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3)

在“四害”横行的日子里,张春桥提出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反动口号,知识分子被臭骂为“臭老九”。邓小平刚一恢复工作,马上提出应该尊重知识分子,重视知识分子的巨大作用。

邓小平还强调了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作用。邓小平说: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要承认落后,承认落后就有希望了。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

也正因为邓小平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科学技术,重视教育,所以他在第三次复出之后,主动要求主管科教工作。邓小平后来在1977年8月8日这么谈及:

我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中央也同意了。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

邓小平毕竟拥有极为丰富的政治经验,所以他早在1977年5月24日的谈话中,便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见解。

《人民日报》的内部材料惊动了华国锋

1977年5月的变化是巨大的:

3日,中央转发了邓小平的两封信;

6日,邓小平“出来”;

24日,邓小平尖锐地批判了“两个凡是”。

也就在1977年5月,一桩发生在幕后的事,使华国锋极为不快:人民日报社有人整理了一份材料,使华国锋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发生动摇……

在1977年5月1日,华国锋发表了长篇重要理论文章《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华国锋的这一文章,是以“学习《选集》第五卷”的名义发表的。

《选集》第五卷,是在1977年4月15日起在全国发行的,首批便发行了2800万册!

《选集》第五卷,其实收入了许多反映晚年“左”的错误的文章。华国锋却号召掀起学习《选集》第五卷的,实际上是通过这一学习,把晚年的许多“左”的思想作为思想灌输到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头脑之中。

在编辑《选集》第五卷时,编辑们很注意删除有碍“两个凡是”的字句。例如,《选集》第五卷中,1957年11月18日在莫斯科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原本有一句:

列宁说,世界上没有人不犯错误。我也犯过错误,而且从错误中得到好处。

这句话,显然与“两个凡是”格格不入。因为“也犯过错误”,那就是说,的话未必“句句是真理”,内中也有错话。于是,的这句话,在公开出版的《选集》第五卷中,再也找不到了!

中央在1977年4月7日发出了关于组织学习《选集》第五卷的决定。华国锋在5月1日发表《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一文,实际上也就是点明《选集》第五卷的“主题”——学习《选集》第五卷主要学什么。

华国锋强调指出:

贯穿在《选集》第五卷的根本思想,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的原理,在无产阶级夺得政权的时候,立即把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把社会主义革命继续进行下去。

华国锋这样论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重要性:

经过二十多年来的革命实践,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武装了我们的党,武装了广大群众。由于有了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我们党在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下,及时地粉碎了“四人帮”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复辟资本主义的悲剧没有能在我国重演。我们党粉碎“四人帮”,是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一次伟大实践,是“无产阶级**”的又一伟大胜利。

为我们党制定了一条清楚的、明确的、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下把社会主义革命继续进行到底的路线。

这样,华国锋就把“两个凡是”加以阐发,把“照过去方针办”加以阐发:“凡是作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维护。”

华国锋最要“维护”的是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华国锋照的“过去方针办”,内中最主要是照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办。所以,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成了华国锋的理论支柱。

就在华国锋的《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进行到底》一文发表不久,《人民日报》却在该社内部刊物《情况汇编》上刊登《人民日报》理论部的调查,宣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并不是的原话。

《人民日报》的《情况汇报》,是印发高层参考的。这下子,在高层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份来自《人民日报》的材料,着眼于揭批“四人帮”,据说“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不是提出的,却是康生、陈伯达、“四人帮”所“伪造”的!

如果“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不是的理论,那就意味着华国锋的理论支柱要倒塌!因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本身是否正确倒是次要的,对于华国锋来说,这一理论是不是的理论却是至关重要的。按照“两个凡是”,只有对的理论,才“坚决维护”。倘若不是的理论,华国锋就不能“坚决维护”并用作理论支柱了。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怎么会是康生、陈伯达、“四人帮”一伙所“伪造”的呢?

据查,在所有的讲话、所有的文章以及批示中,从来没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样的提法。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1967年11月6日中央两报一刊为纪念苏联十月革命50周年所发表的社论《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之中。社论结合当时苏联的情况,指责赫鲁晓夫背叛了列宁所领导的十月革命,指出:

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被现代修正主义者篡夺了政权。逐步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全面复辟,给全世界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和革命人民提供了很深的历史教训: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还可能丧失政权,无产阶级专政还可以变成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除了防御国内外敌人用武力颠覆政权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警惕赫鲁晓夫式的人物从内部来篡夺党和国家的领导权,走上

“和平演变”的道路。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者对无产阶级专政事业的背叛,充当了国际无产阶级最大的反面教员。从这个意义上说,给赫鲁晓夫一个一吨重的“勋章”,他是当之无愧的。

社论接着称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同志对国际运动最伟大的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系统地总结了十月革命以来国际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不但总结了正面的经验,而且总结了反面的经验,特别是总结了苏联资本主义复辟的严重教训,完整地、彻底地解决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进行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这一个当代最重大的课题。

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划时代的伟大发展。……同志全面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提出

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并且亲自发动和领导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即思想阶段的一个极其重大的标志。

社论分6方面论述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要点。自从这篇社论问世以来,中国的报刊就不时宣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而且都把这一理论说成是提出的。这一社论是根据康生的点子,由陈伯达和姚文元主持起草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一提法,是起草者提出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6个要点,也是起草者用在各种场合下讲的话,串在一起编成的。最令人惊讶的是,下面的这段话,并非的原话,在社论中却用黑体字排印:

无产阶级必须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中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的专政。

按“文革”惯例,只有的“最高指示”,才用黑体字排印。此后,这段话被作为“语录”广泛引用。

由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以及“全面专政论”正符合了晚年的“左”的思想,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也就是要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向“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作斗争,所以在社论写好后,送审阅时,同意发表。

这样,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在“文革”中后来被写入党章,甚至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也很符合华国锋的“左”的思想,所以,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华国锋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作为最重要的理论加以继承。

在批判“四人帮”之际,《人民日报》理论部知道内情的人,便把那篇社论起草的内幕捅了出去。很快地,《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接到一位高层人士的电话,批评他们不应该把这样重大的事情捅出去。因为这件事直接关系到华国锋的威信,关系到华国锋的“理论基础”……

那位高层人士说,虽然那些话是陈伯达加的,但是是同意的,还说“加得好”。所以,不能说“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不是的理论……

但是,消息还是不胫而走。人们开始对华国锋的《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进行到底》议论纷纷——尽管当时许多人的认识还只是从“两个凡是”出发,停留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不是提出来、要不要执行这一点上,尚未去思索“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本身的是非……

邓小平成为“第三号人物”

邓小平只是出来工作,只是表示了要抓科学和教育工作,但是他还没有正式恢复职务,也没有在公众场合亮相。

两个月后——1977年7月16日至21日——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全会。

叶剑英在十届三中全会上说过一段对华国锋寄予厚望的话:“领导要稳定。这对我们党的事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宣传华主席,拥护华主席的领袖地位,这是革命赋予我们的责任。”

邓小平出现在十届三中全会会场。

后来,在1982年9月18日,邓小平曾这样回忆说:

我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九个月,即1977年7月才出来工作的,到那时我才能参加中央会议。

这次中央全会作出了四项重要决定:

第一项,通过了《关于追认华国锋同志任中国中央委员主席、中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决定》。

第二项,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定》,决定恢复邓小平的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

第三项,通过了《关于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反党集团的决议》,决定永远开除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的党籍,撤销他们党内外的一切职务。

第四项,同意中央政治局《关于提前召开中国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定》,完全赞同中央政治局为这次代表大会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

在这四项决定中,第一项、第三项、第四项是早已所料之中的,唯有第二项恢复邓小平一切职务引起的震动最大。

这时,中央主席为华国锋。

中央副主席的变化较多:

由十届一中全会选出的中央副主席原本为5人,即周恩来、王洪文、康生、叶剑英、李德生。

1975年1月,李德生辞去中央副主席职务,中央副主席减为4人;

1975年1月,增选邓小平为中央副主席,中央副主席仍为5人;

1975年12月,康生病逝,中央副主席减为4人;

1976年1月,周恩来病逝,中央副主席减为3人;

1976年4月,撤销邓小平的中央副主席职务,中央副主席减为2人;

1976年4月,增选华国锋为中央副主席,中央副主席增至3人;

1976年10月,由于华国锋担任中央主席,也就不担任副主席了,使中央副主席减为2人;

1976年10月,由于王洪文被捕,使中央副主席实际上只剩叶剑英1人(王洪文的中央副主席职务在十届三中全会上才被正式撤销);

1977年7月,在十届三中全会上,由于恢复了邓小平的中央副主席职务,使中央副主席增至2人,即叶剑英、邓小平。

这样,邓小平一下子成了仅次于华国锋、叶剑英的“第三号人物”——实际上,由于叶剑英年事已高,邓小平很快就成了仅次于华国锋的第二号人物。

这样,在十届三中全会之后,形成了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的“三驾马车”式的新的领导核心。这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有13人(按姓氏笔画为序):

邓小平.韦国清.叶剑英.刘伯承.许世友.华国锋.纪登奎.吴德.汪东兴.陈永贵.陈锡联..李德生。

在这些中央政治局委员之中,地位仅次于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的是汪东兴。

邓小平从第三次被打倒,到奇迹般第三次复出,一时间成了世界上的“热门话题”。

不过,这时邓小平只是刚刚恢复职务,华国锋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仍占统治地位。

在华国锋的主持下,这次会议认为“华主席、党中央提出的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实现安定团结,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的胜利成果,达到天下大治的战略决策”,以及为实现这个“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措施,是完全正确的。

这次会议还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贯彻执行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这实际上是继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把“**”中的“左”倾错误理论和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下来。

会议虽然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但是仍然认定“事件”是“反革命事件”,甚至还认为1976年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是决定的,因而是必要的——虽说随着邓小平的恢复职务而从此不再继续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会议还认为“四人帮”是一伙“极右派”,推行的是一条“极右的修正主义路线”。这样,也就号召全党批右而不批“左”。而“四人帮”实际上是一伙极左派,并非“极右派”。十届三中全会是为召开十一大作准备。在会上,印发了华国锋将在

十一大作的政治报告。华国锋政治报告的基调,便是“两个凡是”。

有一个省“革命委员会”的主任,看了华国锋政治报告稿,吹捧道:“华主席的政治报告,字字句句闪金光!”这话上了会议的简报。

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49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6)第35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6)第40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1)第20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5)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4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3)第50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1)第5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4)第19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4)第45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2)第64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4)第47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4)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31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36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7)第35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6)第31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29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5)第24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3)第16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1)第6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1)第20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5)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4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3)第24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3)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5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4)第11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2)第37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55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1)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1章 序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35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6)第28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4)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29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5)第48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5)第44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1)第23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2)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23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2)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35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6)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41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2)第9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4)第10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1)第43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4)第19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4)第63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3)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50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1)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18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3)第61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1)第12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3)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32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26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2)第33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4)第38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3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2)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38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65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5)第62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2)第52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3)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7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2)第63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3)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48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5)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22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1)第62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2)第26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2)第29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5)第38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12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3)第50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1)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
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49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6)第35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6)第40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1)第20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5)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4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3)第50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1)第5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4)第19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4)第45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2)第64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4)第47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4)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31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36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7)第35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6)第31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29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5)第24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3)第16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1)第6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1)第20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5)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4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3)第24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3)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5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4)第11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2)第37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55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1)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1章 序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35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6)第28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4)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29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5)第48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5)第44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1)第23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2)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23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2)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35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6)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41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2)第9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4)第10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1)第43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4)第19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4)第63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3)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50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1)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18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3)第61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1)第12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3)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32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26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2)第33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4)第38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3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2)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38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65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5)第62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2)第52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3)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7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2)第63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3)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48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5)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14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2)第22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1)第62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2)第26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2)第29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5)第38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12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3)第50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1)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