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 争权论朝堂(三)

“本初,以你之见,大将军有没有可能,彻底的诛除阉竖们呢?”

何顒本身就是一个著名的智者。不过,他对袁绍的见识,也极为佩服。袁绍对朝局的认识,是何顒这个从来没有真正进入过朝堂核心的人,所衷心佩服的。

“绝无可能!”

袁绍的判断,极为坚定。

“何遂高不比窦大将军【窦武】。窦大将军自己便是名士,更是高居“三君”1之列,只是生了个好女儿,凑巧做了外戚罢了。但有他在,天下党人都会支持窦氏。可何遂高不过区区一介寒门,才具不过中人,天下英杰,有几个会真正服膺这等幸进之臣?”

“就拿你我二人来说,也不过是视何遂高为爪牙,纵使现在甘心居于下位,来日也定然会越过何遂高,执掌大汉朝堂。”

“何遂高虽然算不得杰出,这些基本事项,他若是还看不出来,根本就做不到大将军的位置。更何况何遂高的升迁,也受过十常侍不小的恩惠。有这些恩惠牵绊,何遂高也不会断然对宦官下重手。”

“我若是何遂高,最理想的事情,便是一面借助党人之力,与宦官保持争斗,一面又通过何皇后,对宦官暗中示好,联手打压党人。”

“只要何遂高手段高超,维持这种局面不变。等到将一批门下的才智之士提拔起来了,何遂高就算是有了底气,可以无惧其他朝中重臣,真正做到自成一体了。”

何顒听了,连连摇头说道:

“这样的手段,太难!太难!不过,如今可是天子暗中要打击大将军。大将军还能够支撑得住吗?”

“只要天子不想在雒阳城里,引发一场大叛乱,杀的血流成河,就不会对大将军过度逼迫。毕竟,何遂高这些年,还是在北军中收罗了几个心腹党羽。天子若是想要削弱大将军的势力。想必会先找大将军的党羽下手。”

“这样看来,鲍鸿这一次,怕是凶多吉少了?”

袁绍停住酒杯,定了一下,惋惜的说道:

“鲍鸿也是个海内知名之士,为了区区功名,竟然全心奉何遂高为主,真是可惜了……”

就在两人议论之时,屋外响起了侍从的通传声:

“主人。曹校尉来啦!”

话音刚落,一个身材矮小,却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无穷活力的身形,从门口大步的冲进来。一边走,这人还一边说道:

“大兄,伯求兄,吾来晚了!”

这种直闯人家的行径,可是很无礼的。不过。袁绍与来人很熟,知道来者就是这么一副不拘小节的样子。自然不会生气。他反而很高兴的招呼来人:

“孟德,今天营里还消停吧?”

曹孟德,也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曹操,几步来到已经准备好的案几面前,两脚箕坐,先举杯灌了一口酒。这才笑着回答袁绍的问题:

“一般般。今天操练阵型的转换,只打断了两条军棍。”

在西园八校尉中,上军校尉蹇硕那是全军的统帅,只是抓紧军中的升迁人事,常常为了随侍天子。整天整天的不去军营。

中军校尉袁绍,负责全军的后勤和钱粮补给,平时多在朝廷各个寺衙里走动,以营造朝中的人脉。他在军中呆的时间,还不如在朝廷寺衙中来的久。

至于下军校尉鲍鸿,本来是负责军中的训练的。不过,这位倒霉蛋,现在正在大牢里窝着呢。于是,军中的训练任务,就由原本负责军纪的典军校尉曹操,一并来负责。

此外还有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方,左校尉夏牟等人,在西园军里,也都是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家伙。这几位的心思不在行伍间,两眼总是盯着朝堂不放。

目前的西园八校尉里,常年呆在军营里,训练士卒的,也就只有曹操与淳于琼这两个号称“知兵”的能吏了。

“仲简呢?没与你一起来?”

“仲简的亲族从家乡来,有事呢!”

曹操举起“箸”,也就是后世的筷子,一边说话,一边将一块烤熟的羊肉片,积极的塞进嘴巴里。

仲简,是西园军右校尉淳于琼的字。

话说这位淳于琼,曾经在几年前的广宗之战中,被“大贤良师”张角做法召唤来的天雷劈中。他周围的亲卫精卒数十人,统统在天雷狂击下七窍流血而死。唯有他本人,仗着一口精纯的内气,居然硬撑了下来,只是腿脚变得有些不太利索,其余并无大碍。

不但如此,淳于琼经历这一劫之后,居然不可思议的掌握了雷电之力。一旦出手,真气中的雷电之力就会自动释放,让他的武技威力大增。由于有了这样一件奇遇,营中的士卒,都敬畏的称淳于琼为“雷神”。

当然,对于不喜欢淳于琼的人来说,则因为淳于琼双脚不便行走,故意称呼淳于琼为“瘸子”。

袁绍与何顒见曹操饿的狠了,也停止说话。等到曹操“西里呼噜”的将一碗“索饼”——也就是后世称为面条——吃完,这才继续开始聊天。

“孟德,营中可有什么事情?”

袁绍虽然不常到西园军的营地里去,却绝非不关心西园军的动向。一开口,就询问曹操关于军中的事物。

“今天在营里,遇见一个并州小吏,带了三百并州兵到西园来。大兄,你的担子,可又加重了几分呢!”

袁绍没有接话,何顒却开口问道:

“孟德,你与这个并州吏闲谈,有没有说起那个太行校尉的事迹来?”

曹操端起酒杯,喝了一口,笑道:

“当然说起了。要说现在并州风头最劲的人,非张狂这个黄巾余孽莫属啊!”

放下酒杯,曹操换了个姿势,踞坐在草席上。双手在空中挥舞着说道:

“今天来的这个并州小吏,叫做张辽,看起来武勇非凡,也是一员年轻的好将。不过,听他说起张狂麾下的几员猛将,似乎极为佩服的样子。由此可见。这个张狂,必然有过人之处,手下将校,也怕是非同等闲呢!”

“哦?这个张狂,手下有些什么人?不妨说来听听?”

袁绍听曹操这么一说,大感兴趣。

他本身对结交人才这种事,就极为重视。尤其是当前,京都局势的演变,颇有日趋激烈的意思。在这种武力显得越来越重要的形势下。本来就重视收罗天下豪杰的袁绍,越发感到急迫了。

“大兄别急,且听吾慢慢道来。”

曹操的年龄,比袁绍小上一些,所以向来是以对待兄长的态度来对待袁绍。他看了袁绍和何顒一眼,发现两人都直勾勾的盯着自己,也不卖关子,直接开始述说:

“并州小吏张辽。虽然年纪不大,不过二十上下。行事说话却极为爽快,毫不扭捏。更加难得的是,吾观其行动,发现此人的‘战炁’怕是已经大成了。以吾之感官,只怕吾弟元让,在二十岁时。‘战炁’修为也不过如此。”

袁绍、何顒与曹操都很熟悉,知道曹操所说的“吾弟元让”,便是曹操的同族兄弟夏侯惇。

这位夏侯惇,袁绍何顒都是见过的,果然气势非凡。一身武艺已经达到“千人破”一级的顶峰,只差一步,便是“万人敌”。

那个并州小吏张辽,若是实力能够与夏侯惇相比,则在整个西园军中,也没有几个武将,能够与张辽相提并论。

听到这里,袁绍心中感慨,并州不愧是边境厮杀之地,随随便便冒出个小吏,居然就是个“千人破”。

“张辽曾经随从丁建阳【丁原】,与张狂手下诸将碰过面。据张辽所言,张狂手下猛将极多,光是他亲眼见到的,武艺在他之上的,就有三人之多。其余潜伏军中,未曾露面的,更是不知几何?”

“张辽所知的三人,一个姓关名羽,刀法入神;一个复姓太史,名慈,箭技神鬼莫测;还有一个,姓赵名云,一条长枪,矫健如龙。张辽坦言,若是生死相搏,对上这三人中的任意一个,张辽的胜机,都不到一成!”

不到一成,那就意味着张辽的武功,对比之下,相差了不止一筹。想到这里,再联想曹操刚才对张辽的评价,袁绍悚然动容:

——能够这么轻松的击败一个顶峰“千人破”,至少需要“万人敌”的实力!

——孟德的话,一定是夸张了!要不然,小小一伙黄巾余孽里,竟然有三个“万人敌”,那也太过于荒谬了!

袁绍是了解曹操性格的,知道这个小兄弟,喜欢耍嘴皮子,又爱好文学,经常说些不靠谱的话。就像他年轻的时候,愚弄他的叔父那样。2

想到这里,袁绍也不点破,自动的将太行军三将,定位为“千人破”。在他的眼里,一支“贼”军中,能够出现三个“千人破”猛将,已经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了。

毕竟,大汉四百年声威摆在那里。能够成为“千人破”的人物,通常第一志愿,便是加入大汉军营,凭借手中的刀剑,为自己家族,拼一个“封妻荫子”。

如果不能从军,他们通常也会选择投奔到世家大族的门下,以供驱使,换取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这样的人才,若是想要做贼,也必定是个名动一方的大豪贼,岂会轻易屈居人下?!

ps:??ps:1三君:党人将窦武、刘淑、陈蕃三人并称为“三君”,作为党人的精神领袖。:“ 窦武、刘淑、陈蕃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

2曹操愚弄他叔父,指的是所云:

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

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第59节 奉先喜得国(上)第56节 董卓大起兵第60节 上应转世星?第66节 苦斗马不歇(下)第49节 自当顺人意(三)第51节 若欲斩桥瑁第37节 飞骑未可持第6节 公路何足道(下)第43节 徐州变数起第5节 河北鏖战烈(一)第22节 壮士半生死(下)第17节 董卓思时局(上)第57节 挑战亦快意第56节 李郭功皆高第60节 上应转世星?第70节 陈宫献小计第14节 强军初露头第69节 麹义树威信第22节 二帅意自平(下)第47节 汉宫现连环(五)第21节 二帅意自平(上)第41节 冀土意未宁(上)第42节 何得识天机(二)第50节 回天因无意(一)第18节 运筹谋千里(二)第72节 董卓终不存第14节 浴血豪强间(下)第1节 竖子安敢欺?(上)第63节 无忌思好逑(中)第36节 郭汜当先骑第5节 麹义观局势第42节 白波起乱战(六)第40节 并州初落定(下)第36节 张狂行暗计(下)第11节 冀土奇袭谐(三)第21节 单父现重礼(上)第100章 张亦难躲过第38节 此是平生志第25节 败犬疲且瘦第24节 运筹谋千里(八)第52节 白波现故人第26节 决胜制万骑(二)第44节 胜负难明言第7节 两军窥匈奴(一)第35节 李傕托士气第60节 王庭选良马第30节 颜良意且犹(下)第58节 声东而击西第27节 朝堂拟新帝(上)第52节 回天因无意(三)第60节 子龙搏激流(中)第22节 伏兵城中来(一)第45节 何得识天机(五)第73节 吕布非叛将第44节 胜负难明言第26节 白马悠悠突(下)第43节 徐州变数起第33节 飞将非无敌(上)第63节 暂留基未立第42节 白波起乱战(六)第38节 天平实难敌第5节 天子何留去?第40节 巨鹿外无援(下)第49节 自当顺人意(三)第20节 苦肉收军心第22节 二帅意自平(下)第40节 三军取全胜第45节 孙袁皆受挫第18节 掠地需商量第26节 决胜制万骑(二)第35节 抽丝理乱麻第31节 何进立少帝第36节 关羽破强军第62节 冀州强龙伺第40节 并州初落定(下)第46节 汉宫现连环(四)第39节 武夫做干城第58节 轻骑刺心腹第77节 交锋和观察第29节 宫掖藏杀机(上)第29节 宫掖藏杀机(上)第15节 三军齐整备第11节 何进求臂助第15节 虎士痴未成(上)第11节 临淄诚难保第55节 豪强罪当逃第34节 金毛现狮王?第29节 决胜制万骑(五)第22节 征战漫天急(一)第62节 意外得重礼第56节 李郭功皆高第11节 冀土奇袭谐(三)第37节 有公国名赵第36节 张狂行暗计(下)第13节 浴血豪强间(中)第2节 朝中风波恶(下)第25节 冀州暂平静(上)第21节 二帅意自平(上)第46节 何得识天机(六)第48节 友军藏敌意
第59节 奉先喜得国(上)第56节 董卓大起兵第60节 上应转世星?第66节 苦斗马不歇(下)第49节 自当顺人意(三)第51节 若欲斩桥瑁第37节 飞骑未可持第6节 公路何足道(下)第43节 徐州变数起第5节 河北鏖战烈(一)第22节 壮士半生死(下)第17节 董卓思时局(上)第57节 挑战亦快意第56节 李郭功皆高第60节 上应转世星?第70节 陈宫献小计第14节 强军初露头第69节 麹义树威信第22节 二帅意自平(下)第47节 汉宫现连环(五)第21节 二帅意自平(上)第41节 冀土意未宁(上)第42节 何得识天机(二)第50节 回天因无意(一)第18节 运筹谋千里(二)第72节 董卓终不存第14节 浴血豪强间(下)第1节 竖子安敢欺?(上)第63节 无忌思好逑(中)第36节 郭汜当先骑第5节 麹义观局势第42节 白波起乱战(六)第40节 并州初落定(下)第36节 张狂行暗计(下)第11节 冀土奇袭谐(三)第21节 单父现重礼(上)第100章 张亦难躲过第38节 此是平生志第25节 败犬疲且瘦第24节 运筹谋千里(八)第52节 白波现故人第26节 决胜制万骑(二)第44节 胜负难明言第7节 两军窥匈奴(一)第35节 李傕托士气第60节 王庭选良马第30节 颜良意且犹(下)第58节 声东而击西第27节 朝堂拟新帝(上)第52节 回天因无意(三)第60节 子龙搏激流(中)第22节 伏兵城中来(一)第45节 何得识天机(五)第73节 吕布非叛将第44节 胜负难明言第26节 白马悠悠突(下)第43节 徐州变数起第33节 飞将非无敌(上)第63节 暂留基未立第42节 白波起乱战(六)第38节 天平实难敌第5节 天子何留去?第40节 巨鹿外无援(下)第49节 自当顺人意(三)第20节 苦肉收军心第22节 二帅意自平(下)第40节 三军取全胜第45节 孙袁皆受挫第18节 掠地需商量第26节 决胜制万骑(二)第35节 抽丝理乱麻第31节 何进立少帝第36节 关羽破强军第62节 冀州强龙伺第40节 并州初落定(下)第46节 汉宫现连环(四)第39节 武夫做干城第58节 轻骑刺心腹第77节 交锋和观察第29节 宫掖藏杀机(上)第29节 宫掖藏杀机(上)第15节 三军齐整备第11节 何进求臂助第15节 虎士痴未成(上)第11节 临淄诚难保第55节 豪强罪当逃第34节 金毛现狮王?第29节 决胜制万骑(五)第22节 征战漫天急(一)第62节 意外得重礼第56节 李郭功皆高第11节 冀土奇袭谐(三)第37节 有公国名赵第36节 张狂行暗计(下)第13节 浴血豪强间(中)第2节 朝中风波恶(下)第25节 冀州暂平静(上)第21节 二帅意自平(上)第46节 何得识天机(六)第48节 友军藏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