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节 枭雄大事成(一)

数以千计的飞熊军,对着城门口的大道直接闯将进去,逼得那些朝廷公卿,不得不自动让开道路,闪在一旁。直到太傅袁隗出现在面前,董卓这才翻身落马,单膝跪倒,以军礼相迎:

“董卓参见太傅!”

“不必多礼。你手下兵马不少,可要约束住了,不得在京师撒野。吾已经让人准备好驻扎地,等你护送天子入宫完毕,就去显阳苑住下,以便平定雒阳宵小之乱。”

“末将明白!”

在其余的三公九卿面前,显得桀骜不驯的董卓,此刻在太傅袁隗的面前,却温顺的堪比绵羊。这种现象,其余公卿虽然多有不满,却也无可奈何。

谁叫董卓的一个身份,还是袁隗的故吏呢?

要说董卓与袁氏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数十年前,董卓还未发迹的时候。那时候,董卓虽然凭借自己的勇武和在羌人中的威望,被当时的凉州刺史成就【人名,姓成名就】征辟为刺史从事,他却依然只是大汉军中数百上千的低级军官之一,出头之日遥遥无期。

但是,就在这时,由于一场发生在边境的大胜,董卓被时任并州刺史的段颎,推荐到朝廷任职。正好当时为司徒的袁隗,需要一个懂得兵事的掾吏,就选中了董卓。

从此,董卓的身上被打上袁氏故吏的标签,在他随后的官场生涯中,算是找到了组织,得以凭借自身的功劳,一步一步的向上爬,最终成为朝廷里举足轻重的一方大将。

其实,作为一个士族眼中粗鄙的武人,董卓并不是太受到汝南袁氏的看中。可是。如果没有袁隗的庇护,董卓即使立下再大的功劳,也可能被别的有跟脚的贵人子弟所侵吞。光是从这一点来说,袁氏对董卓的恩德就决计不小。

特别是自从凉州再次发生大规模叛乱以来,董卓作为平定“黄巾之乱”时的败军之将,居然能够得到重新启用。这里面就有袁氏的暗中操作。也正是在这次起复以后,董卓与袁氏之间的关系,就变得越发的亲近。若论起地位来,董卓算是由原来的袁氏外围人员,变成了比较靠内的中坚力量。

当然,在目前的程度上,董卓还当不了袁氏的核心人员。只是,以眼下的情形来说,太傅袁隗对董卓的未来。还有很多需要驱使之处,自然要想办法多多笼络他了。

至于其他的三公九卿,为什么对董卓的态度不算友善呢?

原因很简单。

汝南袁氏固然是朝廷中首屈一指的大世家、高门第,却也不是没有竞争者的。这些与袁氏有一定竞争关系的朝臣,在不少问题上其实和袁氏立场接近。但是,他们毕竟不是袁氏的应声虫,如果有利益冲突,这些朝臣们也并不介意与袁氏别一别苗头。

如今。随着大将军何进身死,车骑将军何苗被大将军部曲吴匡诛杀。宫廷内的宦官也几乎被斩尽杀绝,雒阳城内的权力系统,出现了巨大的权利空缺。

在当前这个情形下,汝南袁氏本身就因为袁绍、袁术两兄弟手里的兵权,拥有了巨大的优势。若是再放一个袁氏的故吏董卓进来,则袁氏的兵权优势。就变成了压倒性的了。朝臣们虽然不认为,太傅袁隗会真的动用手头的兵权去做些什么,可那些士卒只是摆在一旁,就足以让别人在心里暗中先自恐惧几分了。

对于董卓这个人,不少朝臣只是听说过。并没有见过。在被董卓直截了当的发动骑兵,将朝臣们从大路上赶到一旁之后,整个雒阳的官场,对董卓的脾性,算是有了一次直观的了解。

——狂妄、莽撞;或者叫做坚毅、敢于任事。

这两种说法都可以,只看你的屁股是坐在哪一边的。

太傅袁隗对董卓的表现颇为满意。如果是在朝堂局势平稳的时候,他是不会对董卓这样的武人看在眼里。但是,当前的汝南袁氏,却有一个巨大的黑锅,需要一个够分量的人来背。在这种情形下,董卓身上的敢作敢当特质,就成为太傅袁隗最看重他的一点了。

至于这个黑锅是什么,董卓在两天以后,赴过太傅府的一次便宴后,就得知了自己的任务。虽然董卓对这个任务感到极为惊骇,甚至是惶恐,但在太傅袁隗许诺的官位面前,董卓还是没有把持住,咬着牙接受下来。

袁隗的计划颇为复杂,需要的胆子也特别大。在听完袁隗的安排以后,董卓第一个念头,不是去分析袁隗这样设计的目的,而是立刻想到了黄巾余孽张狂曾经在数月之前,对他说过的那番话。

“董将军这次进京,必然可以掌握朝廷的最高权柄。说不定,到时候,董将军就算想要废立天子,也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啊!”

当时的董卓,对张狂的话语自然是不会当真。可是自从赴完太傅府的便宴,董卓对张狂此人的忌惮,立刻加深了三分!

若非现在董卓确实是无暇分身,董卓都有马上下令凉州军全军出动,踏平河套与太行山的冲动!

——这个张无忌,难不成真的是所谓的“小天师”?

不过,身处雒阳这个政治大漩涡的董卓,很快就将自己对张狂的忌惮之意丢到了一旁。对他来说,曾经梦寐以求的至高权柄就在面前。为了这个或许是虚幻的想念,董卓并不介意以自己的全副身家去赌一把。

太傅袁隗的计划,需要分批分步骤来完成。对于想要大大利用一把的董卓,袁隗明白目前董卓的势力还太差。若是要让董卓有实力完成袁隗的计划,袁隗首先必须加强董卓的实力,哪怕只是表面上的。

区区三千骑兵,无论他们有多么精锐善战,相较于雒阳城里的数万北军和西园军之属,可真的不怎么够看的。

所以,袁隗动员了手中几个靠得住的世家关系,为董卓军在雒阳城外准备了一处隐蔽的藏军处。除此之外,太傅府还以更换西园军和北军五校的军需服装、旗帜为由,制作了大量不同款式的军服和军旗。

然后,董卓让手下的这三千精骑,每天夜里从北面偷偷出城,绕一个大圈,到达袁隗安排的隐蔽藏军处。在那里,飞熊军将士更换掉自己的军服和旗帜,第二天一大早,便大摇大摆的从西城门进入雒阳,给所有的雒阳居民,以西凉军新的援军到达的印象。

如此循环数日,董卓军的实力,立刻被所有有心人放大了若干倍。在这些不明底细的朝臣眼里,董卓已经是一个在雒阳城内拥有上万大军的强悍存在。朝廷中原本有心挑衅董卓的人,如今都被袁隗安排的这一招“虚张声势”之计给吓住了,丝毫不敢动弹。

有了声威,这还不够,还要补充实力。

在这一点上,袁隗做的更绝。他明确的告诉袁绍和袁术两个侄儿,让他们不得动手,收编何进何苗两兄弟留下来的残部。袁绍对此略有异议,就被袁隗一声令下,被勒令在太傅府里读书,不得出门。

由此可见,袁隗这次,真的是被袁绍的狂妄行动给刺激到了。以至于袁隗无论如何,都不敢让袁绍手中的直辖力量扩大,而宁愿信任董卓这个“外姓人”。

那些大将军和车骑将军手下的将士,原本在自己的主家倒掉之后,很有投靠袁绍和袁术的打算。然而,在袁隗替袁绍和袁术做出明确表示,他们介于朝廷的法度,不能再扩大自己部下的规模后,这些惶恐不安的何氏余部,只得选择了特地派人开出不错条件前去劝诱的前将军董卓。

好歹这位“董胖子”也是汝南袁氏一脉的故吏,加入他的部下,也算是勉强了。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大将军余部,都看得上董卓。

比如说,骑都尉鲍信就是一个例外。鲍信奉大将军何进之命,回家乡泰山郡招兵,返回雒阳之日,恰恰比董卓进京晚了区区一天。

对于袁绍坐视董卓这个粗鄙的武人,任意兼并大将军余部,鲍信很不理解。为此,他特地在好友曹操的掩护下,悄悄拜见了司隶校尉袁绍。

见到袁绍之后,鲍信立刻对袁绍说道:

“前将军现在的兵权,是不是太大了?信观察前将军的脾性,似乎野心不小呢?”(未完待续。。)

第25节 伏兵城中来(四)第60节 飞将不可追第53节 回天因无意(四)第13节 颜良何狂勇(上)第11节 何进求臂助第67节 袁术攻刘表第68节 公孙战袁绍第75节 吕布遭暗算第54节 刘表入荆州第65节 太行根基盛(二)第30节 强敌徐徐随(下)第64节 公孙破黄巾第37节 白波起乱战(一)第60节 子龙搏激流(中)第48节 汉宫现连环(六)第52节 内廷见尚书第9节 踌躇黄河岸(上)第27节 司隶又交兵(上)第28节 朝堂拟新帝(下)第62节 征程鞍未解(中)第33节 郭嘉说局势(上)第25节 小县藏能吏第13节 复闻黄巾起第16节 元城故吏说第39节 胜负终落定第6节 王芬谋大事第3节 兖州名士劫(上)第28节 抢城若儿戏第38节 侠士亦官迷(下)第45节 何得识天机(五)第10节 长社火起否?(下)第16节 元城故吏说第15节 三英战吕布(四)第34节 金毛现狮王?第26节 决胜制万骑(二)第48节 论“大贤良师”第25节 州固易得矣第16节 文丑亦凶猛(下)第39节 白波起乱战(三)第47节 歌“明月几时”第62节 无忌思好逑(上)第12节 张杨谍影缠第38节 列人内有乱(下)第34节 仙师滚滚雷第52节 但须招曹操第44节 胜负难明言第1节 竖子安敢欺?(上)第8节 小人偏遇吉第45节 大刀斩虏敌(中)第6节 张狂攻可取第80节 前战果为因第33节 郭嘉说局势(上)第16节 虎士痴未成(下)第69节 蛮夷轻节气(上)第49节 时穷可当走?第23节 运筹谋千里(七)第8节 战炁耀三军第33节 郭嘉说局势(上)第22节 伏兵城中来(一)第31节 出阵有风险第3节 点化当为禄第18节 将主正入巷第18节 君臣青且嫩(下)第34节 院后火起中第28节 大军急急退(下)第35节 李傕托士气第60节 枭雄大事成(二)第40节 并州初落定(下)第63节 枭雄大事成(五)第49节 杀伐天子殿第13节 好汉当食肉!第28节 决胜制万骑(四)第51节 自当顺人意(五)第8节 智士款款析(二)第4节 天下可布武第41节 白波起乱战(五)第18节 董卓思时局(下)第52节 但须招曹操第1节 纵败无降意(上)第65节 冀州换方伯第17节 争权论朝堂(三)第37节 列人内有乱(上)第28节 攻城休怨累(下)第6节 豪杰忿怒顾第71节 居心藏诡异(上)第39节 白波起乱战(三)第63节 征程鞍未解(下)第47节 蛮夷显心机第18节 董卓思时局(下)第70节 陈宫献小计第33节 飞将非无敌(上)第35节 张狂行暗计(上)第59节 子龙搏激流(上)第19节 复仇起草莽(一)第24节 征战漫天急(三)第38节 此是平生志第20节 三军心未定(下)第90节 巷里敌可踩(下)第6节 公路何足道(下)第3节 需胜方由己(上)
第25节 伏兵城中来(四)第60节 飞将不可追第53节 回天因无意(四)第13节 颜良何狂勇(上)第11节 何进求臂助第67节 袁术攻刘表第68节 公孙战袁绍第75节 吕布遭暗算第54节 刘表入荆州第65节 太行根基盛(二)第30节 强敌徐徐随(下)第64节 公孙破黄巾第37节 白波起乱战(一)第60节 子龙搏激流(中)第48节 汉宫现连环(六)第52节 内廷见尚书第9节 踌躇黄河岸(上)第27节 司隶又交兵(上)第28节 朝堂拟新帝(下)第62节 征程鞍未解(中)第33节 郭嘉说局势(上)第25节 小县藏能吏第13节 复闻黄巾起第16节 元城故吏说第39节 胜负终落定第6节 王芬谋大事第3节 兖州名士劫(上)第28节 抢城若儿戏第38节 侠士亦官迷(下)第45节 何得识天机(五)第10节 长社火起否?(下)第16节 元城故吏说第15节 三英战吕布(四)第34节 金毛现狮王?第26节 决胜制万骑(二)第48节 论“大贤良师”第25节 州固易得矣第16节 文丑亦凶猛(下)第39节 白波起乱战(三)第47节 歌“明月几时”第62节 无忌思好逑(上)第12节 张杨谍影缠第38节 列人内有乱(下)第34节 仙师滚滚雷第52节 但须招曹操第44节 胜负难明言第1节 竖子安敢欺?(上)第8节 小人偏遇吉第45节 大刀斩虏敌(中)第6节 张狂攻可取第80节 前战果为因第33节 郭嘉说局势(上)第16节 虎士痴未成(下)第69节 蛮夷轻节气(上)第49节 时穷可当走?第23节 运筹谋千里(七)第8节 战炁耀三军第33节 郭嘉说局势(上)第22节 伏兵城中来(一)第31节 出阵有风险第3节 点化当为禄第18节 将主正入巷第18节 君臣青且嫩(下)第34节 院后火起中第28节 大军急急退(下)第35节 李傕托士气第60节 枭雄大事成(二)第40节 并州初落定(下)第63节 枭雄大事成(五)第49节 杀伐天子殿第13节 好汉当食肉!第28节 决胜制万骑(四)第51节 自当顺人意(五)第8节 智士款款析(二)第4节 天下可布武第41节 白波起乱战(五)第18节 董卓思时局(下)第52节 但须招曹操第1节 纵败无降意(上)第65节 冀州换方伯第17节 争权论朝堂(三)第37节 列人内有乱(上)第28节 攻城休怨累(下)第6节 豪杰忿怒顾第71节 居心藏诡异(上)第39节 白波起乱战(三)第63节 征程鞍未解(下)第47节 蛮夷显心机第18节 董卓思时局(下)第70节 陈宫献小计第33节 飞将非无敌(上)第35节 张狂行暗计(上)第59节 子龙搏激流(上)第19节 复仇起草莽(一)第24节 征战漫天急(三)第38节 此是平生志第20节 三军心未定(下)第90节 巷里敌可踩(下)第6节 公路何足道(下)第3节 需胜方由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