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马麒雄踞青海(2)

三、拒英保疆

1913年10月,久已插足西藏的英帝国主义勾结西藏地方政府中的亲英分子,策划在印度西姆拉召开英、藏、中三方会议,谈判所谓西藏行政区划问题。参加会议的有:英国代表、印度外务大臣麦克马洪,西藏地方代表伦青霞札,中国北洋政府代表为西藏宣抚使陈贻范、副使王海平。英唆使西藏代表提出西立和西藏疆域包括西康的巴塘和理塘、打箭炉等地,中国不得在此设官、驻兵的荒谬方案。中国代表坚决不同意,争论激烈。英国代表乘机提出“折中方案”,以金沙江划界,江以西地区(包括青海玉树地区)为外藏,完全脱离中国;江以东包括青海、西康及甘肃、四川、云南之藏民地区为内藏,由中国和西藏共管。袁世凯政府不敢据理抗争,竟承认划分内外藏,只是在划界问题上与英交涉,迄示达成协议。1914年4月27日,英提出了一个已由英方和西藏地方代表事先签字的条约草案,并附有以红蓝线划出内藏、外藏疆界的西藏地图,以威吓手段,强迫中国代表签字。陈贻范被迫在草约上画行,并即声明“画行与签押,当截然为两事”。至于正式条约需经中国政府批准。但这一消息一经在国内报纸披露,全国舆论顿时为之哗然,直斥陈贻范“庸臣误国”。北洋政府在全国人民的正义谴责下,不敢批准条约,并向帝提出严正抗议。英对此竟然不予理会,并威胁说:“英藏缔约以后,以前中、英、藏三方所定草约,所有中国的特权利益,自然归于消灭。”适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无暇东顾。此一“西姆拉条约”遂未施行。

1917年9月,西藏部队与四川部队发生冲突,川军败绩,金沙江以西地方全部失守。英乘机要挟北京政府,提出重开中英谈判。此次变更花招,虽取消内外藏名称,但仍提出将德格以西各地包括当拉岭以北昆仑山以南的地区,划归西藏。北洋政府于1919年9月5日向与西藏毗连的各省通电征求意见。马麒与其幕僚商议,认为绝不能将玉树地区划归西藏,必须据理力争。于是发出“艳电”,通电全国。电文中驳斥了英所提方案在地理位置上的严重错误,揭露了英帝的阴谋。“艳电”说:“查当拉岭以北昆仑以南,东西长二千余里……玉树二十五族,耕牧相杂,物产亦称富饶,实青海菁华所在。自前清收复青海之初,即将玉树二十五族划归西宁夷情衙门管理。三百年来,此疆尔界,与西藏毫无关系。”“年来藏人虽攻陷川边十余县,而兵力尚未能越当拉岭以北。今川边划界已为奇耻,乃欲并甘肃素所管辖、藏兵力所未及之地,割以奉之,蹙地千里,辱国太甚。”并进一步提出:“西藏固中国之领土,今日虽不得已而与之划界,然异日国力发达,仍当进兵拉萨,以恢复原有之主权。”“总而言之,西藏本中国属土,年来与川边构怨,譬犹兄弟阋墙,自应由兄弟解决,万不能任他人从旁干预,吾国苟有一息生气,所有划界会议,应从根本否认。此约一签,终古难复,大好河山,一笔断送,凡属五族,谁不解体?……事关国势存亡,此而不言,将使他族谓中国无人。”

“艳电”电文据理力争,词严义正,不仅揭露了英帝侵略野心,也批评了北洋政府的无能,而且回顾了历史,瞻望了将来。是当时最有说服力,最有号召力的宣言,因而发出之后,立即得到川、康、滇、甘各省及一些团体的响应,引起国人的极大关注。北洋政府不得不拒绝英帝的无理要求。由此,马麒从保住玉树地区的地盘出发,起到了阻止北洋政府签署丧权辱国条约的客观效果,从而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赢得了声誉。当时有人评论说:“惟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电,能援引历史和地理上的正确理据,反对将玉树地方划为内藏,不但可以使中央政府为之惶谢,英人阅之,亦当无辞复争矣。”(任乃强:《西康图经》)

马麒又上书张广建,建议派员入藏,与直接联系,“做釜底抽薪之计”。取得北洋政府同意后,特派青海红教喇嘛古浪仓、玉树地区活佛拉卜尖贡仓、青海军事参事朱绣、咨议李仲连等持张广建、马麒信件,到达西藏。他们建议十三世前往北京觐见大总统,坚持正义,息兵言和,并愿对西藏入京人员提供方便和保护。并与西藏上层人士广泛交往,互通声气,消除误会与猜疑。他们到1920年4月离藏返回时,十三世设宴饯行,亲自交给汉藏合璧之公文一件和向张、马赠送的礼品,说:“余亲英非出自本心,因钦差逼迫过甚,不得已而为之。此次贵代表等来藏,余甚感激。惟望大总统从速特派全权代表,解决悬案。余誓倾心向内,同谋五族幸福。”此后,即派代表驻北京,与中央保持了联系。

马麒拒英入侵,在捍御祖国疆土上作出了贡献!

附:马麒艳电全文

顷奉钧署(甘肃督署)密令内开“与英使磋商藏界始末中,有将昆仑南当拉岭北之地作为内藏,中国不设官,不驻兵,德格归外藏”等语。捧读至此,不胜骇异。查当拉岭即唐古特大山,番名当沙马拉。西起新、青、藏之交,东迤至昌都杂楚。鄂穆楚两河之交而止,绵亘千余里,近来舆图多以此为青海、西藏天然之界线。其实青海所辖之玉树二十五族中之巴彦、囊谦、苏鲁克等土司,其地尚有错出,岭南在鄂穆楚河及索克河各流域者,今以当拉岭为青海界线,吾国失地亦属不少。况云当拉岭以北,未审以何处为止境?至于昆仑二字,尤属含糊。查昆仑老干,即新疆南部之托古兹达坂,由是东迤,横贯青海中部,绵亘二千余里,为江源河源之分水岭,所谓巴颜哈拉山者,亦有中昆仑之名。“歌电”所谓昆仑,是否即此?如果即此而尽为内藏,不驻兵不设官,是举青海大半部,玉树二十五族,纵横数千里之地,一朝而弃其主权,始虽废为瓯脱,终必被人占领,较之前清时代弃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者,其损失之巨,大有过之无不及。且所谓德格以西等处划为西藏云者,其辞以(已)无限制。查德格西北,即邓柯、石渠,自此以西,即青海所辖之二十五族也。该二十五族之境域,正在昆仑以南、当拉岭以西、德格以西。周特派员前勘玉树界务,所绘地图犹可复按。今既划昆仑南当拉(岭)北为内藏,又议划德格以西为外藏,同一地方,究以何处为内藏,何处为外藏耶?其故总由袁大总统派员与英使会议时,未尝详细考察青海地理,未尝电知甘边征求意见,遂至成此巨谬。若果如此议结,与将青海全部划归西藏之初议相去几何?此次继续开会,不闻根据地理与英使明辩力争,以追正前失,乃谓英使有让步。果系辗转传讹,尚未觉察耶?抑谓青海地势无关轻重也?麒忝任边寄,兴亡有责,窃有怵目刿心而不能已于言者。查当拉岭以北昆仑以南,东北长二千余里,金沙、雅砻、澜沧诸江之上游皆流衍其中,气候较青海北部为暖,玉树二十五族耕牧相杂,物产亦称富饶,实青海菁华所在。自前清收复青海之初,即将玉树二十五族划归西宁夷情衙门管理,三百年来,此疆尔界,与西藏毫无关系。入民国后,川边欲占领二十五族中之巴彦、囊谦(川边亦谓隆庆)与甘争执,连年不决。蒙钧署特派周统领务学会同川边勘界,始将情形查明入告。四年三月,奉前袁大总统命令,隆庆二十五族仍归西宁管理,是地理统治上与川边无涉明甚。年来藏人虽攻陷川边十余县,而兵力尚未能越当拉岭以北,今川边划界已为奇耻,乃欲并甘肃素所管辖、藏兵力所未及之地,割以奉之,蹙地千里,辱国已甚,此麒所谓怵目刿心而不能已于言者一也。麒自镇守宁海兼辖蒙番以来,适值藏氛日恶,川势日棘,诚恐唇亡齿寒,玉树难保,曾先后电准派马步五营,分电(驻)玉树各处,以期固我边篱,壮川声援;并安设由宁至玉台站,以利文报而便运输,又设玉树理事员管理民事。数年以来,辛苦经营,略有端绪。番兵与兵吏之感情亦日益洽浃。今若将昆仑以南划为内藏,势必撤去玉树之驻兵,取消已设之官员,不独堕国家已成之功,孤番民倚重之心,而自玉树以北,如玉树、汪什代亥、刚咱诸野番,以及循化、贵德以南番族,皆将轻中国不可复制,缓则剽掠边鄙,急则结藏入寇,河湟自此无宁日矣,此麒所以怵目刿心不能已于言者二也。西藏固中国之领土,今日虽不得已而与之划界,然异日国力发达,仍当进兵拉萨,以恢复原有之主权。而进兵拉萨,其道有二:一曰南道,由川赴藏之路是也;二曰北道,由青赴藏之路是也。前清征服西藏之时,尝两道并进,所以克奏肤功。今日川边失败,形势日非,将来南道进兵,未易造次深入,所恃以出奇制胜者,惟青海之北道耳。且昆仑以南,玉树土司为青海之门户,拊西藏之肩背,西宁为赴拉萨之要道,将来经营发展,即可倚为制西藏之策源地,若割为藏境,则拉萨之藩篱益固,西宁之距拉萨愈远,人攻我易,我攻人难,自顾不暇,焉能制藏?此麒所以怵目刿心而不能已于言者三也。尤可骇者,玉树川边吻齿相依,而德格、邓柯等县,乃玉、康往来必由之路,年来德、邓、石等县相继为藏兵占据,玉、康形势中断,其往来通信,常雇番商微服腊丸,由玉树之结古间道至川边之甘孜,五日之程,半月始达,犹被藏兵搜检以去。麒顷以中央接济川边之饷械不日到甘,而运道阻塞,日夜焦灼,正拟与陈镇守使密商川军由甘孜,宁军由结古,东西会攻德格、邓柯、石渠等县,以疏通运道,联络声气。今若将德格以西等处划为外藏,则德格等县再无恢复之日,玉、康声气从此永断,中央饷械无路得达,康定将陷于绝地,条约岂可恃哉?此麒所以怵目刿心而不能已于言者四也。拟请钧座据情转电中央,请外交部根据新旧图志,坚持力拒,不承认昆仑(南)当拉岭北、德格以西等字样。不独青藏界线应请照前清会典旧图为准,即川边与西藏亦各有定界,岂可轻易变更?总而言之,西藏本中国属土,年来与川边构怨,譬犹兄弟阋墙,自应由兄弟解决,万不能任他人从旁干预。吾国苟有一息生气,所有划界会议,应从根本否认。此约一签,终古难复,大好河山,一笔断送,凡属五族,谁不解体?四川熊督谓“西藏问题大于青岛十倍”,洵为不刊之论,事关国势存亡,此而不言,将使他族谓中国无人,麒实耻之!麒实愤之!是以披肝露胆,沥血以告。

四、肆虐拉寺

青马早在马海晏时代,即与拉卜楞寺活佛嘉木样四世互有往来。民国以后,马麒以嘉木样赞同共和、倾心民国为由,报请甘督赵惟熙转呈中央政府,加封嘉木样为“静觉妙严禅师”。因此,嘉木样对马麒甚为感激,故通过管家李宗哲,给马麒借贷黄金,使马麒得以贿取西宁镇守使的宝座。1916年,嘉木样四世圆寂,十八昂欠之首的阿莽仓任“斯姜”(即摄政),但他与掌财权的李宗哲不和,互争不下,控诉于张广建。张令马麒查处之。马麒先派原在拉卜楞寺塔哇驻防部队中任翻译的马寿前往调解,遭到阿莽仓的拒绝。马麒继派西宁道尹黎丹前往,调解无效,黎丹默返西宁,归途遭到藏民伏击,幸而脱险。马麒因而大怒,乃于1918年6月,派玉防警备司令马麟率马步千人驰赴拉卜楞,欲以武力镇压。不料马麟部队在距拉卜楞寺五六十里的甘家滩,被阿莽仓布置的藏兵包围。马麟奋战突围,西宁方面复派马海渊、马腾凤、马辅臣等率部进援,双方在甘家滩激战,后藏兵败退。而马麟原驻塔哇的步兵一营又被藏兵包围,马麟乘胜驰援,阿莽仓率部撤向东山,马麟追至曼达拉沟,被向导诱骗,西行一路误中埋伏,帮办马四虎被击毙。马麟遂进驻拉卜楞。一月之后,阿莽仓发动阿木曲乎等部落藏兵和黄南热贡部落一部合攻拉卜楞,激战数日,阿莽仓败退。是役藏兵伤亡约两千余人,马麟部亦死伤二三百人。马麟乘机纵兵抢掠,寺院和藏民损失甚巨。1918年11月,马麟又会同西军马国良部共4000余兵力,向阿木曲乎进攻,阿莽仓不能抵御,逃亡于欧拉部落。马麟率部**,焚烧阿木曲乎寺院,屠杀藏族僧俗男女700余人,纵兵大肆抢掠。阿木曲乎头人表示屈服投降,马麟才收兵回拉卜楞寺,宣布废除阿莽仓三世的佛位,焚毁其昂欠,改任贡唐仓活佛为“斯姜”。从此拉卜楞寺管理权归于李宗哲。马麟则留兵一营长期驻守。此次纠纷即告一段落。

拉卜楞寺经卜算,嘉木样转世灵童于1916年4月出生于西康理塘营官坝彩马村黄位中家中。1920年9月,黄位中家奉嘉木样五世到达拉卜楞,马麟率马步芳等部队千余人列队欢迎。同年11月,嘉木样五世坐床,马麟开始对黄家极尽拉拢之能事,与黄位中结为异姓兄弟,并命马步芳与嘉木样五世长兄黄正清亦结拜为兄弟。不久,贡唐仓要求辞去“斯姜”职位,还政于嘉木样五世,马麒表示挽留,实际不想让黄家掌权。为此,黄位中愤而要求仍携全家返回西康,马、黄之间遂生裂痕,个中症结,还在驻拉卜楞之宁海军。宁海军之马寿,经常插手于寺院两派的争端,时加挑拨、偏袒。并多方敲诈勒索,以至直接侵夺寺院某些职权,与黄氏父子形成尖锐冲突。时马麒复调西军马国良骑兵60名来驻拉卜楞,又在黑错(今合作)设茶粮局,以宁海军管带马海渊为局长。因而遭到藏民的反抗,逼使马麒调回马海渊,西军驻兵亦被藏兵赶走。在双方矛盾日趋尖锐之际,马麒则采取断然措施。1924年2月,马麒到达拉卜楞寺,命令马麟向拉卜楞寺提出以下条件:

(1)嘉木样五世家属,联络鼓动各部落藏民阴谋造反,故自现在起,不许他们再参与寺院事务;

(2)拉卜楞所属各部落枪支一律收缴,并缴出战马1000匹,以防叛乱滋事;

(3)嘉木样五世卫士80人,各缴出长枪1支;

(4)寺院僧众今后只管念经,不能再问民政;

(5)由于以寺院为中心进行叛乱活动,特罚银800秤(折合4万两)。全寺僧徒每人捐献白银50两,以赔偿宁海军的损失。

以上条件一经宣布,立即强迫执行。就连黄位中、黄正清的枪也被收缴。所罚银两,马麒暂允由寺院出具借条,以示宽延。同时,马麒还逮捕了寺院有关管家和欧拉等部落头人20余人。

第53章 打内战出兵助蒋(3)第15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2)第5章 马福祥南京供职(1)第12章 马鸿宾甘宁主政(5)第23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10)第29章 马麟继承兄业(2)第56章 马继援惨败出走(2)第47章 马仲英四省纵横(2)第58章 马鸿逵先走后败(1)第11章 马鸿宾甘宁主政(4)第51章 打内战出兵助蒋(1)第44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13)第36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5)第24章 马麒雄踞青海(1)第22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9)第9章 马鸿宾甘宁主政(2)第57章 马鸿宾光荣起义第9章 马鸿宾甘宁主政(2)第39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8)第16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3)第37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6)第41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10)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23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10)第50章 马仲英四省纵横(5)第8章 马鸿宾甘宁主政(1)第27章 马麒雄踞青海(4)第55章 马继援惨败出走(1)第21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8)第36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5)第24章 马麒雄踞青海(1)第54章 争权利联合告吹第5章 马福祥南京供职(1)第54章 争权利联合告吹第31章 马步青由官而富第33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2)第23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10)第7章 马福祥南京供职(3)第7章 马福祥南京供职(3)第41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10)第48章 马仲英四省纵横(3)第33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2)第38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7)第6章 马福祥南京供职(2)第48章 马仲英四省纵横(3)第47章 马仲英四省纵横(2)第19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6)第57章 马鸿宾光荣起义第58章 马鸿逵先走后败(1)第19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6)第20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7)第12章 马鸿宾甘宁主政(5)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45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14)第30章 马麟继承兄业(3)第43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12)第32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1)第7章 马福祥南京供职(3)第15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2)第37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6)第24章 马麒雄踞青海(1)第37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6)第33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2)第50章 马仲英四省纵横(5)第17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4)第35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4)第9章 马鸿宾甘宁主政(2)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50章 马仲英四省纵横(5)第33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2)第38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7)第22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9)第44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13)第55章 马继援惨败出走(1)第34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3)第39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8)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25章 马麒雄踞青海(2)第12章 马鸿宾甘宁主政(5)第34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3)第14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1)第5章 马福祥南京供职(1)第5章 马福祥南京供职(1)第32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1)第30章 马麟继承兄业(3)第22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9)第14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1)第50章 马仲英四省纵横(5)第51章 打内战出兵助蒋(1)第21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8)第34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3)第10章 马鸿宾甘宁主政(3)第50章 马仲英四省纵横(5)第58章 马鸿逵先走后败(1)第32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1)第59章 马鸿逵先走后败(2)第48章 马仲英四省纵横(3)第57章 马鸿宾光荣起义
第53章 打内战出兵助蒋(3)第15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2)第5章 马福祥南京供职(1)第12章 马鸿宾甘宁主政(5)第23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10)第29章 马麟继承兄业(2)第56章 马继援惨败出走(2)第47章 马仲英四省纵横(2)第58章 马鸿逵先走后败(1)第11章 马鸿宾甘宁主政(4)第51章 打内战出兵助蒋(1)第44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13)第36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5)第24章 马麒雄踞青海(1)第22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9)第9章 马鸿宾甘宁主政(2)第57章 马鸿宾光荣起义第9章 马鸿宾甘宁主政(2)第39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8)第16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3)第37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6)第41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10)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23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10)第50章 马仲英四省纵横(5)第8章 马鸿宾甘宁主政(1)第27章 马麒雄踞青海(4)第55章 马继援惨败出走(1)第21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8)第36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5)第24章 马麒雄踞青海(1)第54章 争权利联合告吹第5章 马福祥南京供职(1)第54章 争权利联合告吹第31章 马步青由官而富第33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2)第23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10)第7章 马福祥南京供职(3)第7章 马福祥南京供职(3)第41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10)第48章 马仲英四省纵横(3)第33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2)第38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7)第6章 马福祥南京供职(2)第48章 马仲英四省纵横(3)第47章 马仲英四省纵横(2)第19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6)第57章 马鸿宾光荣起义第58章 马鸿逵先走后败(1)第19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6)第20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7)第12章 马鸿宾甘宁主政(5)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45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14)第30章 马麟继承兄业(3)第43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12)第32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1)第7章 马福祥南京供职(3)第15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2)第37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6)第24章 马麒雄踞青海(1)第37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6)第33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2)第50章 马仲英四省纵横(5)第17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4)第35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4)第9章 马鸿宾甘宁主政(2)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50章 马仲英四省纵横(5)第33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2)第38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7)第22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9)第44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13)第55章 马继援惨败出走(1)第34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3)第39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8)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25章 马麒雄踞青海(2)第12章 马鸿宾甘宁主政(5)第34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3)第14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1)第5章 马福祥南京供职(1)第5章 马福祥南京供职(1)第32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1)第30章 马麟继承兄业(3)第22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9)第14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1)第50章 马仲英四省纵横(5)第51章 打内战出兵助蒋(1)第21章 马鸿逵宁夏称王(8)第34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3)第10章 马鸿宾甘宁主政(3)第50章 马仲英四省纵横(5)第58章 马鸿逵先走后败(1)第32章 马步芳称霸西北(1)第59章 马鸿逵先走后败(2)第48章 马仲英四省纵横(3)第57章 马鸿宾光荣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