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

批判“两个凡是”成了当务之急。批判者在胡耀邦的率领下,精心选择了“真理标准”问题作为突破口。

《光明日报》终于给了“两个凡是”以沉重的一击。

人们惊呼“黑线”又重来

华国锋在十一大所作的政治报告,充满思想、理论和逻辑的混乱。正因为这样,也就导致全国思想、理论的混乱。

于是,导致了“大批判”中的一片混乱……

前已述及,在十一大结束不久,1977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所载教育部大批判组文章《教育战线上的一场大论战——批判“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非要以迟群笔记本上所记的话为“依据”,才敢对“两个估计”进行批判。

这马上就引起文艺界的连锁反应。

众所周知,对于教育界“文革”前17年的否定,其实是照搬《同志委托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中对文艺界前17年的否定。所谓“文革”前“教育黑线专了政”,是从《同志委托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中的“文艺黑线专政论”搬过来的。

此外,“文革”中批判的所谓“新闻黑线”、“出版黑线”、“公检法黑线”、“科技黑线”、“体育黑线”、“卫生黑线”、“工交黑线”,等等,也都照搬《同志委托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中的“文艺黑线专政论”。

既然批判了教育战线上的“两个估计”,当然也应“挖老根”——批判《同志委托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在《同志委托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有这么一段著名的“文艺黑线专政论”。一切所谓“黑线专政”,皆源于此:

文艺界在建国以来,被一条与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30年代文艺的结合。“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等等,就是他们的代表性论点,而这些论点,大抵都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早已批判过的。电影界还有人提出所谓“离经叛道”论,就是离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之经,叛人民革命战争之道(引者注:所谓“离经叛道”论加上前面提及的“写真实”论等七论,后来被称为“黑八道”)。在这股资产阶级、现代修正主义文艺思想逆流的影响或控制下,十几年来,真正歌颂工农兵的英雄人物,为工农兵服务的好的或者基本上好的作品也有,但是不多;不少是中间状态的作品;还有一批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我们一定要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搞掉这条黑线之后,还会有将来的黑线,还得再斗争。所以,这是一场艰巨、复杂、长期的斗争,要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努力。

这是关系到我国革命前途的大事,也是关系到世界革命前途的大事。

过去十几年的教训是:我们抓迟了。只抓过一些个别问题,没有全盘地系统地抓起来,而只要我们不抓,很多阵地就只好听任黑线去占领,这是一条严重的教训……

基于《同志委托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对全国文艺界的“左”的估计,一场“社会主义**”这才兴起。这场“社会主义**”,后来改称“无产阶级**”。虽说后来“无产阶级**”远远超出了“文化”的范畴,但最初便出自于《同志委托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所谓“文革”,就是从《同志委托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提出的“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开始的。历史已经表明,所谓“无产阶级**”,既不是“无产阶级”的,也不是“文化”的,更不是“革命”的。这“文艺黑线专政论”,后来从文艺扩大到教育、出版、体育、卫生以至公安部门,造成打击面越来越广。

批判教育界的“两个估计”,还算好办:第一,对“两个估计”只是画了一个圈,即所谓“圈阅”——虽说在“两个凡是”者们看来,即便是“圈阅”也不能碰;第二,最重要的是,在迟群的笔记本上找到了谈话的记录,足以否定

“两个估计”。

《同志委托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却大不相同。在“两个凡是”派看来,《同志委托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这可是连碰都碰不得的!

这是因为曾把《纪要》送审阅。颇为重视,亲自作了11处改动。

内中最为重要的改动是在原文“我们一定要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一句之后,亲笔加了一句:“搞掉这条黑线之后,还会有将来的黑线,还得再斗争。”、在“文革”中,的这段话是用黑体字印在报刊上,是广为人知的“最高指示”。也就是说,“文艺黑线专政论”是定的“铁案”,万万翻不得!

当《同志委托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作为中央文件下发时,中央对《纪要》还写了这样的评语:

这次同志委托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是一个高举思想伟大红旗的座谈会。经过三次亲自修改的座谈会纪要,对当前文艺战线上阶级斗争的许多根本问题,作了正确的分析,提出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是一个很好的、很重要的文件。

中央完全同意这个文件。它不仅适合于军队,也适合于地方,适合于整个文艺战线。各级党委应当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文艺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讨论,认真研究,贯彻执行。

倒台了,倒台了,可是《同志委托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还是不能批判。“两个凡是”派把《同志委托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划为“禁区”!

内中的原因是很清楚的:《同志委托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是“三次亲自修改”的,是万万批不得的。何况,要否定《同志委托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再也找不到“迟群”或者什么“早群”的笔记本,找不到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的“被压制”了的“指示”!

可是,既然教育领域在“文革”前17年的成绩是主要的,难道文艺领域不是这样?广大文艺界人士理所当然要求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

据《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胡绩伟回忆,在《人民日报》发表那篇《教育战线的一场大论战——批判“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一文之后,就有人来《人民日报》,要求对“文艺黑线专政论”也“烧一烧”。

《人民日报》决定“烧一烧”那“文艺黑线专政论”,约请十几位作家来报社开座谈会。

但这次座谈会的纪要刚见报,《人民日报》就受到来自“上面”的严厉批评:“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是经过三次亲自修改的,怎么可以批判?你们发表这样的文章,为什么不送中央审查?”

就在这时,《光明日报》也以《打好文艺战线揭批“四人帮”的第三战役》为题,报道了文艺界人士的意见。《光明日报》不得不加了这样令人苦笑的“编者按”:

十七年的文艺战线,黑线是有的,这就是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这条黑线,对我国文艺事业确实有过相当严重的干扰和破坏。但是,总的来说占主导地位的是的革命文艺路线……

《光明日报》这一“编者按”,可以说是精心构思的。

乍一看,编者似乎也在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因为编者以为“文革”前17年“总的来说占主导地位的是的革命文艺路线”,不是“文艺黑线专政”,也就否定了“文艺黑线专政论”。可是,编者却以为“文艺黑线”是确确实实有的,“这就是

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光明日报》这一“编者按”,为的是在文艺界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时,也能“顺其潮流”,然而却又能够为开脱辩解,表明没有错!《光明日报》这一编者按一发表,在文艺界引起强烈不满。人们惊呼,“黑线”又重来!

其实,《光明日报》这一“编者按”,跟华国锋的政治报告一样,充满思想、理论和逻辑的混乱,内中的根子是“两个凡是”。《光明日报》的编者既要批判“黑线专政论”,却又承认“黑线是有的”,如此遮遮掩掩,无非因为“黑线”那是说过的,亲笔加在《同志委托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之中……

“上面”居然对《人民日报》作了这样的指示:“正在批教育黑线,又批文艺黑线,不能全面开花!”于是,《人民日报》只得“遵命”:批“教育黑线”的文章可以天天登,而批“文艺黑线”的文章只能两天登一次!

此后不久,1978年第1期《红旗》杂志发表了署名“文化部批判组”的文章,题为《一场捍卫革命路线的伟大斗争——批判“四人帮”的“文艺黑线专政论”》。这篇文章名为批判“黑线专政论”,却把“黑线”的“问题”写了一大堆:

十七年中,文艺战线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不断地对文艺战线进行干扰和破坏。但是,十七年的文艺历史,是的革命路线战胜修正主义路线的历史,是无产阶级文艺战胜资产阶级文艺的历史……建国以来,在亲自发动和领导下,对《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斗争,直到“无产阶级**”,每次都严重打击了资产阶级,大大巩固和加强了无产阶级的思想阵地……

在1963年和1964年对于文艺问题的两个批示中,严厉批判了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对文艺工作的干扰破坏……

因此,戴着“两个凡是”的沉重镣铐批判“四人帮”,只能陷入自相矛盾、不能自拔的境地,无法分清是非,辨不明曲直。

从批判关于教育界的“两个估计”,到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只是打了批判“两个凡是”的外围战。

随着批判“四人帮”的深入,批判“两个凡是”也逐渐从外围向核心推进……

聂荣臻和陈云强调实事求是

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斗争,变得异常尖锐。

在十一届一中全会选出的五常委之中,明显地分为两派,即华国锋、汪东兴为一派,叶剑英、邓小平、为一派。

华国锋、汪东兴坚持“两个凡是”,当时的海外报刊称之为“凡是派”;邓小平等批判“两个凡是”,当时海外报刊称之为“务实派”。

中央的领导之所以明显分为两派,这分歧产生于如何看待,如何看待思想。

毕竟是中国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76年去世长达41年的领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

思想,则被作为中国的指导思想──这是从七大起便载入中国党章的。

两派的分歧,产生的根本原因,其实在于本身的错综复杂,在于如何看待思想这一问题上的错综复杂。

说本身的错综复杂,是因为:一方面,如同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时所言:

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另一方面,又如邓小平所言:

但是很不幸,他在一生的后期,特别在“**”中是犯了错误的,而且错误不小,给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带来许多不幸。

邓小平还曾具体地指出,的晚年错误,是“左”的错误,是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的,也就是从发动“反右派运动”开始的。邓小平非常精辟地说了这么一句话:

同志的错误在于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

邓小平又给思想下了这么一个非同一般的定义:

思想是一生中正确的部分。

照邓小平这样说,一生分为正确和错误两部分。正确的部分,是思想;而错误的部分,则不能算入思想范畴。特别是晚年“左”的严重错误,

不是思想。所以,邓小平和“两个凡是”派的根本分歧,就在于:“两个凡是”派把所有的话,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不论是完整的还是片言只语,全都算是思想,全都要不折不扣地执行;

邓小平则把的话分为正确和错误两部分,正确的归入思想,而错误的不算是思想。

当然,说穿了“两个凡是”派们也不是完完全全执行的每一句话、每一项指示。前已述及,华国锋下令修建“纪念堂”、保存遗体,就是明显违背了生前所写下的关于火葬的话。华国锋是出于树立自己“忠实继承人”这一形象的目的,下令兴建“纪念堂”的。所以,“两个凡是”派实际上是拿作为旗帜,推行自己的一整套“左”的路线。诚如邓小平后来一针见血地所指出的那样:

“两个凡是”的观点就是想原封不动地把同志晚年的错误思想坚持下去。所谓按既定方针办,就是按同志晚年的错误方针办。

也就是说,“两个凡是”派并不是什么都按的指示去办。“两个凡是”派的本质,“就是按同志晚年的错误方针办”。

邓小平跟“两个凡是”派们的斗争,经历了三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是邓小平最初所正面强调的“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思想”。邓小平的言外之意就是说,那些不“完整”、不“准确”的的话,不属于“思想”。所以,不是所有的话,都要执行。所以,不能搞“两个凡是”。

紧接着,作为第二个回合,邓小平提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而“两个凡是”则正好相反,一切从本本出发。

第三个回合,则是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的话,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凡是符合实践的,则是正确的,属于思想;凡是不符合实践的,即便是亲笔写下来的,那也是错误的,不属于思想。

在十一大之后,邓小平等跟“两个凡是”派的斗争,进入第二回合。

“实事求是”,一时间成了中国报刊上的“高频词”。

1977年9月5日,聂荣臻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一文,强调了实事求是精神:

《实践论》《矛盾论》所阐明的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思想,是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也是留给我们党的最宝贵的理论遗产。

《实践论》的思想,也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实践是第一性的,实际生活、现实事物,是第一性的,我们的一切正确思想,归根到底,只能从实际中来,从实际经验中来,并且必须回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经验的检验。《矛盾论》讲的是客观世界的矛盾及其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我们的思想要符合客观世界,就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客观存在的矛盾,反映客观存在的矛盾。客观世界充满了矛盾,充满了变化,我们的思想必须如实地反映这种矛盾的变化;一切正确思想,都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否则就变成形而上学。

在聂荣臻的文章发表不久,多年未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的陈云,也写了文章,

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陈云明确地支持邓小平,反对“两个凡是”。

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1章 序第11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2)第28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4)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22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1)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55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1)第3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2)第5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4)第48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5)第4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3)第26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2)第5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4)第10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1)第19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4)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25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第4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3)第6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1)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49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6)第11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2)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3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2)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第48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5)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25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第25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第64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4)第55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1)第59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5)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62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2)第65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5)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22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1)第59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5)第62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2)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59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5)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63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3)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61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1)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第12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3)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第58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4)第48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5)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第61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1)第11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2)第55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1)第25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1章 序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36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7)第25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43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4)第28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4)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59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5)第3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2)第37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27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3)第59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5)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第20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5)第62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2)第38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58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4)第23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2)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36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7)第19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4)第13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1)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第65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5)第20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5)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11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2)第32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42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3)第13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1)第3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2)
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1章 序第11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2)第28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4)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22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1)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55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1)第3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2)第5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4)第48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5)第4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3)第26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2)第5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4)第10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1)第19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4)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25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第4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3)第6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1)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49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6)第11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2)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3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2)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第48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5)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25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第25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第64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4)第55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1)第59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5)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62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2)第65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5)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22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1)第59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5)第62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2)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59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5)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63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3)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61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1)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第12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3)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第58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4)第48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5)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第61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1)第11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2)第55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1)第25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1章 序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36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7)第25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43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4)第28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4)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59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5)第3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2)第37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27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3)第59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5)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第20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5)第62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2)第38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58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4)第23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2)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36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7)第19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4)第13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1)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第65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5)第20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5)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11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2)第32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42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3)第13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1)第3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