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2)

按照杨西光同志的嘱咐,我去中央党校看望吴江同志,听取吴江同志的意见。吴江同志充分肯定了文章,向我谈了修改意见。他的基本观点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论证充分一些,文章写得周密一些,以增强战斗力。他的意见很好。在他桌上,放着杨西光同志给他送去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一份小样,吴江同志在上面写了几句话,我随即在《光明日报》的稿纸上记了下来:

“杨西光同志:

写得不错,是一篇有力的说理文章。

吴江4月22日”

这张稿纸,我还保留着,用科学方法当可鉴定《光明日报》当年的稿纸与我当年的字迹。

吴江看了4月20日的修改稿,还曾指出:“稿子写得有勇气,理论逻辑上差些,要理好,并加以提高。”

杨西光则提出,“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有生命力、要永葆其青春的观点”。

4月23日、24日,杨西光、马沛文、王强华再次讨论4月20日的小样,并对文章进行了许多修改。

杨西光作为总编辑,反复斟酌着马沛文加的那段话。经过再三考虑,杨西光还是决定“忍痛割爱”!因为“两个凡是”毕竟是“英明领袖”的话,毕竟是中央两报一刊社论中的话,不便于如此直言不讳地点穿——尽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就是为了批判“两个凡是”而写的,但是在写作中又不能不讲究斗争的策略。

这样,经过再次修改,又排出新的小样。新的小样的改动和补充处颇多。对于马沛文原先所加的那段话,改掉了两个“凡是”的字样:

马克思恩格斯对待《宣言》的态度告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体系,即基本理论和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实践标准,就是科学态度,否认实践标准,就会陷入蒙昧主义。

据马沛文提供给本书作者的《光明日报》评论部1985年1月20日所写《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写作和发表的经过》中指出,这几天的修改共分五个方面:

第一,文章的结构由三大段改为四大段。全文论述了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导师怎样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是否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列主义、思想体系,是否正确执行马克思主义路线,都由实践来检验等四个问题。修改后篇幅增加了1/3。

第二,文章的思想性和针对性前进了一步。改样的题目和内容都明确地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别无其他标准。与此同时孙长江在送出的20日的改稿上,也把文章题目改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的主题一步一步地深化了。

第三,文章突出了邓小平同志关于要完整地、全面地理解马列主义、思想体系的观点,批判了“两个凡是”的观点。20日修改稿的第三部分,在谈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发表后的45年中,一直根据实践来检验《宣言》的时候,增加了这样的话:“他们并不认为凡是自己讲过的话都是真理,也不认为凡是自己的结论都要维护。”

后来考虑到当时的情况,在23日24日的改稿中,改得比较含蓄:“他们并不认为自己讲过的一切言论都是真理,也不认为自己作出的所有结论都不能改变。”

第四,文章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指出了理论的巨大作用,又强调马列主义、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们高度概括了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

第五,文章的结尾部分分量加重了。这一次修改,明确指出“科学无禁区。凡是有‘禁区’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强调现在存在的“禁区”,有待于我们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武器来把它冲破。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光明日报》有人反对发表这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对者以为,发表这篇文章,将使《光明日报》“与中央处于对立的地位”。

杨西光置之不理,他非常坚决地要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

杨西光指示把新的修改稿小样——4月23日、24日修改稿——再送中央党校,请吴江、孙长江提出意见。

这时,吴江向孙长江提出一项重要建议,即把孙长江写的文章和胡福明的文章捏在一起!因为两篇文章都是论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各有优点,不如把各自优点合在一起,以加强文章的分量。

据孙长江告诉笔者,当时他写的文章,已经写了一个多月了。

杨西光也以为吴江的意见很好。

孙长江也同意了。

由于胡福明离开北京回南京去了,于是,杨西光请孙长江动手,以胡福明的文章为基础,进行一次大修改,题目改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孙长江对笔者说,加上“唯一”两字是极为重要的。强调了“唯一”,那就是说,除了实践之外,再也没有别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就是说,马列主义、思想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所以,这“唯一”两字,把概念说得非常明确。孙长江强调说,“唯一”两字是文章的灵魂,加上“唯一”两字,使文章提高了一个层次。

据王强华回忆,当时《光明日报》张义德也建议加上“唯一”两字,可以说是与孙长江不谋而合。

后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之后,汪东兴果然对“唯一”两字兴师问罪,认为是“砍旗”。

但是,孙长江找出的一段指示,内中有一句:“实践是唯一的标准。”

这下子,“两个凡是”派们无话可说!

孙长江说,本来,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不是讲过“唯一”,都不影响这一基本原理的客观存在。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在与“两个凡是”的斗争中,却不能不用的话,来堵“两个凡是”派的嘴。关于这次大修改,《光明日报》评论部《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写作和发表的经过》是这么谈及的:

孙长江同志修改的稿子,与4月23日24日的改稿比较,保持了基本观点,质量上有了提高。文章对原来的稿子作了不少删削,约一半多段落是重写的,对真理和社会实践作了定义式的简明界说,使逻辑和文字叙述以及定论都更加清楚,更加精确;文章又加了在1958年修改三年前写的《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按语中个别提法的例子,使文章的论据增加了分量。

文章最后一段写得更加有力,提出要反对躺在马列主义、思想的现成条文上,并指出人要有责任心和胆略,要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这就使现实问题的针对性有了加强。

文章还加了小标题,使主题和表述更加鲜明。文章在公开发表时,对超越实践设置“禁区”的现象又加重了批判,说这不仅造成蒙昧主义,还会变为“唯心主义”、“文化主义。”

胡福明也认为:

孙长江老师下了很大力气,修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这里谈谈他作的修改:第一,把文章梳理了一下。我修改后的文章是四部分,孙长江老师对四部分作了调整……

第二,对文章的观点作了分析发挥。如孙长江老师对“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观点作了发挥,指出“只有”、“才是”就表明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以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孙老师的修改,使文章精练了,去掉了一些重复的词句……

4月27日,吴江在孙长江修改后的文稿上方,写了这么一段话:

孟凡同志:请即排印15份[送胡(耀邦)、杨(西光)、作者——航空发出,各一份5月10日那期用。吴江4月27日

吴江所说的“5月10日那期用”,是因为《理论动态》逢五或者逢十出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已经箭在弦、剑出鞘,马上要向“两个凡是”发动攻击。

这时,华国锋正忙于准备出访。

对于华国锋来说,领导农业是他的特长,而外交则是他的“特短”。然而,作为国家元首,总不能一年到头坐在国内。华国锋要改善自己的领袖形象,要以中国国家元首身份出访。

华国锋要访问的,当然首先是社会主义国家。

就中国相邻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当时苏联、蒙古和中国关系紧张,称他们为“修正主义”,所以华国锋也就对他们很冷淡。越南在胡志明时代原本与中国关系很好,这时却与中国交恶,在国内掀起排华浪潮,以至中国政府不得不照会越南政府。跟中国关系最好的邻国,当然首推朝鲜。

朝鲜劳动党中央总书记、共和国主席金日成一直和中国领导人、周恩来保持着亲密的友谊。华国锋决定访问朝鲜。他在1978年5月10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首先发表1978年5月4日上午乘专车离开北京,邓小平、、汪东兴三位中央副主席前往北京车站为他送行。华国锋所率的代表团成员中,有耿飚、陈慕华、黄华等,还有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耀祠。

代表团在5日上午11点50分到达平壤,金日成到车站迎接。华国锋沉浸于5月的鲜花和欢迎的歌声之中。

5月10日,华国锋结束对朝鲜的访问。

5月11日,华国锋回到北京,叶剑英、邓小平等到车站迎接。正是在这一天,《光明日报》以头版地位推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给了“两个凡是”以沉重的一击!

其实,这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前一天——5月10日——先在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先行发表,文末注明“《光明日报》供稿,本刊作了些修改”。

《光明日报》组织写作的文章,为什么要先在中央党校的《理论动态》上发表呢?这除了因为吴江和孙长江是在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杨西光深知此文非同小可,应该主动争取胡耀邦的指导和支持。

当时,胡耀邦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跟《光明日报》没有直接的领导关系。杨西光无法以《光明日报》的名义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送胡耀邦审阅。但是,杨西光知道,在中央党校《理论动态》上发表的文章,事先都要经过胡耀邦审阅。因为胡耀邦当时虽然已经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但是仍兼任中央党校副校长。这样,杨西光决定先将此文交《理论动态》发表,便可以借助于《理论动态》的途径,使此文在正式发表前,听取胡耀邦的意见……

如此巧妙“设计”的送审途径,足见杨西光用心之良苦。

第23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2)第23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2)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第42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3)第64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4)第22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1)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65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5)第8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3)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65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5)第45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2)第64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4)第18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3)第27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3)第36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7)第49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6)第25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第22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1)第38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47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4)第56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2)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第33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4)第31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40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1)第50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1)第53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4)第5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4)第45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2)第32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63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3)第42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3)第19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4)第10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1)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11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2)第10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1)第19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4)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12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3)第20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5)第36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7)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16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1)第43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4)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63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3)第62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2)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10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1)第24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3)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43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4)第45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2)第24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3)第23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2)第39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13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1)第20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5)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27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3)第50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1)第43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4)第38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27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3)第5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4)第31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38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12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3)第5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4)第55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1)第42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3)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12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3)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40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1)第35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6)第37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47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4)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43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4)第22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1)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64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4)第41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2)第24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3)第33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4)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5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4)第12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3)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68章 华国锋的“淡出” (3)第23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2)
第23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2)第23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2)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第42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3)第64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4)第22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1)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65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5)第8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3)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65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5)第45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2)第64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4)第18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3)第27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3)第36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7)第49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6)第25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第22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1)第38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47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4)第56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2)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第33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4)第31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40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1)第50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1)第53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4)第5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4)第45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2)第32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63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3)第42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3)第19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4)第10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1)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11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2)第10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1)第19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4)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12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3)第20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5)第36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7)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16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1)第43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4)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63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3)第62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2)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10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1)第24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3)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43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4)第45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2)第24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3)第23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2)第39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13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1)第20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5)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27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3)第50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1)第43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4)第38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27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3)第5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4)第31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38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12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3)第5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4)第55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1)第42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3)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12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3)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40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1)第35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6)第37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47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4)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43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4)第22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1)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64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4)第41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2)第24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3)第33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4)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5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4)第12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3)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68章 华国锋的“淡出” (3)第23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