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2)

汪东兴当时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办公厅主任,是张耀祠的“顶头上司”。在当时的中国政坛上,汪东兴是个不显山露水的人物。其实,他的资历颇深,早在延安时期便已在身边工作,多年负责的机要和安全保卫工作,中南海在他的掌握之中。

就汪东兴的政治道路而言,有三次重要的升迁:

一是1965年11月10日,那篇揭开“文革”大幕的“鸿文”──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于上海《文汇报》。也就在这一天,从1949年10月中央办公厅建立起就担任主任的杨尚昆,被撤除了中央办公厅主任之职,原本是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的汪东兴接替了他。从此,汪东兴担任这一重要职务达13年之久,直至1978年12月由姚依林接替了他。汪东兴在1977年曾说,现在了解“**”全过程的就只有我一个,的指示手稿我都有。汪东兴此言,道出了他多年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以及后来进入中央政治局)而深知的高层内幕,尤其是“文革”内情。

二是在1969年的九届一中全会上,汪东兴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从此,汪东兴进入中央高层领导核心圈。三是在1973年8月的十届一中全会上,汪东兴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这样,他的政治地位益发显得重要……张耀祠来到汪东兴办公室时,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副局长武健华也奉命到达。

汪东兴直截了当地对他们说:“中央决定,粉碎‘四人帮’!”

然后,汪东兴向他们下达了在当天晚上拘捕以及毛远新的命令。

张耀祠和武健华圆满地执行了汪东兴的命令,在当天晚上拘捕了“毛的遗孀”以及的侄子毛远新。

张耀祠向笔者回忆说,他是在8时半,带领着几位警卫前往毛远新住处的。那时,毛远新住在中南海怡年堂后院,跟住处很近。张耀祠对中南海了如指掌,执行任务熟门熟路。

当时,张耀祠穿便衣,连手枪都没有带。警卫们则穿军装,但也没有带手枪。笔者问张耀祠,执行这样重要的使命,怎么不带手枪?他笑道,四周站岗的警卫们,全是我的部下,还怕毛远新、闹事?抓他们易如反掌!

在毛远新那里,张耀祠遇上了小小的麻烦。

一进去,张耀祠便向毛远新宣布:根据中央的决定,对他实行“保护审查”(张耀祠特别向笔者说明,对毛远新跟“四人帮”有所区别,不是“隔离审查”),并要他当场交出手枪。毛远新一听,当即大声说道:“主席尸骨未寒,你们就……”他拒绝交出手枪。张耀祠身后的警卫们当即上去,收缴了毛远新的手枪,干脆利落地把他押走了。

在解决了毛远新之后,张耀祠便和武健华带着三位警卫前往住处。

在“文革”中,长住钓鱼台,但在中南海万字廊201号也有她的住处。病重期间及去世后,不住钓鱼台,住在中南海。

那里,由于工作关系,张耀祠常去,有时一天要去一两趟。正因为这样,这一回他去拘捕,朝住处门口的警卫点点头,就进去了。

刚吃过晚饭,正在沙发上闲坐。她见张耀祠进来,朝她点了点头,仍然端坐着。

今日非比往常,张耀祠在面前站定,以庄重、严肃的口气,向她作如下宣布:

“(往日,他总称之为‘同志’,这一回忽地没有了‘同志’两字,马上投来惊诧的目光),我接华国锋总理电话指示,党中央决定将你隔离审查,到另一个地方去,马上执行!你要老实向党坦白交代你的罪行,要遵守纪律。你把文件柜的钥匙交出来!”

张耀祠告诉笔者,他当时说的,就是这么两段话。内中“你要老实向党坦白交代你的罪行,要遵守纪律”一句,是他临时加上去的,其余全是汪东兴向他布置任务时口授的原话。

听罢,一言不发,仍然坐在沙发上。她沉着脸,双目怒视,但并没有发生传闻中所说的“大吵大闹”,更没有“在地上打滚”。张耀祠说,那大概是后来在审判时,在法庭上大吵大闹,通过电视转播,给人们留下很深印象,由此“推理”,以为拘捕她时,她也会如此“表演”。

张耀祠说,当时似乎已经意识到,她会有这样的下场。正因为这样,对张耀祠所宣布的中央命令,并没有过分地感到意外。沉默着,在沙发上坐了一会儿,这才慢慢站了起来,从腰间摘下了一串钥匙——她总是随身带着文件柜(保险柜)钥匙,并不交秘书保管。她取了一个牛皮纸信封,用铅笔写下了“华国锋同志亲启”7个字,然后放入钥匙,再用密封签把信封两端封好,交给了张耀祠。张耀祠吩咐的司机备车,把押上她平时乘坐的那辆专用轿车。武健华上了车,轿车仍由的司机驾驶。

张耀祠说,外界传闻给“咔嚓”一声戴上锃亮的手铐,然后用囚车押走等,纯属想象。当时,并没有给戴手铐,也无囚车。他说,的司机,也是他的部下,当然执行他的命令。

轿车驶往不远的地方──10月6日夜里,在中南海的一处地下室里度过。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当夜也押在那里,只是关在不同的房间中,并没有像传闻中所言“连夜押往秦城监狱”。

所以,根据当事人张耀祠回忆,拘捕毫无戏剧性!

汪东兴布置另一批人马埋伏在中南海怀仁堂。当晚以在那里召开政治局常委会的名义,使前来开会的的同伙、中央副主席王洪文以及中央政治局常委张春桥落网。

姚文元只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不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但是据告要讨论的是出版《选集》第五卷,需要主管宣传的姚文元列席会议。姚文元来到怀仁堂时,也被拘捕。

这样,在1976年10月6日晚上,在北京中南海,干脆利落地拘捕了、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四人帮”。笔者再三问张耀祠:“汪东兴对你所说的‘中央决定’,粉碎‘四人帮’,这‘中央决定’是怎么作出来的?是谁作出来的?”

张耀祠说:“我是军人,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当时,我服从中央的决定,执行命令,拘捕。我不会也不可能向汪东兴问中央的决定是怎么作出来的。当然,我去拘捕,除了执行中央的命令之外,我本人在身边工作多年,也早就看不惯的所作所为。所以,我执行中央的命令非常坚决。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我也没有向汪东兴问过‘中央的决定是怎么作出来的’。我在中央机关工作多年,向来遵守纪律,不该知道的事情从来不问。所以,我至今不知道当时中央的决定是怎么作出来的。”

依据张耀祠所说,汪东兴理所当然知道中央是怎样作出粉碎“四人帮”的决定的。

1984年6月15日,汪东兴在医院里曾对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同志这样说:

关于行动的情况是这样的:1976年10月6日下午8时,我们在怀仁堂正厅召开政治局常委会。当时,华国锋、叶剑英同志就坐在那里,事先我已写好一个对他们进行“隔离审查”的决定,由华国锋宣布。我负责组织执行。张春桥先到,宣布决定就顺利解决了。

接着来的是王洪文,他有一点挣扎,当行动组的几个卫士在走廊里把他扭住时,他一边大声喊叫“我是来开会的!你们要干什么?”一边拳打脚踢,拼命反抗。但很快就被行动小组的同志制服了,扭着双臂押到大厅里。华国锋同志把“决定”又念了一遍。还没等他念完,王洪文突然大吼一声,挣脱开警卫人员的扭缚,像头发怒的狮子伸开双手,由五六米远的地方向叶帅猛扑过去,企图卡住叶帅的脖子。因为双方距离太近,我也不能开枪。就在他离叶帅只有一两米远时,我们的警卫猛冲上去把他扑倒,死死地摁住,给他戴上手铐。随后,几个人连揪带架把他抬出门,塞进汽车拉走了。

姚文元住在家里,他那地方是由卫戍区管的。因此,我事先请吴忠同志在我办公室等着,如果他不来怀仁堂,就让吴忠带人去他家里解决。结果,姚文元也来了。我怕再发生意外,经请示华国锋和叶帅同意,没有让他进正厅,只让人把他领到东廊的大休息室,由警卫团一位副团长向他宣读了中央决定。他听完后好像很镇静,没有争辩,也没有反抗,只说了声“走吧”,就随行动小组的几名卫士出了门。

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决策“拘江”

在1985年6月,汪东兴则对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同志这样说起拘捕“毛的遗孀”及其同伙的行动方案是如何制定的:

这件事是10月4日下午决定的,晚上我找华国锋谈了,他表示同意。我们就按事先设想的行动方案办,即:以在怀仁堂正厅召集政治局常委会的名义解决(华、叶、王、张四人是常委)。当时我发了文件(通知):一是审议毛选五卷的清样;二是研究纪念堂的方案和中南海故居的安排。姚文元不是常委,就在文件上特定写明请他来做会议的文字工作,把姚文元也从钓鱼台或住地调到怀仁堂。、毛远新本来就住在中南海,迟群、谢静宜等人由卫戍区负责解决。

具体工作我做得多一点,因为我情况熟悉一点,又管一些军队和办公室,方便一点,应该由我做,应该做好。在做具体工作时,我主要依靠了办公厅的三个副主任李鑫、张耀祠、武健华。如果说我做了一点工作的话,没有这三个人是不行的。当时我没有考虑自己的危险,不应该考虑这些了……

wωw ▪тt kǎn ▪Сo

关于中央如何作出粉碎“四人帮”的决定,汪东兴在1984年6月15日的谈话中,只是这样笼统地说道:

粉碎“四人帮”的斗争,是以华国锋、叶剑英同志为主进行的。我只做了一点具体工作。主要是华、叶当时决心下得透,也很果断。

这就是说,作出在1976年10月6日拘捕“毛的遗孀”及其同伙决定的是三个人,即:中央第一副主席华国锋、中央政治局常委叶剑英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汪东兴。“中央的决定”,实际上就是由他们三个人作出的。

笔者采访过叶剑英侄子、当时生活在叶剑英身边的叶选基。

叶选基说,叶剑英为人刚直,敢作敢为。在与张国焘的斗争中,叶剑英便在关键时刻不顾一切挺身而出。这次,在与“四人帮”的斗争中,又一次显示了他的刚强。叶剑英又是一位“儒将”,有勇有谋,运筹帷幄。

叶选基说,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这三人,在当时“三足鼎立”,缺一不可:华国锋是中央第一副主席,当时的最高领导人,指定的接班人。没有华国锋的参加,拘捕“四人帮”很难以中央的名义进行。叶剑英德高望重,在老干部中广有影响,而且当时是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手握军权。没有叶帅的参加,军队不支持,也无法成功。

又据《解放军报》报社原副社长姚远方回忆,叶剑英曾说:“这次拘捕‘四人帮’,是在特殊的时候不得不采取的特殊的手段。这将是我们党的历史上最后一次采用这样的特殊的手段。”

汪东兴则掌握着中南海的控制权。在中南海拘捕“毛的遗孀”,没有汪东兴的参与是很难进行的。正因为这样,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三者缺一不可。也正因为这样,人们说:“绿叶扶红花,洒上水汪汪。”绿叶之“叶”,叶剑英也;红花之“花”,即“华”,华国锋也;“水汪汪”,汪东兴也。笔者还曾与《人民日报》老记者纪希晨交谈。纪希晨曾在1982年11月24日采访过叶剑英。纪希晨后来在《十月春雷》中这样写及华国锋、汪东兴在1976年10月5日下午前往北京玉泉山与叶剑英密谈的情形:

叶剑英深谋远虑地说:“这是一步险棋,是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决战。行动要果断,更要周密,必须万无一失。”华国锋完全同意叶剑英的意见,他说:“我们这是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执行的遗志。对解决‘四人帮’的问题,早就有交代。”

汪东兴谈了他准备好的具体行动方案,从执行人员的挑选、隔离审查的地点、时间,以及每个细节的详细安排。他神情严肃地说:“这件事,要绝对保密,行动要越快越好。时间拖得越久,越危险!”

命运的决战,需要有果断的决策,这既需要智谋,更需要胆略和魄力。他们原定10号左右动手解决,后来,考虑到拖得越久越危险,越容易走漏风声,于是,三人当机立断,一致决定:明天动手!

华国锋首先提出抓捕“四人帮”

1976年10月6日那个夜晚的绝密军事行动,确实是由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三人决策的。然而在三人之中,究竟是谁第一个提出抓捕“四人帮”呢?最初,很多人以为,第一个提出抓捕“四人帮”的是叶剑英。笔者在《叶剑英传略》一书中,见到以下描述:

1976年9月21日,聂荣臻从城里派杨成武转告叶剑英,“四人帮”的问题一定要设法解决,请他赶紧拿主意,早下决心。否则,“四人帮”这伙反革命要先下手,把叶帅搞掉了,把小平给暗害了,那就不得了,中国要倒退几十年。叶剑英对杨成武说,聂帅的想法跟我考虑的一样,你回去告诉他,请他放心。这时,叶剑英经过同一些老同志的接触、交谈,对于解决“四人帮”问题,心里更有了主意。他正在继续做华国锋的工作。华国锋是生前选定的接班人,是党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叶剑英经过观察思考,觉得粉碎“四人帮”这样的大事应当取得他的支持,要争取他、团结他,不能撇开他、越过他。因此,多次试探,主动接近,耐心地同他交谈,逐渐使他明确态度,坚定信心,从而共同采取行动。叶剑英继续约请一些老同志探讨解决“四人帮”的办法。不久,来看望叶剑英。叶剑英说,我们同“四人帮”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彻底解决他们的问题,非有严密周全的部署不可。“天下之事,虑之贵详”。后来,叶剑英为了不受“四人帮”的监视,从容不迫地转移到玉泉山。在这里,叶剑英等同志,再次审慎研究了解决“四人帮”、挽救党和国家于危亡的重大决策和具体部署。

按照《叶剑英传略》的说法,是叶剑英“多次试探(华国锋),主动接近,耐心地同他交谈,逐渐使他明确态度,坚定信心,从而共同采取行动”。叶剑英固然在粉碎“四人帮”这一扭转乾坤的历史事件中有着巨大贡献,但是首先提出抓捕“四人帮”的是华国锋。

在病重期间,华国锋已经对“四人帮”的胡作非为忍无可忍。是在1976年9月9日凌晨去世的,华国锋在9月11日就开始部署对“四人帮”采取行动。他的第一步,就是密访,托带口信给叶剑英……

华国锋是粉碎“四人帮”的主角,笔者很想听听华国锋谈粉碎“四人帮”的经过。从1991年5月笔者采访了张耀祠将军之后,便与华国锋的曹秘书、于秘书多次联系,希望能够采访华国锋,请他回忆粉碎“四人帮”的经过。直至2006年5月12日,笔者在北京还与华国锋的曹秘书通了电话。秘书告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华国锋一直没有公开谈论这一问题。

在2004年第7期《炎黄春秋》杂志上,我读到张根生的文章,其中有一段文字涉及这一内容。

第5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4)第45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2)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57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3)第25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第37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20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5)第25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68章 华国锋的“淡出” (3)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56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2)第59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5)第61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1)第45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2)第39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35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6)第9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4)第53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4)第65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5)第22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1)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8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3)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43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4)第16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1)第16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1)第56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2)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31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29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5)第11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2)第45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2)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29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5)第6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1)第8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3)第10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1)第8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3)第20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5)第6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1)第63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3)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41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2)第56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2)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28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4)第58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4)第61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1)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4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3)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第10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1)第5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4)第32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62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2)第44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1)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37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48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5)第27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3)第13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1)第64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4)第13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1)第57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3)第56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2)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24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3)第68章 华国锋的“淡出” (3)第7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2)第8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3)第3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2)第45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2)第19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4)第13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1)第49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6)第29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5)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3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2)第44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1)第62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2)第32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35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6)第50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1)第39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第13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1)第42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3)第38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58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4)第7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2)第62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2)第40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1)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42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3)
第5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4)第45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2)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57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3)第25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第37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20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5)第25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68章 华国锋的“淡出” (3)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56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2)第59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5)第61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1)第45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2)第39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35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6)第9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4)第53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4)第65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5)第22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1)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8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3)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43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4)第16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1)第16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1)第56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2)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31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29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5)第11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2)第45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2)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29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5)第6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1)第8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3)第10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1)第8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3)第20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5)第6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1)第63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3)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41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2)第56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2)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28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4)第58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4)第61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1)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4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3)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第10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1)第5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4)第32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62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2)第44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1)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37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48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5)第27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3)第13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1)第64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4)第13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1)第57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3)第56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2)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24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3)第68章 华国锋的“淡出” (3)第7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2)第8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3)第3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2)第45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2)第19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4)第13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1)第49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6)第29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5)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3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2)第44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1)第62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2)第32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35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6)第50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1)第39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第13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1)第42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3)第38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58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4)第7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2)第62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2)第40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1)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42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