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1)

尽管全国上下一片“宣传华国锋”,为华国锋歌功颂德,但是华国锋的真实身世仍鲜为人知。华国锋其实姓苏不姓华。他是怎样由山西南下成为家乡的“父母官”,他又是怎样得到的垂青,以至被指定为接班人的呢?

华国锋姓苏不姓华

走笔行文至此,该探究一下华国锋走过的道路……

华国锋其实不姓华。

华国锋本姓苏,单名铸。1938年参加游击队时,苏铸取了个化名“华国锋”——

取义于“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先锋”。后来他以“华国锋”这一化名闻名于世,以至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本名苏铸。如今,华国锋的子女仍用苏姓,并不姓“华”。

华国锋与中国在同一年诞生——1921年。因此,他可以说是“的同龄人”。

顺便提一句,的长子毛岸英生于1922年,比华国锋小一岁。在1921年,28岁的在上海出席一大时,华国锋不过是个刚呱呱坠地的婴儿。所以,华国锋与是两代人。

2009年9月10日,笔者走访了华国锋的故乡山西交城县。交城县在山西中部,太原西南,文峪河上游,吕梁山区,是个山多林密的地方。

1921年2月16日(民国十年农历正月初九),华国锋出生在山西交城县城天宁镇永宁南路46号。那是一座典型的晋中农家小院。

华国锋祖籍河南范县苏家堡。

华国锋的父亲苏庆惠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出生于交城县城天宁镇南面不远的杜家庄。交城当年号称“皮都”,从清朝起就是晋商中“皮毛帮”的大本营,县城里拥有皮坊、皮店上百家,皮工一万多人。交城甚至还有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46家外国洋行,人称“交城皮毛甲天下”。苏庆惠不识字,在15岁的时候,进县城隆盛裕皮坊当学徒。

1941年,华国锋20岁,参加抗日战争王酋。五年后满师,苏庆惠在城里租屋成家。他迎娶县城东关武建元的次女为妻,婚后不久武家次女病亡。武家又以三女许配苏庆惠,婚后不久又病亡。

东家王酋见苏庆惠老实能干,便将次女王二女嫁给苏庆惠。苏庆惠租了永宁南路46北屋。王二女在婚后连生四子。据华国锋在1948年亲笔填写的《干部成分调查表》上所载:“我兄弟原四个,我三哥生下时,我大哥死。我生下时,我二哥死。”因此最后能够成人的只有华国锋和他的三哥。三哥名叫苏鉷。

华国锋的父亲苏庆惠自从成为东家女婿之后,升为隆盛裕皮坊的二掌柜。所以华国锋在1948年填写的《干部成分调查表》中,家庭成分一栏写了“商人”。华国锋还在《干部成分调查表》中写及:

我7岁上,我父亲死。父亲名分下在杜家庄有墓子地两三亩,无劳动力,由我叔伯兄弟们无代价种着(负担我家亦不管)。还有一间房子,亦是叔伯兄弟住着。我家在城里租赁房子住。我三哥小学毕业后,到本城大顺永当学徒,二三年后被开除,又到合聚永当学徒,事变前提升为记账的,他的名字叫苏鉷。现我家有母亲、嫂嫂、2个侄女及我三哥4口人(引者注:似应为5口人)……

华国锋所说的“事变”,即1937年7月7日日军侵华的“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按照华国锋自述,他7岁时,也就是1928年,父亲苏庆惠去世,终年54岁。从华国锋亲笔填写的《干部成分调查表》,可以真实地了解当时他的家庭情况。

乡音难改,华国锋后来一直讲一口浓重的山西话。

1928年,7岁的华国锋入交城县南关小学。

1934年,13岁的华国锋毕业于南关小学。

1935年,14岁的华国锋入交城县“商业职业学校”,学习到1937年。所以,华国锋后来在填写履历表时,“文化程度”一栏总是写“中学文化程度”。

交城地处晋绥边区,很早就有党组织活动。在华国锋上中学的时候,离学校不远处住着两个地下工作者。华国锋在那里看了一些进步书刊,思想倾向革命。

1938年初,17岁的华国锋离开家庭,上山参加了交城县牺牲同盟会抗日游击队,从此改名华国锋。

自从改名华国锋起,华国锋就走上了红色之路。

1938年10月,由文(水)交(城)工委民运部部长李伯林(陕西人,老红军)做介绍人,17岁的华国锋加入中国。

翌年,18岁的华国锋担任抗日根据地晋绥边区第八专区汾阳县牺盟会特派员,在汾阳的峪道河、开垣庄、鳌坡一带,开展抗日游击工作。

1940年初,19岁的华国锋在山西交城县担任了工、农、青、妇、武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

1945年,24岁的华国锋担任了交城县党委书记、县武装大队政治委员。从此,人们称华国锋为“华政委”。

笔者采访了华国锋的老上级——武光。

那是在1996年初夏,笔者穿着长袖衬衫在北京步入武光的住处,84岁的他竟只穿一件汗背心。他是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居然每天还去上班呢!

武光出生于1912年,河北深泽县人氏,1930年加入中国青年团,1931年加入中国。他是“九一八”事变后的北平团委书记,而当时胡乔木是北平团委宣传部部长。在抗日战争时期,武光担任北平市委书记。

武光说,他认识华国锋时,华国锋还是个小伙子。那时候,武光担任晋中区党委副书记。所谓“晋中区”,是指山西太原周围的几十个县,而华国锋自1947年起担任山西阳曲县委书记兼县武装大队政委,属于晋中区党委领导。这样,华国锋便成了武光的下属。周小舟担任晋中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华国锋在这时结识了周小舟。后来,从1953年10月起,周小舟被任命为湖南省委第一书记,成为华国锋的“顶头上司”。

笔者问起武光当时对华国锋的印象,武光如实地说:“华国锋是个老实人,好同志。那时华国锋给我的印象便是正派、老实。”

在1948年冬,中央决定从华北抽调5万名干部准备随军南下,以便接收南方的城乡。武光回忆说,当时华北的干部差不多是“走一半,留一半”。武光和华国锋都是属于“走”——南下的。

当时的晋中区委一分为二,一半走,一半留。武光奉命把走的干部组建成6套地委班子,每套班子都包括党、政、武装部、工、青、妇六方面的干部。这样,便于南下时可以接收、成立6个地委。

南下时,干部们差不多都往上升一级。1949年1月,28岁的华国锋担任晋中第一地区委员会宣传部部长。这样,他就由县委级干部升为地委级干部。

这时,华国锋与韩芝俊结婚。

从华国锋最初的经历来看,他确实属于“根正苗红”的干部。他在吕梁山打游击,先是打日本军队,后是打国民党军队,经历了几十次大大小小的战斗。那时,年轻的华国锋在战争的烽火中成长,踏实、诚朴、吃苦耐劳,应该说是不错的基层干部。不过,在华国锋成为“英明领袖”之后,在“宣传华国锋”的中,却刻意把华国锋“塑造”成在那时就已经是“学习著作的模范”。种种报道、回忆文章充满对华国锋的这样的宣传:

1940年初,他担任了交城县工农青妇武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为了发动群众大打抗日的人民战争,华国锋同志身披破羊皮袄,怀揣一本毛边纸印刷的《论持久战》,冒着生命危险,走村串户地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简明通俗地讲解持久战的三个阶段。

在另一篇文章中,是这样宣传华国锋在战火中刻苦学习著作的:

交城地处吕梁山区,是晋绥边区八分区的前哨,斗争尖锐复杂,环境艰苦。当时,为了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华国锋同志总是抓紧一切机会,认真学习著作。他的挎包里经常装着用麻纸印的的光辉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论持久战》《组织起来》《祝十月革命25周年》……还有中央晋绥分局对于巩固与建设晋西北施政纲领等小册子,走到哪里学到哪里。一次,华国锋同志等从科头村出发到王文村检查工作,登上一座山顶,大家感到很累,就找了一个隐蔽的地方休息。华国锋同志不顾疲劳,见缝插针,打开了著作学了起来。晚上,没油点灯,他就用交城山区特产的松油柴照亮,经常学习到深夜。有时,脸被松油烟熏黑了,他也不在意。有段时间,他病了,同志们劝他注意身体,他说,在战争年代更应当多读的书,把的著作学好了,才有本领,才能战胜敌人,打开局面。

当时的报道如此刻意宣传华国锋在20来岁时就已经成了“学习和实践思想的光辉典范”,其实是为了塑造华国锋“一贯忠于”的形象,证明华国锋是的忠实接班人。

成为故乡的“父母官”

华国锋参加了武光所率的南下工作团。

武光记得,他们是在1949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出发南下的。来自老区的干部大约3000人集结于石家庄。本来,还有2000北平的学生跟他们一起南下,只是后来由于北平学生要先进入华北革命大学短期学习,然后才南下,所以没有与干部们一起出发。

武光带领南下工作团从石家庄到了河南开封,那里是中原局所在地。中原局书记邓子恢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邓子恢告诉武光,南下工作团被安排前往湖南接收。不过,邓子恢向武光透露说,湖南省省委、省政府的干部都已经配齐,因此,南下工作团的干部们到了湖南,恐怕只能“往下压”。

什么是“往下压”呢?比如,武光原本是安排为省级干部的,“往下压”为地委级干部;华国锋原本安排为地委级干部,“往下压”为县委级干部。

果真,南下工作团到了长沙,“往下压”了:武光被任命为长沙地委书记,地委机关设在湘潭。

华国锋也被“往下压”。1949年8月2日,华国锋被任命为湖南湘阴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县武装大队政治委员。对于华国锋来说,从山西南下,来到的故乡湖南工作,是他人生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从此,华国锋在湖南工作了20多年。

后来,当华国锋成为“英明领袖”,一提到湖南,总是这么宣传:“伟大领袖的故乡,英明领袖华主席工作过的地方。”

湘阴位于洞庭湖南岸。当时的湘阴,“四害”横行。所谓“四害”,也就是水灾、虫灾(血吸虫病)、土匪、恶霸。华国锋来到湘阴,领导全县人民进行了减租退押、清匪反霸、土地改革。这时,华国锋步入“而立”之年。

在湘阴,华国锋为烈士塔题写了这样的诗句——华国锋平时从不写诗,这是难得见到的华国锋诗:

为我人民事,

牺牲命和家。

继承先烈志,

建设新中华。

华国锋在湘阴工作了不到两年,在1951年6月调离湘阴,到湖南湘潭县担任县委书记。这时,担任湘潭地委书记的是宋惠。

虽说华国锋在湘阴县的工作时间不长,但是在1977年“宣传华国锋”的中,人民文学出版社专门出版了《华主席在湘阴的故事》一书,收入关于华国锋在湘阴的故事28篇。这些故事仍十分注意突出华国锋学习著作的精神。例如,一篇题为《打菩萨的故事》,写及县交通班的小张、小裴拿了大木棒去城隍庙砸菩萨,华国锋得知后,找小张、小裴谈话。故事这么写道:

政委给他们分析,在这解放初期,人民觉悟还不高,清匪反霸正在紧张地进行的时候,打菩萨会带来什么样的不良后果。政委分析得那么深透,小交通员们听得那么入神。是呀,在这个时候打菩萨,就会干扰当前的清匪反霸运动,给敌人造成可乘之机啊!事情不是摆得很明显吗?有些落后群众听了敌人的造谣,对人民政府产生了误解嘛!

“可是菩萨还要不要打呢?”一个交通员提出了新问题。华政委说:“当然要打的。但不能由我们代表群众打,要让群众觉悟了自己去打。”

说着,就从怀里掏出一本书,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一个地方说:“你们看,是怎么说的?”小交通员们的眼光随着华政委手指的移动,轻声念起来:“菩萨是农民立起来的,到了一定时期农民会用他们自己的双手丢开这些菩萨,无须旁人过早地代庖丢菩萨。”

的话说得多么好啊!就仿佛是针对小交通员们说的。小张把华政委手里的这本书接过来,一看封面,《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几个字闪闪发亮。“华政委,我们再不打菩萨了。”小张和小裴惭愧地说。

1951年6月,当华国锋从湘阴县调到湘潭县担任县委书记时,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湘潭县委书记的特殊的重要性——正是湘潭县人!

1949年8月15日,打着红旗的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的家乡湘潭县韶山冲。当时一篇题为《的故乡——韶山冲解放了》的报道这样写道:

每个人的步伐比往日走得更快,眼睛瞪得格外大,大家都知道今天的宿营地是我们敬爱的领袖的家乡——湘潭县韶山冲。队伍刚刚经过一座小山岭,突然灯笼火把齐明,火光下,照见一个木牌上写着:“此处离的家十五华里。”从这里起到韶山冲的东茅塘与上屋场,沿路站满了提着灯笼端着茶水的老乡们,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漫长的火龙。到处响着清脆的鞭炮声,就像过年一样……

午夜三时了,前面传来命令:“三连今天就住的家里。”三连的同志高兴得跳了起来。

1950年5月,委托他的长子毛岸英前往故乡探望。毛岸英不坐车,不骑马,步行了30多里山路来到韶山冲,使那里的乡亲们感动得流下热泪。

1950年秋,《人民日报》刊载消息《湖南湘潭修缮故居》。

华国锋在担任湘潭县委书记之后不久,1952年春,他第一次前往的诞生地韶山冲。那时,的故居经过初步修缮,正堂屋门上方挂着“中国人民领袖的家”金字横匾。在“宣传华国锋”的热潮中,韶山区委员会写了《紧跟华主席,永远向前进》一文,内中这么记述华国锋初去韶山的情形:

当时,土地改革运动已经基本结束。在推翻封建生产关系之后,中国农村向何处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党内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伟大领袖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引导亿万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向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则代表地主资产阶级利益,极力鼓吹“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大搞“四大自由”,妄图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华国锋同志坚定不移地站在的革命路线上,带领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他满腔热情地支持韶山冲里新出现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同时,亲自带头深入到各个屋场,调查土改以后农村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用本地的具体事例,启发教育广大农民群众,只有听的话,“组织起来”,才能真正得到解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状况,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上的记述显然受当时文风的影响,写得空洞、干巴,而且以后来想当初,把“批判”之类都“提前”到50年代初。不过,这段记述毕竟还是反映了华国锋早在1952年春便已经背着背包前往老家,深入了解那里的农民情况。

第31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16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1)第59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5)第61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1)第63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3)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48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5)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29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5)第9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4)第36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7)第19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4)第11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2)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48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5)第29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5)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31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61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1)第6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1)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16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1)第50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1)第18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3)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58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4)第42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3)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10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1)第37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39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40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1)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26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2)第1章 序第3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2)第42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3)第52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3)第18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3)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27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3)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40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1)第22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1)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4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3)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27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3)第33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4)第52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3)第9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4)第10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1)第37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26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2)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61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1)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19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4)第43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4)第3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2)第65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5)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31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37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6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1)第22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1)第33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4)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35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6)第29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5)第36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7)第22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1)第4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3)第12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3)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27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3)第4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3)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62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2)第50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1)第41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2)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11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2)第41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2)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18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3)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20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5)
第31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16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1)第59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5)第61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1)第63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3)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48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5)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29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5)第9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4)第36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7)第19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4)第11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2)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48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5)第29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5)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31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61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1)第6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1)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16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1)第50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1)第18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3)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58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4)第42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3)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10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1)第37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39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40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1)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26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2)第1章 序第3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2)第42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3)第52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3)第18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3)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27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3)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40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1)第22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1)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4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3)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27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3)第33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4)第52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3)第9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4)第10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1)第37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26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2)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61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1)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19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4)第43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4)第3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2)第65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5)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31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37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6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1)第22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1)第33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4)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35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6)第29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5)第36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7)第22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1)第4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3)第12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3)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27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3)第4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3)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62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2)第50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1)第41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2)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11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2)第41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2)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18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3)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20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