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悠闲

眨眼之间时间来到了崇祯十年的八月,南四湖周边灾民们开垦的荒地中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即将成熟的小麦在热风的吹拂下形成了一片金黄色的麦浪。许多灾民放心不下,不顾天气炎热来到田边地头,用树枝杂草搭起各种窝棚,像看护着宝贝一样守着自家的庄稼,几乎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憧憬之情。

虽然大部分田地都是生地,但由于得到了充足的浇灌和维护,加之天公作美,自播种直到现在也未发生洪涝之灾,庄稼的长势都非常的不错,在干热风的催熟下,大约再有几天左右小麦便会成熟了。看现在的情形,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将迎来一个好的收成,也会给灾民们带来更大的安全感。

虽然江北地区的农户都是种植冬小麦,但南四湖地区温润的气候却是冬、春小麦都能适宜种植。去年因为开荒时间过晚,冬小麦的种植期已经错过,于是灾民们在官府的帮助下,于三、四月交集时种上了春小麦。

“李先生,快进来趁热尝尝,这是小儿刚从湖中打捞的黑鱼,老汉我宰杀之后掏净内脏、刮了鱼鳞,用铁锅清水加上咸盐一炖,这鱼香味隔着十步也能闻到咧!哈哈哈!”

随着一声热情的招呼,穿着一身灰色布袍,正坐在一棵粗壮柳树下歇息的李邦华笑着慢慢起身,掸了掸身上的泥土,迈步向十余步外的一个农家小院走去,两名便装护卫紧紧跟在身后,一名身穿麻衣短打、年约六旬的老汉正笑呵呵地站在院门口迎候着。

李邦华自去年冬月奉旨来到济宁州巡视后,这大半年的时间内跑遍了济宁州的所有县乡,平日里都是身着便袍走街串户,深入到灾民和当地农户中进行寻访,以期能得到百姓们最真实的情况和反馈。

经过长时间的探寻,李邦华虽然也从中发现了不少问题,但总体来讲,在鞭子和银子的双重作用下,这次规模浩大的灾民安置情况大体上非常的成功,一些细节问题虽然随处可见,但总体上却是瑕不掩瑜,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类似信阳州惨案的事例未再发生。

见此情景,李邦华不禁对皇帝制订的务实之策钦服不已,此策确实能够激励和约束官吏之心,最大限度的杜绝了以往朝廷下拨的赈灾钱粮被层层剥皮的恶行,使得救灾钱粮基本能够按实数发放到灾民们的手中。

李邦华从督察院带来的十余名御史也是分作两队,一明一暗的来回巡视几个州县,更别提还有那些锦衣卫煞星的经常过问。

御史们观察到的情形与李邦华看到的大致相同,由于朱由检制订了钱粮发放必须由锦衣卫、御史、户部官吏加上当地官吏共同现场监督的规定,就算有人想趁机上下其手也根本没有机会,所以贪渎现象几乎从未发生过。这在大明建国两百年来是从未有过的景象。

兜兜转转中大半年的时间已经过去,大部分跟随李邦华来山东的御史已经返回京师本职,并且会将各自的所见所闻以题本的方式呈送进宫,以供皇帝御览。

有鉴于此前的题本规制较小,对于表述重大问题时无法加以详细描述的弊端,朱由检于去年将题本由每本六行、每行二十字的小本,改为每本二十行、每行三十字的大本,并且就题本形式专门做了规定,要求上本官员少用生僻及典故,多用务实描述,不可满篇空洞之言,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据,切勿尽是务虚清谈。

其实这此御史们上题本也是个人表功的机会,只要在大量描述事实时,将自己的辛苦劳累委婉的表达出来,相信就会在皇帝的心中留下一个良好地印象,也未将来的升迁打下好的基础。

李邦华在巡视之事即将完结之时,心情放松之下也趁机探访了周边的人文古迹,这一日在听说微山岛上有三贤墓之后,在将行踪告知了锦衣卫之后,便带着两名护卫乘船来到了微山岛。

所谓的三贤墓指的是微子、目夷、汉留侯张良三位先贤的墓地,但是否真的是这三位名人的埋骨之所实在是难以考证了。

简单的瞻仰过三贤墓之后,李邦华顺着湖边游览了一圈,因天气炎热、护卫携带的水袋已经无水之故,正好看到路边小院中有人在,李邦华遂举步走进院中,讨碗水喝的同时也想顺便探访一下这位老汉的想法。

现在正好是农闲时节,张老汉正在院子中的丝瓜架下歇息,家中其余的大人小孩都去了湖边,见到有生人上门,性情质朴的张老汉赶忙起身,先拿起石桌上的粗陶茶壶个几个粗瓷碗给三人倒上白开水,之后忽然一拍自己的脑袋,抬腿疾步走进院子一角的饭棚下,须臾之间端着一个盛满拳头般大小甜瓜的柳条篮子回到丝瓜架下。

“这位官人,乡下也没啥好吃的,这甜瓜是自家菜园子里种的,快尝尝!甜的很咧!这是老汉适才洗净的,不脏的!”

张老汉热情的招呼三人在丝瓜架下的几个木杌上坐下,将放在石桌上的柳条篮子往李邦华面前推了推笑道。

“唔,确如老丈所言,此瓜脆甜爽口,确为解暑佳品!老丈尊姓?今岁高龄?家中有几口人?生计可还称心?为何称呼我等为官人?”

李邦华没有客气,放下粗瓷碗后随手拿起一个甜瓜,并示意两名护卫随意。

咬了一口并夸赞几句过后,李邦华随口问道。

“嘿嘿!这位官人小瞧俺老汉了!从去岁起,这岛上遣来许多外地灾民,这官爷们也是来往不断,这近一年的时日,俺见过的官爷比俺祖上合起来还要多出许多!您身上有一股贵气咧,俺搭上眼一看就知道您肯定不是凡人!”

张老汉笑着回道。他很为自己有眼力价儿而深感自豪,对李邦华的问题也忘记了回答。

“这位老丈,我家老爷问的话你还没回话!且回话再说!”

一名年长的护卫语带不满的出言指责道。

“啊?这位官爷适才问俺啥?赎罪则个!老汉已是忘了!求官爷勿要怪罪与俺!”

护卫的指责让张老汉的脸上笑容顿失,慌忙起身冲着李邦华打躬作揖道。

“老丈切勿害怕,吾只是与你聊聊寻常之事!张云!你二人出去等候!”

李邦华安慰张老汉一句后吩咐道。

两名护卫乖乖地起身后出了院门。

“呵呵,老丈且坐,不必与他二人计较!”

看着李邦华温和的笑容,张老汉紧张害怕的心情逐渐放松下来,坐下后二人随意的攀谈起来。

在大体了解到张老汉一家境况比之往年更加好了一些后,李邦华的心情也更加好了起来。

随着午时的临近,李老汉的家人陆续回返,并且带回了许多湖中特产,李邦华见时辰不早,便要告辞离开,但张老汉说啥也不肯让他走,非得留饭不可。最后却不过张老汉的盛情,李邦华只得答应在他家用过饭食再走,见其一家人开始忙碌准备,李邦华便来到院外的柳树下歇息等候。

在张老汉家简单用过饭食,张云悄悄地将一个一两左右的银馃子放在了脚下的位置,然后李邦华辞别张老汉一家人,来到湖边找到一艘摆渡的小船,与送到湖边的张老汉挥手作别,乘着小舟返回了陆地。

三人下船后,张云去码头一旁新开的车马行雇了两辆马车,主仆三人分别坐上马车向十几里外的微山县城行去。

一个多时辰之后马车抵达微山县城,回到住了几日的客栈没多久,两名锦衣校尉便找上门来。

“卑职锦衣卫校尉刘成、朱勤见过李宪台,我二人奉我家李烈千户之命特来禀告宪台,据我司缇骑侦知,储备于永济仓之漕粮似有异常之况,而都察院冯御史却称其早就发现此间异常,现正与我司纠缠不下,李千户特请宪台移步济宁主持此案!”

第六百五十三章 欧洲人与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七百七十三章 公公,请您上路吧!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盘第五百一十六章 热刀切牛油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六百四十三章 败逃、得信第四百九十章 惩戒与栽培第四百章 布防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战史上的奇迹第二百二十六章 请见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检的底线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来一次十三副?第一百二十六章 立威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第八百三十九章 变通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明成为世界财富汇聚地第二百七十九章 后宫第七百零九章 现皇后找前皇后诉苦第二百四十三章 蓟镇第八百七十二章 财政是统治的基础第七百章 官府投资、西北经济发展计划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见皇帝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杀无赦!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击第八十二章 骄横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五百五十二章 布防漕运,建立海军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学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击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种出口挣大钱的新产品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下第二百二十七章 议定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给揍了再说。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二百七十章 围城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三百五十八章 邹家第一百二十四章 东厂第三百五十四章 缓图第六百四十三章 败逃、得信第九章 皇庄5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与反贼有过勾连?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撑腰第四百二十七章 溃败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辉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间之奇女子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关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权分给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爱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属国的造血作用第五百七十八章 舍不得第四百零一章 开战第五百八十三章 后宫闲话第三百四十五章 温体仁第六百三十一章 张网以待、终有所获第八十章 困难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杀事件的真正凶手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与反贼有过勾连?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战略第七十九章 凤阳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边军第二百二十四章 阁臣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后事第七百五十九章 财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倾斜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贼第三百零二章 趋利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严打第五百零三章 无人可用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钱不一定智商高第七百四十九章 学堂的永久免费制度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七百四十九章 学堂的永久免费制度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华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会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八百四十章 税赋分家、皇帝大气魄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惩治妾身吧!第三十六章 朝会第二百四十二章 劝说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岛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进第四百五十章 皮岛第八百一十九章 发展是让最广大者受益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苏伊士运河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复杂的移民工程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五百五十六章 酒后吐真情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六百七十二章 扩大支柱产业规模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才会双赢第六百二十二章 女大不由娘第八十二章 骄横第三百四十九章 布局第三百五十二章 请封第一百八十五章 分割第三百六十五章 登陆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里也有挣扎存活之人
第六百五十三章 欧洲人与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七百七十三章 公公,请您上路吧!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盘第五百一十六章 热刀切牛油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六百四十三章 败逃、得信第四百九十章 惩戒与栽培第四百章 布防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战史上的奇迹第二百二十六章 请见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检的底线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来一次十三副?第一百二十六章 立威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第八百三十九章 变通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明成为世界财富汇聚地第二百七十九章 后宫第七百零九章 现皇后找前皇后诉苦第二百四十三章 蓟镇第八百七十二章 财政是统治的基础第七百章 官府投资、西北经济发展计划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见皇帝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杀无赦!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击第八十二章 骄横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五百五十二章 布防漕运,建立海军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学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击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种出口挣大钱的新产品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下第二百二十七章 议定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给揍了再说。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二百七十章 围城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三百五十八章 邹家第一百二十四章 东厂第三百五十四章 缓图第六百四十三章 败逃、得信第九章 皇庄5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与反贼有过勾连?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撑腰第四百二十七章 溃败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辉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间之奇女子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关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权分给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爱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属国的造血作用第五百七十八章 舍不得第四百零一章 开战第五百八十三章 后宫闲话第三百四十五章 温体仁第六百三十一章 张网以待、终有所获第八十章 困难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杀事件的真正凶手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与反贼有过勾连?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战略第七十九章 凤阳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边军第二百二十四章 阁臣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后事第七百五十九章 财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倾斜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贼第三百零二章 趋利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严打第五百零三章 无人可用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钱不一定智商高第七百四十九章 学堂的永久免费制度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七百四十九章 学堂的永久免费制度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华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会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八百四十章 税赋分家、皇帝大气魄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惩治妾身吧!第三十六章 朝会第二百四十二章 劝说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岛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进第四百五十章 皮岛第八百一十九章 发展是让最广大者受益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苏伊士运河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复杂的移民工程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五百五十六章 酒后吐真情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六百七十二章 扩大支柱产业规模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才会双赢第六百二十二章 女大不由娘第八十二章 骄横第三百四十九章 布局第三百五十二章 请封第一百八十五章 分割第三百六十五章 登陆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里也有挣扎存活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