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去留之争A

现在的时间,已经是公元282年的年末。

贾家党的首领贾充已经去世,而杨家党三巨头:杨骏和他的弟弟杨珧、杨济,也开始正式走上前台。这三兄弟,被人们称作“三杨”,是拉帮结伙、排斥异己,势力越来越大,实力越做越强,投靠杨家党的大臣也越来越多,很多旧臣都被疏远或者撤职。贾家党两个巨头荀勖、冯紞,也都乖乖的向杨家党靠拢。针对这种情况,当时任吏部郎(人事部长)的山涛多次苦劝司马炎不要让杨家党过于嚣张,司马炎心里明白,可为了自己儿子能够顺利即位,就是不管。

司马炎本人的声望,随着灭吴战争的大功告成而登上顶峰,他再也不是皇族、士族心目中无为而治的三不管皇帝,他现在是秦始皇、是汉高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够统一中国的千古帝王。

而司马炎的低能太子司马衷,名声却仍然臭遍全国,连普通老百姓,都已经知道洛阳城里有个低能太子,他根本就担不起皇帝的重任,而司马炎的其他几个儿子,又都岁数太小,更是无力承担帝位。在这种情况下,反对司马衷即位的人并没有因为司马炎声望的上升而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于此相对的是,齐王司马攸的支持者并没有因为司马炎的打压而减少,反而也是越来越多。

因为司马攸现在已经承担了一个王朝未来的希望,和全天下人的厚望。

这对杨家党和贾家党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灾难。

照这种趋势,只要司马炎一死,司马攸继承皇位的可能性仍然非常大,因为几乎全天下的高官和百姓,都会拥护他,而司马攸即位的那天,就一定会是杨家党、贾家党和低能太子司马衷的末日,所以司马攸必须要被铲除。

杨家党人和贾家党人最大的能耐,就是会揣测司马炎的心意,这也是他们能够生存下来的法宝。荀勖、冯紞和杨珧经过一番周密的考虑,得出了结论:当今天下,制服司马攸,就只能依靠他的亲哥哥司马炎,只能利用司马炎内心深处那个解不开的疙瘩。

荀勖和冯紞找到司马炎,直截了当的说:“朝廷内外的大臣,都从心里拥护齐王,陛下您百年之后,太子一定不可能继承皇位。您可以试着下个命令,让齐王回到封国,我敢打赌满朝大臣都会反对,您不信就试试!”冯紞又紧接着说:“皇上,当初您命令亲王们都回到自己的封国去,大家虽然恋恋不舍,可还是走了,如今只有和您关系最亲的齐王却还留在京城,这样大家能服气吗?所以齐王必须走。”

荀勖、冯紞的话,在司马炎的心里再次投下了两个巨大的石块。尤其是荀勖的那番话,对于司马炎来说,不仅是一阵见血、敏锐至极,司马炎回味着荀勖的话,心里感到一阵发冷。满朝大臣都会反对!自己的亲弟弟能有这么高的人望吗?!

看着司马炎凝重的神色,荀勖心里乐开了花,不禁佩服起自己的头脑和口才,因为就在刚在,他在攻击司马攸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偷换了一个概念,因为不愿意让司马攸回到封地,并不意味着就要支持他当皇帝,很多大臣支持司马攸留在洛阳,是担心司马衷不堪重任,他们是希望司马攸能够辅佐司马衷,让这个国家继续保持稳定。可是,这两回事儿经过荀勖这么一说,就成了一回事儿了,从此以后,只要希望司马攸呆在洛阳的人,不管到底是为了西晋王朝,还是为了司马攸个人,在司马炎的眼里,统统都成了司马攸一党了,司马炎被荀勖彻底控制,他对司马攸的最后一点儿感情和理性的认识,也消失不见了,为了他将来后继有人,为了自己傻儿子的幸福未来,他都必须要试探试探,必须要走最后一步,赶走司马攸了。

282年12月13日,司马炎发出诏书,正式宣布将司马攸赶出中央,意思虽然是这个意思,不过话可不是这么说的,诏书是这么写的:“古代的官制,品级最高的大臣叫方伯,他们要么在中央辅政,要么镇守地方,到哪里都是统领一方。周朝的姜太公,可以代表周天子,讨伐其他的诸侯。侍中(皇帝高级顾问)、司空、齐王司马攸,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忠诚公正,以我亲弟弟的身份,担当三公的重任,辅佐我建立功勋,为皇室操劳,应该给予他显赫的官位,来满足大家的期望。现在,我要正式任命他当大司马、都督青州军事(山东军区司令)、假节(授予皇帝三级符节),原有的一切待遇都保持不变,原先亲兵一千人、骑兵卫队等人的装备也一样不减,而且规格还要更加提高。”为了怕大家认为这个诏书是专门收拾司马攸的,司马炎还同时任免了一些重要官员,还把济南郡(山东章丘西)也划到了司马攸的封地里,尽量让诏书里轰走司马攸的意味不是特别明显。

然而久经官场的司马攸和大臣们,对司马炎的用意一眼就看穿了。对于整个西晋王朝、尤其是士族集团来说,司马攸就是他们的希望和指明灯,如果司马攸被赶出中央,他就很难再有机会杀回来了。司马炎的诏书就像一块陨石,在西晋王朝的中央立时掀起了滔天巨浪。

反应最大当然是司马攸本人。别看大家都夸他道德高尚、淡泊名利,可那和当不当皇上没什么关系,更何况,作为先王的儿子,自己同样有权利、有义务拯救这个前途堪忧的王朝,难道说自己是个好人,就应该眼睁睁的看着那个低能的侄子去做皇帝,然后让生灵涂炭吗!?

6、计划外的辅政大臣4、含恨而死D4、贾充和他的女人们A5、过于优秀的弟弟B序言4、含恨而死B3、永远的遗憾B6、二王争功——名将们的结局C5 、内忧外患中的顶级重臣A2、士族经济特权的保护伞——户调式A6、杨家党的兴起A4、高平陵政变B1、导火索——封王归国A1、多灾多难的名门之后C3、伟大的全才B4、去留之争E2 、最后的平民一品A4、去留之争E2、名门千金——皇后杨艳和她的低能儿B1 、天命和正统2 、最后的平民一品A4、含恨而死C1、多灾多难的名门之后A4、孙皓投降B2 、解开灭吴战争的迷雾A2 、最后的平民一品C5、贾南风的政变C3、司马炎和他的小老婆A7、贾家党的反击B3、钟会邓艾之乱B1、多灾多难的名门之后B3、绝代谋臣之路B1 、伪善系统的崩溃1、千年名门——弘农杨氏5、过于优秀的弟弟A5、西北守护神A3、绝代谋臣之路A2、卫瓘和拓跋鲜卑的衰落A1 低能儿?幸运儿?3、贾充的谢幕A1、嵇康之死A5 、内忧外患中的顶级重臣B2 、西晋政治的核心制度——九品中正制2 、以德服人A3 、决裂6、因祸得福——和皇帝做亲家1、曹髦之死2、曹操短命的法家时代3、伟大的全才B5 、搞定老爸和他的亲信5、流放B3、王濬!前进!B2 、最后的平民一品D4、含恨而死C3、最后的直臣——无效的忠言B4 、曹囧的信——司马炎封王A6 、奢侈阴险的老牌儿重臣2、卫瓘和拓跋鲜卑的衰落C5、贾南风的政变C4、孙皓投降B序言5、过于优秀的弟弟A3、自掘坟墓C4、孙秀投晋和步阐叛乱B1、导火索——封王归国A6、二王争功——名将们的结局B序言3、司马炎和他的小老婆B3、贾家党三巨头B1 低能儿?幸运儿?4、贾充和他的女人们B5、清谈误国2、卫瓘和拓跋鲜卑的衰落B2、钟会、邓艾事件的影响A5、举国欢庆B4、贾充和他的女人们B2、艰难幸运高官路A3、贾充的谢幕A3、贾充的谢幕A4、三陈伐吴4、孙皓投降A2 、最后的平民一品C序言2 、醉酒的阮籍B2 、里外不是人的忠臣B1、千年鲜卑人A2、三国时代的结束B6、计划外的辅政大臣3、司马炎和他的小老婆B1、大器晚成的愣头青A3、自掘坟墓A3 、空有其名的国学宗师3 、决裂2 、最后的平民一品A4、建功立业的封疆大5、贾南风的政变B6、杨家党的兴起B2、司马师的大屠杀A1、无人性的孙皓A5、贾南风的政变A
6、计划外的辅政大臣4、含恨而死D4、贾充和他的女人们A5、过于优秀的弟弟B序言4、含恨而死B3、永远的遗憾B6、二王争功——名将们的结局C5 、内忧外患中的顶级重臣A2、士族经济特权的保护伞——户调式A6、杨家党的兴起A4、高平陵政变B1、导火索——封王归国A1、多灾多难的名门之后C3、伟大的全才B4、去留之争E2 、最后的平民一品A4、去留之争E2、名门千金——皇后杨艳和她的低能儿B1 、天命和正统2 、最后的平民一品A4、含恨而死C1、多灾多难的名门之后A4、孙皓投降B2 、解开灭吴战争的迷雾A2 、最后的平民一品C5、贾南风的政变C3、司马炎和他的小老婆A7、贾家党的反击B3、钟会邓艾之乱B1、多灾多难的名门之后B3、绝代谋臣之路B1 、伪善系统的崩溃1、千年名门——弘农杨氏5、过于优秀的弟弟A5、西北守护神A3、绝代谋臣之路A2、卫瓘和拓跋鲜卑的衰落A1 低能儿?幸运儿?3、贾充的谢幕A1、嵇康之死A5 、内忧外患中的顶级重臣B2 、西晋政治的核心制度——九品中正制2 、以德服人A3 、决裂6、因祸得福——和皇帝做亲家1、曹髦之死2、曹操短命的法家时代3、伟大的全才B5 、搞定老爸和他的亲信5、流放B3、王濬!前进!B2 、最后的平民一品D4、含恨而死C3、最后的直臣——无效的忠言B4 、曹囧的信——司马炎封王A6 、奢侈阴险的老牌儿重臣2、卫瓘和拓跋鲜卑的衰落C5、贾南风的政变C4、孙皓投降B序言5、过于优秀的弟弟A3、自掘坟墓C4、孙秀投晋和步阐叛乱B1、导火索——封王归国A6、二王争功——名将们的结局B序言3、司马炎和他的小老婆B3、贾家党三巨头B1 低能儿?幸运儿?4、贾充和他的女人们B5、清谈误国2、卫瓘和拓跋鲜卑的衰落B2、钟会、邓艾事件的影响A5、举国欢庆B4、贾充和他的女人们B2、艰难幸运高官路A3、贾充的谢幕A3、贾充的谢幕A4、三陈伐吴4、孙皓投降A2 、最后的平民一品C序言2 、醉酒的阮籍B2 、里外不是人的忠臣B1、千年鲜卑人A2、三国时代的结束B6、计划外的辅政大臣3、司马炎和他的小老婆B1、大器晚成的愣头青A3、自掘坟墓A3 、空有其名的国学宗师3 、决裂2 、最后的平民一品A4、建功立业的封疆大5、贾南风的政变B6、杨家党的兴起B2、司马师的大屠杀A1、无人性的孙皓A5、贾南风的政变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