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4)

据陈维仁告诉笔者,商议创办这个刊物时,颇为有趣:

最初有人提议办成月刊。胡耀邦当即摇头,以为月刊周期太长,不能迅速“针对时弊”;于是,有人提议改为半月刊。胡耀邦仍摇头;有人提议办旬刊,胡耀邦还是摇头。人们问胡耀邦:“你想几天出一期?”胡耀邦说:“3天!”

3天?!这在中央党校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出版速度,大家明显地流露出畏难情绪。

最后,胡耀邦“妥协”了,同意“5天出一期”。

胡耀邦说:“逢五、逢十出版,刊名就叫《理论动态》。”

这时,大家仍觉得难以办到。胡耀邦说:“每一期可以只发一篇文章嘛,但是文章必须有新意、有分量。”

胡耀邦拍板,《理论动态》就这样决定办了起来。

陈维仁回忆说:

胡耀邦之所以要办《理论动态》,宗旨非常明确,刊物首先办给领导干部看,内容是集中把十年动乱中被、“四人帮”和康生一伙搞颠倒了的理论是非、路线是非、政策是非重新颠倒过来,从思想理论上清算极左思潮,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他说,这个刊物,就是要起这个作用,要在思想理论战线上当个“排头兵”。当排头兵,就要敢于“冒尖”,带头冲破禁区,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在当时多么不容易!

陈维仁回忆,胡耀邦说,中央党校不光要有讲坛,而且要有论坛。这论坛就是《理论动态》。《理论动态》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中央党校的范围。

陈维仁回忆,办《理论动态》,提倡思想解放,并非那么容易,在当时要担很大风险。

陈维仁说,胡耀邦思想活跃,敢讲话,但胡耀邦又是真正求真务实的人。他从不冒险,只是觉得该讲的话才讲。他对人宽厚,处事稳健,平时读的书很多,实际情况也了解得多,无论办党校,办刊物,都是从党的利益考虑,所以他能无私无畏。他心中装着党,为此,他当时感到不知有多少问题需要发言。常有这样的情况:有时编辑部同志感到没有题目做文章了,告诉他,他总是讲,你们怎么会觉得没有题目,题目多的是嘛!把大家找到一起,他就侃侃而谈,个把钟头下来,无形中就给动态组的同志出了一大堆题目。大家分头去写,个把两个月都不愁“无米下锅”了。开始一两年,可以说大多数文章的题目是他出的,有的连内容都点得很明白。稿子排出大样都要送给他看,看了还亲自改……

陈维仁还回忆说,《理论动态》创刊时,“四人帮”刚垮台几个月,许多人还受着

“文革”宣传的那一套假大空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束缚,特别是受着“两个凡是”的禁锢。而《理论动态》的文章与“两个凡是”相对立,“离经叛道”,常常违反人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不少文章一出来,在校内外都会引起震动,引发强烈反响。大体是三种情况:一是拥护文章的观点,感到读来很过瘾,认为是讲出了多年想讲而不敢讲的话;二是虽然赞成,但担心犯错误,给领导同志帮倒忙;再一种就是公然指责——“你们这是想干什么?”——认为是要“砍旗”了。

曾任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的孟凡告诉笔者,《理论动态》编辑部人手很精悍,最初由他为组长,编辑有王聚五和沈宝祥。1982年改由王聚五任组长。1985年由沈宝祥任编辑部主任。

笔者在中央党校采访,熟知《理论动态》内情的人几乎都说,《理论动态》真正的“总编辑”,当推胡耀邦:

《理论动态》的文章题目,最初差不多都是胡耀邦出的;

《理论动态》很多文章的观点,是胡耀邦提出的;

《理论动态》的文章,是由胡耀邦最后审定的。

胡耀邦说:“办了《理论动态》,等于在中央党校大院之外,又办了一个党校!”

《理论动态》创刊于1977年7月15日。这个刊物,后来竟出了1000多期!《理论动态》创刊号上,发表了《“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一文。“继续革命”,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须知,这是在“文革”中载入党章、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思想的“精华”,这是被誉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三个里程碑”的重要理论,这是即将召开的十一大上华国锋政治报告的主题,岂容“探讨”?!

《理论动态》一创刊,就对“继续革命”问题进行探讨,表明了对这一理论的怀疑,也就表明了编者的无限勇气。

这篇文章是吴江写的。据吴江回忆:

1977年4月间,由毛著编辑委员会编选的《选集》第五卷终于出版了。

这本“毛选”收入了1949年9月至1957年的著作、讲话等,以讲话居多。50年代的文章、讲话有许多表现已进入了他的晚年。5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华国锋为“毛选”第五卷出版而作的长文:《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这显然是为下半年召开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作准备,文章可以说亮明了这次党代表大会的方针和意向。这篇长文贯彻“两个凡是”的原则,指出“**”结束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抓党内走资派”,“继续革命”就是“继续反右”,等等。

全党组织学习这篇文章,党校自然不例外。7月12日,胡耀邦邀集各教研室部分同志座谈。我即席发言,讲到应当如何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一命题。我说,对“继续革命”有个总的理解问题,不宜只限于“文革”的范围,何况现在“文革”已经结束。谈到“继续革命”的对象,我讲了三点意见:第一,不能讲“文革的重点是整走资派”,这样“完全有可能被某些野心家利用来不停顿地‘打倒一切’”。第二,“继续革命”的任务应包括经济基础方面的革新和技术革命,即生产力方面的革命。在此特别引证了1957年所写《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的一句话: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要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我说,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不首先抓好科学技术革命是不行的。第三,我说,有人认为“不断革命”就是“不断反右”,这不是思想。说:“我们要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既反对‘左’,也反对右。”

这天晚上,胡耀邦没有回城内,他把我找去,说:“我们的刊物可以办了。你将今天的发言整理成一篇短文,字数不超过5000,明天交稿,我作为创刊号的文章发表。刊物的名称我已经想好了,就叫《理论动态》吧!每5天出一期,一期只登一篇文章。”

我的发言并没有提纲,属即兴讲话,所以要草成一篇文章颇费斟酌。尤其当时全国正在学习华国锋的文章,我的意见明明是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一命题另作解释,和“英明领袖”华国锋是同题异调,谈谈还可以,写成文字发表行吗?但我还是漏夜将它写了出来,冠上一个题目《“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第二天拿去交卷。

《理论动态》的创刊号就这样出版了,出版日期为1977年7月15日。这个刊物作为内部刊物发给中央和中央各部委以及各省市委负责人,党校的学员则人手一册。不出我之所料,《理论动态》创刊号就在有些地方遭到被封锁的命运,一些领导人下令“不得扩散”。这种情况后来也屡有发生。

《理论动态》这份小小的内部刊物,最初只印300份,后来由于所刊登的文章令人耳目一新,不胫而走,印数迅速增加到几千份。

《理论动态》虽小,发出的声音不小。《理论动态》的文章,曾不断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冠以“特约评论员”名义所转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正因为这样,《理论动态》被誉为“新时期的《新青年》杂志”。正因为这样,《理论动态》成了当时中国理论界的“风向标”。

据胡耀邦秘书陈维仁告诉笔者,在中央党校,胡耀邦很喜欢找笔杆子们谈话。

胡耀邦有句名言:“我的思想,常常是在谈话中‘磨’出来的!”胡耀邦在谈话中,谈出了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然后组织笔杆子们写成文章。《理论动态》上的许多鞭辟入里的文章,就是这样在谈话中“磨”出来的。

胡耀邦出任中央组织部部长

中央党校,是培养干部的学校,理所当然关心干部问题。在“文革”中深受迫害的胡耀邦,深感要拨乱反正,首当其冲的就是全面落实干部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把被、“四人帮”颠倒了的干部路线颠倒过来。

正因为这样,胡耀邦刚到中央党校主持工作,便找杨逢春、叶杨、陈中以及《人民日报》几位编辑一起谈话,谈了两个半天。胡耀邦谈话的核心意思就是那篇《把“四人帮”颠倒了的干部路线是非纠正过来》。

后来,在胡耀邦的领导下,杨逢春、叶杨、陈中起草了《把“四人帮”颠倒了的干部路线是非纠正过来》。胡耀邦又与《人民日报》联系,《人民日报》同意给一个整版发表此文。

胡耀邦在主持起草这篇文章时,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十一大上,胡耀邦只是当选为中央委员,没有进入中央政治局——当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开始在中国政坛上崭露头角。

胡耀邦在中央党校着手平反冤假错案。据陈维仁告诉笔者,中央党校在1957年错划了99名“右派分子”,内中学员“右派分子”66人,教师“右派分子”33人。胡耀邦到中央党校不久,就给这99名“右派分子”平反,恢复名誉。

胡耀邦在中央党校,很快就接触了“大案”——所谓的“六十一人叛徒案”。因为前中央党校校长杨献珍,便是这六十一人之一。只是“六十一人叛徒案”乃“通天大案”,胡耀邦作为中央党校副校长,一时还无权把这一大案翻过来。

就在《把“四人帮”颠倒了的干部路线是非纠正过来》一文发表的前两天——1977年10月5日——中央作出《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决定》指出,办好各级党校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事业。不但要把党校办成捍卫马列主义、思想的一个坚强阵地,而且要把学校办成一个发扬光大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模范。

胡耀邦决心以中央党校为“坚强阵地”,向“两个凡是”发起攻击。

《把“四人帮”颠倒了的干部路线是非纠正过来》一文在《人民日报》发表后的第三天——1977年10月9日——中央党校举行开学典礼。兼任中央党校校长的华国锋以及叶剑英、邓小平,还有兼任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的汪东兴,都前往位于北京西北郊的中央党校,出席开学典礼。中央主席和三位副主席一起光临中央党校,使曾经一度十分冷落的中央党校变成令人瞩目的热点。

在开学典礼上,华国锋、叶剑英、胡耀邦发表了讲话。

华国锋说了一通学习思想的重要性。

叶剑英在讲话中,谈到了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关系。叶剑英说,第一,一定要掌握理论。没有理论,一张白纸,凭什么去联系实际呢?第二,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如果理论不能指导实际,不受实际检验,那算什么理论!绝不能把理论同空谈、吹牛甚至撒谎混为一谈。

叶剑英还说,在中央党校工作和学习的同志都来用心研究我们党的历史,特别是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历史。

所谓“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是当时的提法,即与、、的三次路线斗争。叶剑英的意思,也就是要大家研究“**”的历史,从中吸取教训。

胡耀邦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研究“文革”的小组,他要求小组拿出一份研究提纲。

华国锋在十一大政治报告中,充分肯定了第一次“无产阶级**”。华国锋又是中央党校的校长,研究小组当然依照华国锋定下的调子,写出关于“文革”的研究提纲。

1977年11月,胡耀邦在讨论这份提纲时,摇头说:“这份提纲的观点是错误的,方法也是错误的。不敢从实际出发,而是从文件出发。对文件也不是作具体分析,而是照搬。正因为是抄的,对你们这些参加者可以原谅。但是研究历史,应该有自己的脑袋。”

在谈到“二月逆流”时,胡耀邦说:“什么‘二月逆流’,分明是正气凛然的二月抗争嘛!”在“两个凡是”占统治地位的年月,胡耀邦敢于说出这样否定“文革”的话,使举座皆惊。

1977年12月初,当中央党校在编写一份关于党史材料时,胡耀邦提出了两条非常鲜明的编写要求:一是“完整地准确地运用思想”,二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胡耀邦所提出的这两条要求,第一条是邓小平的话,第二条是的话。然而,胡耀邦把这两句话归结在一起,却体现一种新的含义,那就是不能搞“两个凡是”!

《把“四人帮”颠倒了的干部路线是非纠正过来》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后,

所以引起强烈反响,是因为在“文革”中遭受迫害的许多干部还未落实政策,“挂”在那里。光是在北京的中央机关里,在粉碎“四人帮”已经一年了,还有6000多名干部“挂”着。内中包括夏衍、楚图南这样重要的老干部。胡耀邦清楚地意识到,“解放后,我们对地下党,对知识分子,对民主党派,对起义人员,对侨属人员,都有不少失误”,都“必须坚决纠正过去的错误”。

这篇文章发表后,众多“挂”着的干部拥向中央组织部,要求尽早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一时间,位于北京西单商场北侧的中央组织部变得门庭若市,上访者比比皆是。

但是,当时的中央组织部部长郭玉峰,对上访者却冷若冰霜。在“文革”中被打倒的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前往中央组织部上访,要求落实政策,竟被郭玉峰叫人挡在门外!

郭玉峰,曾被康生称赞为解放军几十位军政委中“最优秀的”。在“文革”中,郭玉峰被派往中央组织部“支左”,掌管了大权。1975年6月,郭玉峰被任命为中央组织部部长。粉碎“四人帮”之后,郭玉峰仍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在十一大上,郭玉峰被选为中央委员。

在郭玉峰看来,许多干部的案子是定的,或者是所领导的政治运动定的,不能平反。所以,只能“挂”着。这样,他对广大干部平反冤假错案的要求,漠然置之。

郭玉峰的冷淡态度,激怒了大批老干部。老干部们干脆写大字报,贴满中央组织部大楼。

郭玉峰说,那文章是《人民日报》发表的,叫人撕下大字报送往位于王府井大街南端的人民日报社。由于文章是胡耀邦主持写作的,也有的大字报被送到胡耀邦那里。

胡耀邦看了大字报,激动地连声说:“我们不下油锅,谁下油锅?!”

那一时期,吴明瑜常在晚上去胡耀邦家。吴明瑜记得,有一回胡耀邦跟他谈起郭玉峰,说郭玉峰完全变了!因为在解放战争中,胡耀邦担任兵团政委时,郭玉峰是他手下一个团的政委。郭玉峰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对老干部毫无感情?

确实,平反冤假错案是一个危险的“油锅”。“文革”的序幕——姚文元的那篇《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批判的就是“翻案风”。平反冤假错案,很容易会被扣上替“阶级敌人翻案”的大帽子。在冤假错案如山的当时,要进行平反,必须冒极大的政治风险,如同下油锅。平反这些冤假错案,很多要涉及“**”,涉及。在那时,“文革”不能碰,定的案子更不能碰。

第57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3)第50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1)第39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7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2)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3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2)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35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6)第22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1)第58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4)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53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4)第50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1)第48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5)第12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3)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29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5)第49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6)第47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4)第53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4)第61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1)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59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5)第53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4)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6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1)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第65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5)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57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3)第47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4)第44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1)第33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4)第36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7)第11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2)第20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5)第63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3)第63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3)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第49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6)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49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6)第18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3)第40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1)第16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1)第24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3)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4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3)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26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2)第29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5)第29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5)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43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4)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19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4)第61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1)第42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3)第35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6)第58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4)第56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2)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第22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1)第44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1)第65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5)第1章 序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38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55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1)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第9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4)第58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4)第31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61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1)第45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2)第63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3)第26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2)第6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1)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57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3)第10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1)第62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2)第25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第19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4)第11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2)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18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3)第56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2)第37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32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19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4)第45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2)第50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1)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41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2)
第57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3)第50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1)第39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7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2)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3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2)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35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6)第22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1)第58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4)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53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4)第50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1)第48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5)第12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3)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29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5)第49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6)第47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4)第53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4)第61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1)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59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5)第53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4)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6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1)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第65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5)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57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3)第47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4)第44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1)第33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4)第36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7)第11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2)第20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5)第63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3)第63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3)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第49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6)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49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6)第18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3)第40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1)第16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1)第24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3)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4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3)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26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2)第29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5)第29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5)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43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4)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19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4)第61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1)第42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3)第35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6)第58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4)第56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2)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第22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1)第44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1)第65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5)第1章 序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38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55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1)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第9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4)第58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4)第31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61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1)第45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2)第63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3)第26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2)第6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1)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57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3)第10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1)第62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2)第25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第19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4)第11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2)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18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3)第56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2)第37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32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19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4)第45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2)第50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1)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41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