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

陈云“靠边”了这么多年,这一回,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先是在11月12日就冤假错案问题作了震动大会的发言,接着,又在1978年12月10日,在东北小组,就经济工作作了一次重要发言。

陈云毕竟是“经济专家”,他一开始就这么说:

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史无前例的一次伟大进军,必须既积极又稳重。

陈云所说的“既积极又稳重”,道出了领导中国经济的两个方面。就华国锋而言,显然“积极”有余,而“稳重”不足。陈云接着指出:

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根据现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要弄清事实,这是关键问题。

陈云对于工业引进项目问题,谈了这样的意见:

工业引进项目,要循序而进,不能窝工。

我们的起点,是3000万吨钢。但是,不能光看钢铁这个指标。我们同日、德、英、法不同,工业基础不如他们,技术力量不如他们,这两点是很重要的。我们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比解放初期有很大进步,但同日、德、英、法比,还是落后的。我们也不能同南朝鲜、台湾比,它们是美国有意扶植的,而且主要是搞加工工业,我们是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体系。要循序而进,不要一拥而上。一拥而上,看起来好像快,实际上欲速则不达。项目排队,如有所失,容易补上;窝工,就难办了。

陈云以为,“建国快30年了,现在还有讨饭的,怎么行呢?要放松一头,不能让农民喘不过气来”。“我们不能到处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了,天下就大定了”。

陈云建议,“要给各省市一定数量的真正的机动财力”。

陈云还建议,“对于生产和基本建设都不能有材料的缺口”。

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精彩的“亮相”。人们开始认识到,这位称病多年的元老,目光锐利,思维敏捷。这样,陈云在党内大得人心,威信迅速提高。

邓小平作了历史性的总结

历时一个多月的中央工作会议,终于在1978年12月13日举行闭幕式。

这时,的“第一提琴手”,名义上虽然还是华国锋,但实际上已经是邓小平。

74岁的邓小平,经历了三起三落的沧桑,富有政治经验,而精力又十分充沛,成了支撑中国的栋梁。

邓小平在闭幕式上作了历史性的重要讲话。

关于邓小平这一重要讲话是如何起草的,有着两种说法。本书初版版本引述了当时担任胡乔木秘书的朱佳木回忆,这一回忆是其中的一种说法:

原先,在工作会议开始不久,小平同志曾要乔木同志帮助他准备了一个讲话稿。但由于会议形势的发展变化,这个讲话稿已显得不适用了。因此,在会议进入后期时,小平同志又把乔木等同志找去谈他的讲话稿……

邓小平向起草小组以及胡乔木讲述了讲话稿的中心思想。朱佳木回忆道:

小平同志说,这次别的问题他都不讲,只讲四个问题:第一,解放思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确是一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第二,发扬民主。当前最迫切的是扩大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主权。民主选举的范围要逐步扩大。

第三,向前看。对过去搞错了的要纠正,也要给犯错误的同志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时间。对同志和“**”的评价,要从国际国内的大局出发,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第四,研究和解决新问题。要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要特别注意加强责任制。要用先使10%~20%的人富裕起来的办法,扩大国内市场,促进生产发展。

起草小组根据邓小平的谈话,写出了讲话稿,交给胡乔木作修改。

朱佳木回忆道:

由于小平同志对讲话的内容交代得十分详尽清楚,所以,讲话稿很快写了出来,并交到了乔木同志手里。记得那天晚上,乔木同志并没有动笔,但第二天早饭后,他却把改过的稿子交给了我。原来,他是半夜两点爬起来,用了两个多小时改出来的。

经过胡乔木修改后,邓小平看了又作修改。

朱佳木说:

以后,小平同志再一次把乔木等同志找去,认为稿子基本上可以了,还需要加工,并讲了具体的修改意见。

12月13日,也就是工作会议召开闭幕会的那天,下午4点小平同志就要讲话了,午饭后,乔木同志还在对讲话稿进行最后的文字上的润色,直到下午两点才脱手。那时,他已经是66岁的人了,这种拼命的工作精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另外,据曾经参与邓小平这一讲话稿的起草工作的于光远的回忆,则提供了另一种说法。中央党史研究室韩钢所写《一份邓小平珍贵手稿的发现》一文,记述了于光远的回忆:

邓小平同志逝世后的第三天,即2月22日,郑惠同志和我一道去著名学者于光远同志家约稿。谈话间,于老偶然说起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话稿起草的一些情况,还说他保存有小平亲自拟定的这篇讲话的提纲手稿。这真是一个意外而又重要的发现!因为小平同志的这篇讲话,就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题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的著名文章,在文章的题解中被称作“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处在历史转折时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导文件。我们知道海内外对于这篇文稿的起草情况有过一些不同的说法,但从来没有听说小平同志自己写过一份提纲,这引起我们想要看到这份提纲和了解这篇讲话稿产生经过的极大兴趣。

这份提纲是小平同志用铅笔写在16开的白纸上的,一共3页,近500字。由于年深日久,纸面已微微发黄。小平同志的提纲列了七个方面的问题:一、解放思想,开动机器;二、发扬民主,加强法制;三、向后看为的是向前看;四、克服官僚主义、人浮于事;五、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六、加强责任制,搞几定;七、新的问题。在最前边,还加了,“对会议评价”一句。

这当然是指对中央工作会议的评价。

原来,小平同志的讲话稿是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写成的。最初请另外的同志起草了一个稿子,小平看了不满意,他就自己亲拟了这份提纲,召集胡耀邦、于光远等来谈起草讲话稿的问题。小平同志按照这个提纲,谈了讲话稿所要写的几个部分的问题,对需要阐明的思想观点、方针政策都一一作了交代,讲得很具体。光远同志清楚地记得,讲话稿的题目也是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平同志问这个题目好不好;耀邦说好,光远也说好,觉得题目很新鲜、醒目。当时,胡耀邦是中央组织部部长,于光远是国务院研究室负责人之一,都是中央工作会议上十分活跃的人物。小平同志将提纲交给他们,指示他们负责重新起草稿子。这时中央工作会议正在民主大发扬的热烈气氛中进行,议程已经过半,时间很紧迫。

胡耀邦、于光远于是赶忙找了国务院研究室林涧青等执笔起草。两天之后初稿形成,送给小平同志。他再次召集耀邦、光远等同志逐字逐句地边念边作修改。以后又经过若干文字润色,形成了最后的讲话稿。讲话稿起草完之后,这份提纲手稿就留在于光远手里,一直保存至今。

经过与《邓小平文选》对照,可以看出,从思想观点、逻辑结构到主要观点的文字表述,讲话稿都是根据提纲写成的。

……

新发现的这份提纲手稿本身和讲话稿起草经过都表明,讲话稿是在小平同志精心设计、直接指导下写成的。

邓小平的这一重要讲话所以是历史性的,是因为他在讲话中对中央工作会议作出了总结,对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明了方向。所以,邓小平的这一讲话,对于中央工作会议来说,是总结报告;对于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来说,则是主题报告。

邓小平高度评价了中央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开了一个多月,就要结束了。中央提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根本指导方针,解决了过去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使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提高了斗志,增强了信心,加强了团结。现在,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新的长征中,一定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很成功,在党的历史上有重要意义。我们党多年以来没有开过这样的会了,这一次恢复和发扬了党的民主传统,开得生动活泼。我们要把这种风气扩大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中去。

这次会议讨论和解决了许多有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大家敞开思想,畅所欲言,敢于讲心里话,讲实在话。大家能够积极地开展批评,包括对中央工作的批评,把意见摆在桌面上。一些同志也程度不同地进行了自我批评。这些都是党内生活的伟大进步,对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将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接着,邓小平谈了四个重要观点:

一、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二、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三、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

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邓小平指出,由于“文革”,由于党内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官僚主义”,造成思想僵化,是当前一大障碍。“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转”。

正因为这样,邓小平发出了“解放思想”的号召。邓小平说:“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邓小平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为这场大讨论作了总结: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大家认为进行这个争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从争论的情况来看,越看越重要。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邓小平强调了“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重申了“三不主义”:

我们要创造民主的条件,要重申“三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在党内和人民内部的政治生活中,只能采取民主手段,不能采取压制、打击的手段。宪法和党章规定的公民权利、党员权利、党委委员的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

前几天对“事件”进行了平反,全国各族人民欢欣鼓舞,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群众提了些意见也应该允许,即使有个别心怀不满的人,想利用民主闹一点事,也没有什么可怕。要处理得当,要相信绝大多数群众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邓小平既批判了“两个凡是”,又指出“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立下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邓小平说:

没有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思想培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我们在座的同志,可以说都是思想教导出来的。没有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这也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当然同志不是没有缺点、错误的,要求一个革命领袖没有缺点、错误,那不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要领导和教育全体党员、全军指战员、全国各族人民科学地历史地认识同志的伟大功绩。

邓小平的这次讲话,既是历史性的,也是纲领性的。他的这次讲话,成了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纲领。

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40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1)第23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2)第8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3)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18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3)第39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53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4)第45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2)第33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4)第52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3)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61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1)第37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40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1)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第18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3)第65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5)第11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2)第63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3)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32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39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9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4)第18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3)第38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6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1)第48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5)第42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3)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第4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3)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第9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4)第35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6)第28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4)第4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3)第25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第49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6)第64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4)第36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7)第8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3)第49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6)第65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5)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68章 华国锋的“淡出” (3)第7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2)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36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7)第44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1)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9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4)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第18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3)第57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3)第5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4)第7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2)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43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4)第11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2)第39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29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5)第49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6)第26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2)第65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5)第40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1)第31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43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4)第47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4)第63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3)第57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3)第10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1)第31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26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2)第3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2)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6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1)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56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2)第16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1)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
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40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1)第23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2)第8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3)第66章 华国锋的“淡出” (1)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18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3)第39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53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4)第45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2)第33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4)第52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3)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61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1)第37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40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1)第30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1)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第18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3)第65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5)第11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2)第63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3)第21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6)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32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39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9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4)第18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3)第38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6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1)第48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5)第42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3)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第4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3)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第9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4)第35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6)第28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4)第4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3)第25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第49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6)第64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4)第36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7)第8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3)第49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6)第65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5)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68章 华国锋的“淡出” (3)第7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2)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67章 华国锋的“淡出” (2)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36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7)第44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1)第15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3)第9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4)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第2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1)第18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3)第57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3)第5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4)第7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2)第17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2)第43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4)第11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2)第39章 (下)精心选择突破口 (3)第29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5)第49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6)第26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2)第65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5)第40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1)第31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43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4)第47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4)第63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3)第57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3)第10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1)第31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2)第26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2)第3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2)第60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6)第6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1)第34章 (上)精心选择突破口 (5)第56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2)第16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1)第54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5)第46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3)第51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