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与土地的长歌。我出生的马伏山,那是个被大山紧紧环抱的小村落,多年前,生活在山里的人们穷得叮当响,却藏着我全部的童年与青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马伏山的日子仿佛龙王台那口老井,幽深又沉闷。每次听到王队长的木梆声,大人们就开启了一天的劳碌耕作。我和小伙伴常常在放学后背着自编的小竹篓上坡割牛草,熟悉了这里的一草一木。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马伏山,一切都开始悄然改变。公路通了,电灯代替了灰暗的煤油灯,我们从废旧的老木屋搬进了崭新宽敞明亮的教室。我从大山走进城里求学到工作,再回到村里生活,见证了马伏山的兴衰变迁。那些披星戴月的身影,那些为了改变命运而拼搏的日子,都成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这不仅是马伏山的故事,更是无数中国农村在时代浪潮中蜕变的缩影,饱含着汗水、希望与不屈的力量。
覃老师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直接分配到老家对面的带帽初中班任教。
这里是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工作条件艰苦,特别是回家的弯弯山路,没有通班线客车,碎石路面上通行的基本上是解放牌大货车,跟区供销社司机人熟了可以乘坐副驾驶室。
一般情况下,覃老师上山下山必须走路,一走就是三个小时左右。覃老师学的是中文,自然要教语文课。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覃老师教我们时就知道哪些方面不足,所以在大学时更加努力地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本来他是可以分配到条件好的县城任教的,可他深知大山里特别缺老师,志愿到山里支教,在这里锻炼自己,更能够出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