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节 惴惴母与子

太史慈听到这话,勃然大怒,手中短戟一抄,就要对曹豹的随从出手!

然而,一只枯瘦的小手轻轻一拉,太史慈就乖乖的停下了手,不敢再动。

这只手的主人,正是太史慈之母。

“儿啊,不可造次!这些人宁愿舍弃五十金,将我母子骗到此处,看来也不是有什么恶意。可是若是惹怒了他们,你身单力孤,又有我这个累赘,怎么是他们的对手啊?”

这番低声的话语,让太史慈的脸上青筋毕露,却最终忍住了怒火,没有动手。曹豹的亲随知道太史慈功夫不错,本来早有防备。见太史慈闭上眼睛,一言不发,也放下了担心,牵着大车,向天平军所在走来。

这番变化,张狂看在眼里,料想不会有假。于是,他对着陈登一抱拳,说道:

“元龙兄,这些日子,委屈你了。若是有什么招待不周的地方,还请你多多包涵。”

陈登哈哈一笑,也不知是因为获释在即,所以心情愉悦,还是因为其他原因。他在马上还了一礼,说道:

“家父召唤,不敢不去。不过,临别之前,登还是有一事不明,望无忌据实以告。”

张狂问道:

“以君之智,还需要我来解答疑问吗?”

陈登毫不客气的说道:

“吾固然多智,却也是人尔。若要解释天机,非无忌不可!且借一步说话。”

两人并骑上前,到了随从的耳目所及之外,陈登小声问道:

“日前所说‘大贤良师’及‘汉帝’之事,到底是真是假?”

张狂笑而不答,顾左右而言他,说道:

“来日若是有‘陶’姓之人为徐州刺史,元龙之才,当可一展无遗了!”

说完,张狂对陈登深施一礼,祝福道:

“元龙保重了!”

陈登也还了一礼,催马离开。走出几步,他的口中高声吟唱起来: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这首诗,是中,用来表达送别之情的。在张狂所占据的这具身体记忆里,还是能找得到这诗的意思的。大约是陈登见张狂作得一手好诗,在临别之时,特地以诗歌来表达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

不过,对于陈登这位日后凭借着精湛演技,将吕布、陈宫之流,都玩得团团转的猛人,张狂还真是不敢轻信。他对着陈登的背影挥了挥手,与不远处的曹豹道了一个别,就将注意力集中到了,被曹豹亲随强行送过来的太史慈母子二人身上。

“伯母和子义,远来辛苦了。我盼子义,如婴儿之望母乳、旱苗之盼甘霖。如今终于可以朝夕相处,全我思念之苦了!”

太史慈脸色阴沉,一对拳头捏得,仿佛可以将豆子榨出油来。不过,在他母亲面前,太史慈不敢造次,只是垂下目光,盯着地下。

щшш◆тTk дn◆¢O

太史慈的母亲在大车上行了一礼,声音倒也不如何激动,对张狂问道:

“这位公子,我儿与公子可是有仇?”

“这是如何说起?无仇!”

“可是有怨?”

“无怨。伯母这是何意?”

太史慈的母亲拉下脸来,呵斥道:

“既然无仇无怨,公子为何要算计我儿?”

这话一出,在一旁侍从的周仓勃然大怒,喝道:

“竟敢无礼!”

周仓身高九尺,体型魁梧,本身就极有震撼力。而且这一个月以来,他的下巴上刚长出了几根胡子,掩盖了原来的一丝稚气。这样一来,周仓现在的造型,就很有凶神恶煞的味道了。

“尔敢!”

“不得无礼!大丰退下!”

太史慈与张狂同时出声。周仓其实也只是做做样子,并不打算干什么,听到张狂的声音,就老实的退到后面。太史慈的母亲这才松了一口气。她毕竟是妇道人家,极少出门。被周仓这个块头一吓,担心太史慈吃亏,急忙拉住了她的儿子。

张狂喝退了周仓,转身对太史慈母子笑道:

“这侍从不知深浅,惊扰了伯母,张狂心中惭愧,请伯母不要见怪。”

太史慈将身体挡在母亲前面,怒声说道:

“自古汉贼不两立,尔等黄巾贼寇,将某家母子骗来,意欲何为?!”

“汉贼?何为贼?”

“尔等起兵反乱,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所过之处,一片残破。这还不是贼吗?”

“什么?我天平军向来军纪严明,何来此等恶行?”

张狂一番话说得理直气壮。他对天平军的军纪,向来极为重视。随意掳掠,不但破坏自己的名声,而且也不利于战斗力的培养。如果一支军队,战斗的动力只是来自于私下的烧杀掳掠,这样的军队,是无法打什么恶仗、硬仗的。

当然,张狂的军队,也不是没有掳掠的行为。只不过,天平军所掳掠的对象,被严格的控制和挑选,目标只是那些实力不是太强的豪强大户。而且,这种掳掠,是有组织,有计划,有规则的掳掠。不但可以锻炼部队的战斗力,还保证了军需的充分供应。

不过,对于太史慈所说的现象,张狂其实是明知而故问。

如今的黄巾军,经过一段时间的分化,已经明显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流派。在那些被牢牢的把握在“太平道”道众手中的队伍里,虽然为了获得资粮,不得不掳掠乡里。但在太平道道众的约束下,通常军中的军纪还有一定的保证,不会做得太过火。

但是,那些队伍膨胀得太快,或者乡中的无赖子弟借势假冒的黄巾军中,几乎就没有军纪这个概念。这些市井无赖和乡间游手,打仗不行,掳掠起民众来,倒是拿手得很。太史慈所说的事情,大约就是这些黄巾军中的投机分子干的。

见到张狂的话,说得这样理直气壮,太史慈母子二人,都不由得愣了一下。张狂趁机诡辩道:

“子义岂不闻‘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官过如剃’之言?当今的官兵,对百姓的祸害,可是令人触目惊心啊!前月皇甫嵩可是刚刚将数万黄巾军将士尽皆处死,做成‘京观’呢!如此杀人不眨眼的虎狼之将,又岂能善待百姓?”

所谓“京观”,就是将敌军的尸体堆在道路两旁,盖土夯实,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张狂其实也不知道,皇甫嵩现在有没有杀俘筑京观。不过,就算是杜撰一下,以太史慈母子的见识,也肯定无法识别。

毕竟,张狂在后世玩三国游戏的时候,曾经在论坛上看到过,汉军集体屠杀数万黄巾军的记载。他这样编排皇甫嵩,也不是全无根据的。

“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官过如剃?”

太史慈细细思量这句话,虽然从未听过,却觉得很有几分形象。汉军在战斗时,自然极为强悍。不过,若是扰起民来,更是十分了得。而且,那些高门大户,汉军不敢骚扰。最后受到损害最大的民众,还是中等和下等人家。

见太史慈开始思索,张狂赶快抓住机会,对母子二人灌输各种己方正义,汉朝腐朽的思想。终于,当张狂说到太史慈是“南华老仙”亲自指定,特地派遣来辅佐自己的大将时,太史慈的母亲点了点头,说道:

“既然如此,那我母子二人,就打扰公子了。”

张狂正觉得口干舌燥,听到太史慈之母这句话,简直是大喜过望。于是,他亲自引导着太史慈母子二人,进了坞堡。

不提张狂的欣喜。却说太史慈,等四周无人的时候,忍不住低声问道:

“阿母,这些人空口无凭,乱说一番,阿母怎么就相信了呢?”

“傻孩儿!就算不相信,你怎么能当面就说呢?别看这些人似乎没有恶意,我儿若是执意不从,又岂有好果子吃?不如暂时虚与委蛇,等到以后有机会,我儿再想法子逃出去……”

这样说着,太史慈的母亲又想到孩儿以后的前途,忍不住心中难过。就算能成功的从这些黄巾贼手中逃脱,只怕也必须背井离乡,无法返回家园了。

——太史慈到手!

张狂可不会注意这样一些细枝末节。他有信心,当太史慈在天平军中呆上一段时间之后,再被张狂“点化”一下,自然就会成功的融入天平军之中。只要他的母亲不出事,以太史慈的孝义之心,对张狂必然是忠心耿耿。

不过,还没有等到张狂对太史慈母子展开水磨工夫,第二天一大早,有亲卫就急匆匆的闯进张狂的寝室,满头大汗的报告:

“渠帅!有敌袭!”

ps: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官过如剃。这句话,是一句讽刺的话语。

匪过来掠夺,就像梳子一样梳理了一遍把家里财物都掠走,但是梳子齿与齿之间间隔大,仍有漏过的;篦子齿很细,形容兵丁过来掠夺,是明打明地,时间充裕,细细地搜刮,掠夺得比匪还要狠,不像匪至少还怕官府过来,只好匆忙地掠过就走。至于最后一句,不解释。

三句话都是以头发借喻,十分形象。所以说,有幸生在治世的各位童鞋,应当对自己的运气表示满意了。

第79节 料敌暂为停第17节 争权论朝堂(三)第11节 临淄诚难保第15节 乐进破阵弩(上)第17节 坚城可称粮第40节 得失未分明第49节 杀伐天子殿第29节 翻看徐与青第60节 子龙搏激流(中)第49节 好盐入味道第51节 当朝有太傅第17节 董卓思时局(上)第25节 小县藏能吏第36节 郭汜当先骑第24节 伏兵城中来(三)第45节 孙袁皆受挫第53节 二袁自暗斗第21节 壮士半生死(上)第43节 徐州变数起第27节 决胜制万骑(三)第57节 本初终陨落(上)第22节 壮士半生死(下)第27节 大军急急退(上)第1节 竖子安敢欺?(上)第2节 黄巾据太行(中)第46节 何得识天机(六)第57节 孙坚战且逃第18节 董卓思时局(下)第64节 欲静风不止第88节 城中路何在?(下)第59节 骄兵终有悔第12节 张杨谍影缠第40节 白波起乱战(四)第10节 长社火起否?(下)第59节 汉家有好甲第5节 河北鏖战烈(一)第28节 华雄战不休(下)第37节 有公国名赵第57节 贰臣动干戈(上)第27节 司隶又交兵(上)第39节 巨鹿外无援(上)第六 卷终一时多少豪杰第10节 长社火起否?(下)第59节 汉家有好甲第33节 敌前徐缓动第99节 关既不得脱第55节 惴惴母与子第39节 胜负终落定第30节 宫掖藏杀机(下)第4节 需胜方由己(下)第8节 青州有变故(下)第64节 公孙破黄巾第5节 麹义观局势第31节 张杨思太原第63节 枭雄大事成(五)第55节 两汉论根本第44节 单挑拼一骑!第54节 断腕且避祸第4节 天下可布武第44节 且冷眼旁观(二)第22节 运筹谋千里(六)第34节 仙师滚滚雷第19节 三军心未定(上)第34节 金毛现狮王?第4节 天下可布武第1节 竖子安敢欺?(上)第6节 张狂攻可取第18节 敌讯水上败(二)第68节 太行根基盛(五)第21节 运筹谋千里(五)第28节 朝堂拟新帝(下)第48节 围城攻坚堡第29节 强敌徐徐随(上)第5节 河北鏖战烈(一)第56节 李郭功皆高第33节 客来意带殇第67节 太行根基盛(四)第21节 运筹谋千里(五)第62节 意外得重礼第21节 运筹谋千里(五)第12节 三英战吕布(一)第60节 飞将不可追第21节 单父现重礼(上)第56节 煌煌威共势第16节 元城故吏说第53节 科举可立国第42节 伐交显谋略第30节 颜良意且犹(下)第9节 长社火起否?(上)第12节 冀土奇袭谐(四)第28节 朝堂拟新帝(下)第1节 竖子安敢欺?(上)第27节 大军急急退(上)第16节 元城故吏说第59节 胜负本鲜明第30节 强敌徐徐随(下)第20节 三军心未定(下)第43节 谈判无二意第31节 颜良战典韦第5节 公路何足道(上)
第79节 料敌暂为停第17节 争权论朝堂(三)第11节 临淄诚难保第15节 乐进破阵弩(上)第17节 坚城可称粮第40节 得失未分明第49节 杀伐天子殿第29节 翻看徐与青第60节 子龙搏激流(中)第49节 好盐入味道第51节 当朝有太傅第17节 董卓思时局(上)第25节 小县藏能吏第36节 郭汜当先骑第24节 伏兵城中来(三)第45节 孙袁皆受挫第53节 二袁自暗斗第21节 壮士半生死(上)第43节 徐州变数起第27节 决胜制万骑(三)第57节 本初终陨落(上)第22节 壮士半生死(下)第27节 大军急急退(上)第1节 竖子安敢欺?(上)第2节 黄巾据太行(中)第46节 何得识天机(六)第57节 孙坚战且逃第18节 董卓思时局(下)第64节 欲静风不止第88节 城中路何在?(下)第59节 骄兵终有悔第12节 张杨谍影缠第40节 白波起乱战(四)第10节 长社火起否?(下)第59节 汉家有好甲第5节 河北鏖战烈(一)第28节 华雄战不休(下)第37节 有公国名赵第57节 贰臣动干戈(上)第27节 司隶又交兵(上)第39节 巨鹿外无援(上)第六 卷终一时多少豪杰第10节 长社火起否?(下)第59节 汉家有好甲第33节 敌前徐缓动第99节 关既不得脱第55节 惴惴母与子第39节 胜负终落定第30节 宫掖藏杀机(下)第4节 需胜方由己(下)第8节 青州有变故(下)第64节 公孙破黄巾第5节 麹义观局势第31节 张杨思太原第63节 枭雄大事成(五)第55节 两汉论根本第44节 单挑拼一骑!第54节 断腕且避祸第4节 天下可布武第44节 且冷眼旁观(二)第22节 运筹谋千里(六)第34节 仙师滚滚雷第19节 三军心未定(上)第34节 金毛现狮王?第4节 天下可布武第1节 竖子安敢欺?(上)第6节 张狂攻可取第18节 敌讯水上败(二)第68节 太行根基盛(五)第21节 运筹谋千里(五)第28节 朝堂拟新帝(下)第48节 围城攻坚堡第29节 强敌徐徐随(上)第5节 河北鏖战烈(一)第56节 李郭功皆高第33节 客来意带殇第67节 太行根基盛(四)第21节 运筹谋千里(五)第62节 意外得重礼第21节 运筹谋千里(五)第12节 三英战吕布(一)第60节 飞将不可追第21节 单父现重礼(上)第56节 煌煌威共势第16节 元城故吏说第53节 科举可立国第42节 伐交显谋略第30节 颜良意且犹(下)第9节 长社火起否?(上)第12节 冀土奇袭谐(四)第28节 朝堂拟新帝(下)第1节 竖子安敢欺?(上)第27节 大军急急退(上)第16节 元城故吏说第59节 胜负本鲜明第30节 强敌徐徐随(下)第20节 三军心未定(下)第43节 谈判无二意第31节 颜良战典韦第5节 公路何足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