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兖州名士劫(上)

战败后狼狈败逃的马腾,对汉室还算是有点儿忠心。临行之前,马腾特地派出勇将庞德护送天子刘协的车驾离开宫掖,一起向东方逃走。

韩遂吃了这么一个大亏,又失去了天子,当然不肯罢休。夺下长安城后,他不顾其他凉州将领的劝阻,发动自己的主力大军,尾随着马腾不放,一路追击。马腾一路向东,挟持着天子逃入弘农郡城。韩遂的大军随后便追击到弘农城下,将规模不算大的弘农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好在马腾在弘农经营了数年,将位于前线的弘农城打造的颇为坚固。而弘农规模不大的缺陷,却更有利于防御。不像在长安城,由于长安城池过大,兵力有限的马腾,防御起来反而相对困难些。若不是弘农城里的粮食囤积有限,以韩遂手中残余的兵力,未必能够攻得下这座坚城。

表面上天子刘协虽然看起来像个累赘,其实有些时候,还是颇为有用的。在马腾逃回弘农城之后,他深知以韩遂的性子,绝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在思考了一阵之后,马腾立刻派出快马,向周围的孙坚和曹操等人求援,声称自己欲奉天子东归,却被韩遂阻碍,请求孙坚和曹操立刻派兵出兵接应。

在孙坚和曹操的心里,天子之名,可是个好工具。韩遂这些年一直供奉着天子,却没能发挥出什么太大的作用,那是因为韩遂自己名义不正,纯粹是叛军出身,不能为天下士人接受。

但是,对孙坚和曹操这等名正言顺的汉臣来说,有了天子在手,就意味着大义的名号属于他们这一方。但凡敢与拥有天子着敌对的势力。只要祭出天子的讨贼诏书,敌人的军心士气必然会遭到相当程度的打击。

不过,相对于曹操的积极性,孙坚在迎接天子的问题上。认识不太深刻。武夫出身的孙坚。政治敏感性远远不如官宦世家出身的曹操。在孙坚心中,天子在不在手上。感觉没有什么太大差别。

而且孙坚的主力大军,此时正在与袁术势力对峙,双方的战斗接近一触即发。在这等局面下,孙坚只是派出自己的长子孙策。带着精兵五千西进,先与朱晧、曹操合兵,再图弘农解围之事。

至于曹操,虽然对迎接天子东归之事极为热心,甚至都计划好了将天子安置在哪儿,却由于自己的实力有限,无力自行完成救援马腾的行动。所以。曹操在带着大军赶到司隶前线以后,不得不暂时驻扎下来,等待孙坚派出的联军到达。

要说曹操也是一州刺史,去年还刚刚自封为州牧。兖州也是人口稠密,财赋极多的大州,为何如此重要的一次军事行动,他却只带了六千精兵前来?

这里面,自然有着属于曹操的辛酸故事。

因为就在前年,曹操控制下的兖州,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叛乱。而掀起这场叛乱的人,便是曹操的几个老朋友,而且是身为郡国大吏的兖州重臣。他们的名字是:

陈留太守张邈,济北相鲍信,任城国相臧洪,山阳太守袁遗。此外,还有曹操的部下陈宫、许汜、王楷等人,也义无反顾的投入了这次全面的兖州势力内战。

那么,这些与曹操关系密切的兖州大吏,为什么突然间就与曹操翻脸了呢?

此话还要从一个人身上说起。这个人,便是前文有所提及的边让。

边让是兖州知名的士人。他是陈留浚仪人,拜了当世大儒蔡邕为师,曾经担任过大将军何进的令史,九江太守等要职。董卓入京之后,边让知道朝廷自此多事,于是就果断的辞官回乡,悠游于兖州名士之间,以避开朝廷内外所发生的动乱。

要说起来,曹操与边让虽然相互知晓对方的存在,却一直没有正式见过面。后来,在陈留太守张邈的引荐下,边让与曹操算是相互结识了。

只是,当边让一眼看见曹操,立刻就变得脸色苍白,言语失措,一副惊恐不已的表情。曹操对此颇为奇怪,暗地里让手下可靠的高手潜入边让宅邸,探查边让失色的原因。结果,那高手带回来的消息,让曹操也大惊失色!

原来,边让居然在无意中,发现了曹操的一件极为隐秘的丑事。

前文曾叙,当年关东联军初成之时,有一位重要的联军成员,叫做桥瑁。时任东郡太守的名士桥瑁,可是联军发起人之一,并且与曹操关系密切,算得上是曹操的半个盟友。

但是后来,由于桥瑁联络兖州各郡国的大吏,想要驱逐当时的兖州刺史刘岱,自己担任刺史,故而被刘岱深深敌视。

于是,就在某一天,桥瑁为了给回乡的兖州名士边让摆酒接风,而在军营外的亭台设宴。突然,一群不知从何而来的骑兵,突袭了桥瑁的宴会现场,当场杀害了东郡太守桥瑁!

由于来犯者武力太强,在击杀桥瑁以后,自身几乎毫发未损,成功全身而退。随后,兖州刺史刘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趁桥瑁的部下还没有反应过来,便驱动大军压境,当场收编了桥瑁的部下。

这件事情发生后,在当时成为天下的著名谜案之一。不过,一般来说,兖州人私下里大都认为,是刘岱暗中派人干的此事。

而刘岱其实也没有从中落到真正的好处。这次刺杀最终的结果,导致了兖州各郡国大吏对刘岱的离心。以至于后来青徐黄巾军大举入侵兖州,各个郡国大吏暗中联手,坑死了刺史刘岱,让曹操得以成为新任的兖州刺史。

事情到了这一步,兖州人都认为此案已经彻底了结了。毕竟,两个主要当事人都死掉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但是,没有几个人知道,边让作为桥瑁被杀现场的旁观者之一,居然会对动手杀害桥瑁的凶手。记得如此清晰。特别是曹操身材矮小的体貌特征相当别致,其他人的形态,边让也许会淡忘,偏偏曹操的形态。却让边让始终印象深刻。

于是。在见到曹操的第一眼里,边让便认出了。曹操正是杀害桥瑁的凶手当中的一员!

曹操得知边让认出自己,一开始很是吃了一惊。不过,他很快安心下来,认为边让不会将此事大为宣扬。毕竟。曹操身为一州最高长官,没有足够的真凭实据,边让是奈何不了他的。在曹操的预计中,只要等事情沉淀下来,曹操再派出刺客,悄悄的将边让除去便是。

可是,谁能料到。边让居然如此沉不住气,见过曹操的第二天,就急急忙忙的带着仆人要赶回家乡。更让曹操恼火的是,他派在边让府邸外监视的探子。居然发现边让一大早便派人送出了好几封信笺。曹操的探子想法子拦下一封信,里面的内容让曹操看了大惊失色。

因为,边让在信中,居然将曹操组织刺杀桥瑁之事,写的详实无比!

看完这封信,曹操就知道,此人不可留了。接下来,曹操做出了一个后来常常让他后悔的事情。他让人通知心腹将夏侯惇,务必悄悄的拿下企图逃回家乡的边让。

夏侯惇是“万人敌”,边让却不过是一介文士。拿下边让,对夏侯惇来说当然是毫无难度。可是,也不知道边让是哪根筋搭错了,一看见夏侯惇,立刻吓得够戗。惶恐之中,边让居然服毒自杀了!

边让一死,立刻坐实了他在信里写到的曹操杀桥瑁之事。

桥瑁是桥玄的侄子,与曹操关系不错。这样一个好朋友,曹操居然说杀就杀,一点儿也不讲情面。听到这样的消息,让曹操的朋友们一个个心里发凉。

而且,边让在兖州可谓交往甚广,大半个兖州的名士,都与其有交情。如此一个名士,曹操也是说杀就杀,简直是肆无忌惮。发现曹操居然绝情至此,兖州的名士和郡国大吏们,对曹操的感官,一下子降到了最低点。

其余人等也就罢了。任城国相臧洪为人有雄气壮节,最是见不得这种卖友求荣之事。外加上臧洪与边让的关系不错,就在边让死后的第十天,臧洪聚集国中的知名士人,以曹操“小人无行”为名,公然起兵反对曹操。

随后,对曹操不满,却与臧洪交好的张邈之弟张超,极力鼓动兄长张邈以陈留郡响应臧洪。而张邈由于想到自己击败曹操之后,多半能够得到兖州刺史的位置,于是决定起兵。接着,山阳太守袁遗也发兵响应,想要谋夺兖州刺史的位置。

至于最后一个济北相鲍信,本来与曹操关系极好。可是,鲍信此人最重义气,曹操的行为,让鲍信大为不满。感觉自己看错了人的鲍信,在兄弟鲍韬的怂恿下,怒而起兵,反对曹操。

一时间,整个兖州乱成了一团。曹操大军和反曹操联军,将双方的战线从东边的泰山郡一直拉到西边的陈留郡。兖州的大部分豪强大族,也或主动或被动的卷入了这场州中内战。

这场波及整个兖州的内战,过程极为惨烈。曹操的兵精,反曹操同盟的兵多,双方一度相持不下。若非此时北边的张狂还在战后恢复期,连出兵的钱粮都凑不齐,南边的袁术又被吕布和孙坚拖住了手脚,怕是兖州当时就会落入他人的手中。

ps:

有书友觉得马超死的太快,这里解释一下。

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便是追求不落俗套。那些在三国演义以及各类三国娱乐小说中时常出现的人物,笔者认为他们已经够让人熟知了,会想法减少他们一些出场机会,或者着重写出新意来。反而是那些并不太为广大读者熟知的三国角色,笔者很有兴趣为他们多曝光一会儿。反正本书并不追求商业价值,也追求不了。笔者只想写出一本有自己特色的三国小说而已,能让书友感觉耳目一新,那就最好了。

此致,那些默默支持关注本书的书友们。

第31节 颜良战典韦第72节 鲍信试应付第32节 天师登神坛第72节 鲍信试应付第59节 枭雄大事成(一)第53节 流亡亦强力第65节 冀州换方伯第2节 黄巾据太行(中)第66节 太行根基盛(三)第94节 独品惊共骇(下)第32节 科举立新制(下)第66节 中原乱风波第65节 假意屈流言第52节 王刘遭暗劫(下)第80节 前战果为因第47节 陷地终有计(三)第42节 曹操试应敌第22节 壮士半生死(下)第65节 假意屈流言第22节 复仇起草莽(四)第67节 太行根基盛(四)第55节 两汉论根本第25节 小县藏能吏第51节 匈奴伤心身第21节 壮士半生死(上)第6节 豪杰忿怒顾第45节 何得识天机(五)第42节 冀土意未宁(下)第12节 张狂屯民户第93节 独品惊共骇(上)第28节 朝堂拟新帝(下)第28节 抢城若儿戏第20节 敌讯水上败(四)第21节 敌讯水上败(五)第53节 遗言藏真卜第38节 天平实难敌第3节 需胜方由己(上)第1节 黄巾据太行(上)第20节 烽火遍地起(二)第94节 独品惊共骇(下)第25节 州固易得矣第34节 郭嘉说局势(下)第27节 谈笑定军机第14节 时穷节乃现第43节 虚实需暗探第40节 骤雨现奇袭!第69节 麹义树威信第56节 煌煌威共势第64节 公孙破黄巾第31节 何进立少帝第51节 若欲斩桥瑁第65节 冀州换方伯第27节 攻城休怨累(上)第45节 大刀斩虏敌(中)第67节 太行根基盛(四)第51节 王刘遭暗劫(上)第7节 河北鏖战烈(三)第18节 君臣青且嫩(下)第20节 三军心未定(下)第2节 名族遭毒手第10节 田丰无明主(下)第39节 巨鹿外无援(上)第38节 侠士亦官迷(下)第71节 袁术累三军第51节 当朝有太傅第25节 州固易得矣第1节 枭雄报新仇第3节 点化当为禄第92节 细分狐与豺(下)第2节 竖子安敢欺?(下)第4节 需胜方由己(下)第46节 何为千金子?第66节 苦斗马不歇(下)第94节 独品惊共骇(下)第63节 征程鞍未解(下)第8节 河北鏖战烈(四)第3节 诸侯汹汹势(一)第20节 美人犹奉侍(下)第19节 伏击成笑柄第47节 陷地终有计(三)第34节 金毛现狮王?第35节 青史本无常第3节 需胜方由己(上)第9节 两军窥匈奴(三)第97节 三英现峥嵘(上)第35节 青史本无常第21节 敌讯水上败(五)第43节 汉宫现连环(一)第46节 陷地终有计(二)第58节 赵氏有佳丽第54节 回天因无意(五)第67节 愿吃苦中苦第51节 群氓一走私第21节 二帅意自平(上)第17节 坚城可称粮第53节 常侍非束手第72节 董卓终不存第59节 奉先喜得国(上)
第31节 颜良战典韦第72节 鲍信试应付第32节 天师登神坛第72节 鲍信试应付第59节 枭雄大事成(一)第53节 流亡亦强力第65节 冀州换方伯第2节 黄巾据太行(中)第66节 太行根基盛(三)第94节 独品惊共骇(下)第32节 科举立新制(下)第66节 中原乱风波第65节 假意屈流言第52节 王刘遭暗劫(下)第80节 前战果为因第47节 陷地终有计(三)第42节 曹操试应敌第22节 壮士半生死(下)第65节 假意屈流言第22节 复仇起草莽(四)第67节 太行根基盛(四)第55节 两汉论根本第25节 小县藏能吏第51节 匈奴伤心身第21节 壮士半生死(上)第6节 豪杰忿怒顾第45节 何得识天机(五)第42节 冀土意未宁(下)第12节 张狂屯民户第93节 独品惊共骇(上)第28节 朝堂拟新帝(下)第28节 抢城若儿戏第20节 敌讯水上败(四)第21节 敌讯水上败(五)第53节 遗言藏真卜第38节 天平实难敌第3节 需胜方由己(上)第1节 黄巾据太行(上)第20节 烽火遍地起(二)第94节 独品惊共骇(下)第25节 州固易得矣第34节 郭嘉说局势(下)第27节 谈笑定军机第14节 时穷节乃现第43节 虚实需暗探第40节 骤雨现奇袭!第69节 麹义树威信第56节 煌煌威共势第64节 公孙破黄巾第31节 何进立少帝第51节 若欲斩桥瑁第65节 冀州换方伯第27节 攻城休怨累(上)第45节 大刀斩虏敌(中)第67节 太行根基盛(四)第51节 王刘遭暗劫(上)第7节 河北鏖战烈(三)第18节 君臣青且嫩(下)第20节 三军心未定(下)第2节 名族遭毒手第10节 田丰无明主(下)第39节 巨鹿外无援(上)第38节 侠士亦官迷(下)第71节 袁术累三军第51节 当朝有太傅第25节 州固易得矣第1节 枭雄报新仇第3节 点化当为禄第92节 细分狐与豺(下)第2节 竖子安敢欺?(下)第4节 需胜方由己(下)第46节 何为千金子?第66节 苦斗马不歇(下)第94节 独品惊共骇(下)第63节 征程鞍未解(下)第8节 河北鏖战烈(四)第3节 诸侯汹汹势(一)第20节 美人犹奉侍(下)第19节 伏击成笑柄第47节 陷地终有计(三)第34节 金毛现狮王?第35节 青史本无常第3节 需胜方由己(上)第9节 两军窥匈奴(三)第97节 三英现峥嵘(上)第35节 青史本无常第21节 敌讯水上败(五)第43节 汉宫现连环(一)第46节 陷地终有计(二)第58节 赵氏有佳丽第54节 回天因无意(五)第67节 愿吃苦中苦第51节 群氓一走私第21节 二帅意自平(上)第17节 坚城可称粮第53节 常侍非束手第72节 董卓终不存第59节 奉先喜得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