸和襄楷的面,王芬打开信件,粗粗读了一遍,立刻勃然大怒,叫道:

“无知小子,阉人之后,果然不足以谋大事!”

陈逸和襄楷吃了一惊,急忙接过曹操的信件,观看其内容。但见丝帛上面,用漂亮的飞白体写着:

“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

“伊尹怀至忠之诚,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故进退废置,计从事立。及至霍光受讬国之任,藉宗臣之位,内因太后秉政之重,外有群卿同欲之势,昌邑即位日浅,未有贵宠,朝乏谠臣,议出密近,故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

“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未睹当今之难。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必克,不亦危乎?”

——这废立皇帝的事,是天下间最不祥的。古代人有权衡成败、计较轻重然后施行的,只有伊尹和霍光。

——伊尹是心怀至忠的诚意,又据有宰相的权势,位列百官之上,所以废立皇帝,才会计划得成,完成废立。

——等到了霍光,他先受到了先帝托国的重任,又凭借皇室宗亲的地位,而且内有太后秉政的权重,外有群臣同心的大势,加上昌邑王即位没多久,没有贵重宠幸的人,朝中也缺少同心的官员,他的话只能通过侍从表达,所以霍光计策施行便宜迅速,事情完成就像摧枯立朽。

——现在各位只见到古人成功的容易,没有看清当前的困难。各位好好想想,你们结众连党,与七王之乱有什么差别?合肥侯之贵,孰若吴、楚?而且你们现在做的乃是非常之事,希望按照意愿成就大事,不是很危险吗?

陈逸和襄楷看完,默然无语。曹操这是明确的拒绝了王芬的提议,而且拒绝的理由极为坚定,就是不看好此事成功的几率。

“看来,不止是陶丘洪一个人,反对吾等的计划啊!”

陈逸苦笑着说道。见到王芬露出疑惑的表情,襄楷从一旁拿出一张帛书,递给王芬。纸片上的内容,正是拒绝参与行动,落款人,写着陶丘洪。

“陶丘洪居然也如此胆小怕事吗?”

王芬皱眉问道。

襄楷摇摇头,他作为平原人,对同郡的士人自然更加了解,解释道:

“陶秋生向来急公近义,以天下为己任。这番言论,绝不像是他自己的。听说他最近与‘龙头’华歆交往密切,华歆向来行事谨慎,只怕多半是他,劝阻了陶秋生。1”

三人议论了一通,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愁眉苦脸了半晌,王芬三人,从密室里出来,正要各自散去。忽然,襄楷大师对着院中的一棵大树,大喝一声:

“什么人!”

伴随着这一声蕴藏内劲的大喝,一个人影,在树后晃了一晃。王芬身边的两名亲随,一见居然有人潜入刺史府,急忙拔剑,将王芬护卫在身后,同时大声叫道:

“有刺客!来人!”

王芬的亲卫拔剑相待,却不料那潜入者根本没有上前刺杀的意思,反而转身就逃。这时候,王芬三人,突然想到了同一个问题:

——如果此人不是刺客,那会是什么?

——密探?

三人刚刚才密谋完“大逆”之事,对事情无疑会比较的敏感。一想到这个潜入者,可能会将刚才三人密谋之事泄露出去,三人的脸色,立刻变得越发的阴沉!

“不可让他逃走!”

王芬话语刚落,一旁的襄楷大师,已经纵身冲出,只留下一句:

“吾来擒他!”

ps:??1生,是对晚辈士人的称呼之一。公,是对年长位高之人的尊称。

晚上去丈母娘家吃饭,晚了些,抱歉。

第34节 郭嘉说局势(下)第48节 但埋头种田(三)第71节 管亥展勇武第96节 两军斗智勇(下)第89节 巷里敌可踩(上)第52节 内廷见尚书第42节 曹操试应敌第46节 淮陈已被夺第25节 伏兵城中来(四)第50节 豪杰夜带刀第57节 孙坚战且逃第58节 声东而击西第51节 当朝有太傅第19节 敌讯水上败(三)第49节 自当顺人意(三)第57节 贰臣动干戈(上)第50节 夺权需威压第15节 三英战吕布(四)第42节 曹操试应敌第78节 骑马与砍杀第36节 相逢是冤家第47节 蛮夷显心机第70节 蛮夷轻节气(下)第60节 子龙搏激流(中)第36节 张狂行暗计(下)第54节 故王留胡族第66节 真心服预见第47节 陷地终有计(三)第32节 土石消木雷第70节 蛮夷轻节气(下)第21节 单父现重礼(上)第18节 君臣青且嫩(下)第41节 白波起乱战(五)第22节 单父现重礼(下)第46节 淮陈已被夺第52节 臧氏两父子第3节 需胜方由己(上)第45节 大刀斩虏敌(中)第36节 关羽破强军第6节 天子坐明堂(下)第28节 决胜制万骑(四)第8节 青州有变故(下)第84节 欲求国中智(下)第25节 白马悠悠突(上)第34节 飞将非无敌(中)第32节 决胜制万骑(八)第47节 但埋头种田(二)第18节 董卓思时局(下)第3节 兖州名士劫(上)第13节 日暮途已暗第49节 时穷可当走?第8节 战炁耀三军第27节 大军急急退(上)第29节 强敌徐徐随(上)第57节 短弓对强弩第26节 白马悠悠突(下)第24节 豪强陷阵急(下)第24节 征战漫天急(三)第50节 豪杰夜带刀第4节 天下可布武第32节 天师登神坛第16节 乐进破阵弩(下)第31节 何进立少帝第7节 本初满城招(上)第31节 决胜制万骑(七)第35节 青史本无常第44节 胜负难明言第18节 将主正入巷第51节 回天因无意(二)第59节 枭雄大事成(一)第68节 公孙战袁绍第15节 文丑亦凶猛(上)第4节 兖州名士劫(下)第5节 麹义观局势第4节 需胜方由己(下)第32节 决胜制万骑(八)第5节 公路何足道(上)第60节 上应转世星?第69节 汉军展奇袭!第69节 汉军展奇袭!第24节 豪强陷阵急(下)第47节 汉宫现连环(五)第30节 宫掖藏杀机(下)第24节 运筹谋千里(八)第42节 曹操试应敌第60节 奉先喜得国(下)第51节 若欲斩桥瑁第24节 黄巾密密铺(下)第67节 太行根基盛(四)第55节 豪强罪当逃第29节 宫掖藏杀机(上)第10节 踌躇黄河岸(中)第13节 好汉当食肉!第99节 关既不得脱第50节 公曹当覆灭(下)第56节 踟蹰忧胜负第68节 孰料伏对伏第18节 君臣青且嫩(下)第25节 小县藏能吏第93节 独品惊共骇(上)
第34节 郭嘉说局势(下)第48节 但埋头种田(三)第71节 管亥展勇武第96节 两军斗智勇(下)第89节 巷里敌可踩(上)第52节 内廷见尚书第42节 曹操试应敌第46节 淮陈已被夺第25节 伏兵城中来(四)第50节 豪杰夜带刀第57节 孙坚战且逃第58节 声东而击西第51节 当朝有太傅第19节 敌讯水上败(三)第49节 自当顺人意(三)第57节 贰臣动干戈(上)第50节 夺权需威压第15节 三英战吕布(四)第42节 曹操试应敌第78节 骑马与砍杀第36节 相逢是冤家第47节 蛮夷显心机第70节 蛮夷轻节气(下)第60节 子龙搏激流(中)第36节 张狂行暗计(下)第54节 故王留胡族第66节 真心服预见第47节 陷地终有计(三)第32节 土石消木雷第70节 蛮夷轻节气(下)第21节 单父现重礼(上)第18节 君臣青且嫩(下)第41节 白波起乱战(五)第22节 单父现重礼(下)第46节 淮陈已被夺第52节 臧氏两父子第3节 需胜方由己(上)第45节 大刀斩虏敌(中)第36节 关羽破强军第6节 天子坐明堂(下)第28节 决胜制万骑(四)第8节 青州有变故(下)第84节 欲求国中智(下)第25节 白马悠悠突(上)第34节 飞将非无敌(中)第32节 决胜制万骑(八)第47节 但埋头种田(二)第18节 董卓思时局(下)第3节 兖州名士劫(上)第13节 日暮途已暗第49节 时穷可当走?第8节 战炁耀三军第27节 大军急急退(上)第29节 强敌徐徐随(上)第57节 短弓对强弩第26节 白马悠悠突(下)第24节 豪强陷阵急(下)第24节 征战漫天急(三)第50节 豪杰夜带刀第4节 天下可布武第32节 天师登神坛第16节 乐进破阵弩(下)第31节 何进立少帝第7节 本初满城招(上)第31节 决胜制万骑(七)第35节 青史本无常第44节 胜负难明言第18节 将主正入巷第51节 回天因无意(二)第59节 枭雄大事成(一)第68节 公孙战袁绍第15节 文丑亦凶猛(上)第4节 兖州名士劫(下)第5节 麹义观局势第4节 需胜方由己(下)第32节 决胜制万骑(八)第5节 公路何足道(上)第60节 上应转世星?第69节 汉军展奇袭!第69节 汉军展奇袭!第24节 豪强陷阵急(下)第47节 汉宫现连环(五)第30节 宫掖藏杀机(下)第24节 运筹谋千里(八)第42节 曹操试应敌第60节 奉先喜得国(下)第51节 若欲斩桥瑁第24节 黄巾密密铺(下)第67节 太行根基盛(四)第55节 豪强罪当逃第29节 宫掖藏杀机(上)第10节 踌躇黄河岸(中)第13节 好汉当食肉!第99节 关既不得脱第50节 公曹当覆灭(下)第56节 踟蹰忧胜负第68节 孰料伏对伏第18节 君臣青且嫩(下)第25节 小县藏能吏第93节 独品惊共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