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乱世中崛起A

东汉末年的大乱,在给许多家族带来毁灭性摧残的同时,也使得许多不那么出名的家族,从战乱之中得到崛起的机会。要说起东汉末年把司马家族发扬光大成为名门望族的人,就必须说一说司马防和司马朗父子俩了。

司马防年轻的时候在老家当官,后来进了首都洛阳,接连当了洛阳令(首都公安局长)和京兆尹(长安市长)。在司马防当洛阳令的时候,他推荐了一个有志青年当了北部尉(洛阳北区公安分局局长),而这位有志青年,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魏武帝曹操。像当时很多居住在洛阳的京官们一样,司马防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董卓控制洛阳以后,司马防又担任了类似于***长的治书御史,不久,董卓就把汉献帝先强行劫持到长安,然后自己坐镇洛阳,和东部中国的反董卓联盟军继续对抗。

要说司马防忠于皇帝,那是真没的说。当时很多京官儿按照董卓的命令,要跟着汉献帝一起西迁,司马防毫不畏惧未知的前途,铁了心的要跟着皇帝走到底。但是,忠心归忠心,司马防也不是一根筋,他自己忠心耿耿跟着皇帝进火坑,却不愿意让一家老小跟着董卓和自己陪葬,于是,他秘密的让大儿子司马朗带着一家老小,趁着整个洛阳城的人们都忙着准备搬家、一团混乱的时候,偷偷回到老家温县(河南温县)躲避战乱。

司马防虽然非常正统,但这并不妨碍他老人家一连生了八个儿子。古代每个有身份地位的人,除了名字以外都有个字。司马防把他的八个儿子们的字,都在后面用了一个“达”字,像大儿子司马朗字伯达,二儿子司马懿字仲达,三儿子司马孚字叔达,所以当时的人就把司马防的八个儿子合称为“八达”,意思就是这几个人孩子个个是前途光明的优秀青年,将来一定会飞黄腾达。

俗话说长兄为父,司马朗是大儿子,自然就是长兄。不过,相对于其他的几个弟弟来说,他真的太年长了。他在公元171年出生,比老二司马懿还要大九岁,其他弟弟们和他的年龄差得就更远了,真可以说是叔侄辈儿的关系了。

司马朗从小就表现得非常聪慧,在同龄人中,反应和口才绝对是佼佼者。在他9岁那年,有个人来他们家,说着说着就提到了司马防的字,在古代,字和姓名一样,都属于人的名字,晚辈或者下属直接称呼辈分、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的名字是很失礼的。估计这个人和司马朗是平辈儿,或者年龄没有司马防大,一听那人提到老爸的字,司马朗就觉得非常不舒服,对那个人说:“怠慢别人父母的人,也不会尊敬自己的父母。”那人一听,觉得特别不好意思,赶紧向司马朗道歉。

司马朗12岁的时候,经过考试,当上了本地的童子郎。这个童子郎,不是一个官职,而是汉朝专门给通晓儒家学说的小孩儿颁布的称号,就好比现在的十大杰出儿童一样,是全县、全市里在出类拔萃的小孩儿才有资格评选的,由此我们也可以见识到司马朗的水平有多高。

要说这个事儿,本来是个好事儿,可是到了司马朗身上,就弄得一波三折。因为,无论是个头儿还是块头儿,司马朗都比同龄人大了整整一圈儿,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孩子,倒是非常像个小伙子,主考的考官一见他这个模样,就怀疑他把自己的实际年龄报小了,于是把他叫住,非常严厉的责问他。司马朗还是个少年,一看那个三堂会审的驾驶,不但没有被吓住,反而振振有词的说:“我从内到外,打小就这么宽大,我虽然岁数小,谈不上有多高尚,但也不会为了提前出名,就虚报年龄”。在场的考官一听司马朗说得头头是道、有条有理,就相信了他的话。

在司马朗14岁那年,爆发了震惊全国的黄巾起义,而他们一家所在的温县,就紧挨着名副其实的重灾区冀州(河北南部)。当时,曾任冀州刺史的李邵住在离温县不远的野王(河南沁阳),由于害怕黄巾军打过来,就想带着乡亲们迁到离暴乱地区稍微远一点儿的温县。这个时候,司马朗正在野王,他一听说李邵想要逃走,就赶快去劝他说:“野王和温县是唇齿相依,离得实在太近了,即使跑到温县,黄巾军几天就能打过来,根本起不了什么实际作用。您是乡亲们的主心骨,现在敌人还没有打过来您就逃走,野王一定会立刻陷入混乱。”但是,由于司马朗人微言轻,李邵又逃跑心切,所以他不肯听司马朗的建议,还是逃跑了。李邵前脚一走,野王的社会治安果然崩溃,老百姓要不跟着他逃到温县,要不就地做起了强盗。

还是青少年的司马朗,就多次表现出超人的见识,这自然逃不过身为父亲的司马防。尤其在董卓要迁都的时候,在其他七个儿子都还是未成年人的情况下,司马防所能指望的,也就只有司马朗这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小伙儿了。对于司马防来说,司马朗既是长子,又是助手,他还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司马家族能够顺利度过全国性灾难的希望。

司马防把一家子交给司马朗,自己当然就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司马朗也抱着和父亲诀别的悲壮心情,立刻组织大家收拾家当。正在准备完毕、一家人准备偷偷从洛阳溜走的时候,不知道哪个混蛋发现了司马朗的行动,向董卓告了密。于是,董卓的士兵立刻闯进门来,把司马朗给抓走了。

司马朗的才学,早就被董卓所欣赏。所以当司马朗被带到董卓面前的时候,这个杀人魔王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把司马朗一刀结果,而是非常温和的跟他说:“小伙子,你和我早死的儿子是同岁,我这么看好你,你怎么这么辜负我呢!”司马朗一点儿也没有害怕,昂着头说:“大人您凭着超出常人的美德,在天下大乱的时候,铲除邪恶、收揽人才,您这么谦虚谨慎,天下一定会再次安定。您的威严和德行是那么盛大,您的功劳和业绩是那么显著,然而战争一天天兴起,各州各郡纷纷陷入混乱,老百姓不能安家乐业,只好背井离乡、到处流浪,虽然四处的关卡严防死守,对流浪的人严刑重罚,也不能制止,我之所以也去逃难,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希望您看在我以前的表现上,对我网开一面,这样您的名字就能与日月同辉,即使伊尹和周公这样的名宰相也不能和您相比啊!”

司马朗的一席话,既拍了董卓的马屁,又说明了自己搬家纯属是害怕打仗,而不是什么想要背叛。董卓本来就很欣赏司马朗,被他这么一捧,觉得非常高兴,就原谅了他。司马朗就这样捡回了一条命,但经过这次的折腾,更加坚定了他离开董卓的决心。这一次,为了更保险,司马朗给董卓手下管事儿的人送了大批金银财宝,求他们找个借口让自己带着家人公开合法的离开洛阳。有了钱财的帮助,董卓的手下就不断劝这位杀人魔王放司马朗回老家,董卓本来就非常喜欢司马朗,看有人为他说情,也就临时心软,特别准许他在绝大多数人都要迁往长安的时候,带着一家老小回到温县。

司马朗被允许放行,立刻和老爸司马防含泪诀别,一路上风餐露宿、马不停蹄,终于逃回了老家。这时,由于谁也不愿意消耗自己的实力,反董卓联盟军的攻势几乎陷入停顿,司马朗看到这种情况,知道这些打着勤王旗帜的联军早晚得分崩离析、各自为政,就劝乡亲们说:“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保家卫国的时候。咱们这个地方,南边紧挨着首都,东边又挨着成皋关(河南荥阳汜水,洛阳的东大门),反董卓军如果前进不了,肯定要占领我们这里,到时候遍地兵匪,想过安生日子都不行了。黎阳(河南浚县)是个大兵站,那里的营监谒者(军营指挥官)赵威孙,娶的是我们温县的女人,如果咱们全乡人都去投奔他,一定能安身立命,以后情况发生变化,咱们再回来也不晚。”

司马朗的看法,当时没有几个人认同。因为,在部队并没有打过来的时候,谁也不愿意眼睁睁的扔掉房子、田地去逃难,最后,只有一个叫赵咨的人带着一家子跟着司马朗跑到了黎阳。几个月以后,反董卓联盟军果然占领了温县,由于联军将领各怀鬼胎,联军陷入混乱,很多士兵干脆当起了强到,温县留下来的绝大多数人,将近一半儿都死于烧杀劫掠。

公元194年,曹操和吕布争夺兖州(河南东部),双方大打出手,黎阳和兖州仅仅隔着一条黄河,为了防止万一哪一拨大兵再打过来,司马朗又带着一家人回到温县。这一年,中原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饥荒,连最擅长抢粮的军队都吃不饱,跟别说不会抢粮的老百姓了,到最后实在逼急了,人们就开始吃人。司马朗一家在温县是大家族,由田有人,所以他们家的粮食还是够吃的,在这个粮食比黄金还要值钱的年代,他竭尽全力的收留和帮助那些吃不起饭的人,最重要的是,在肚子都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他仍然教导自己的弟弟们用功读书,从来没有因为全国性的战乱,而荒废了这七个弟弟们的学业。

可以这么说,在司马防远在长安、音讯全无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司马朗这个二十出头儿的小伙子独立支撑,他的七个弟弟们别说学文化,恐怕早就没命了。可以这么说,是司马朗保住了这个大家族从肉体到精神上的完整,他实在是东汉末年司马家族得以幸存的首席功臣。但司马家族的幸运还不止如此,更为幸运的是,在长安的司马防,也在长安城接连不根据断的内乱中幸存了下来,最终辗转和家人相聚。

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司马防是在什么时候从长安逃回来的,但公元196年汉献帝逃出长安的时候,基本所有忠于他的大臣,都跟着他跑了,相信司马防也不至于独独留在长安。不管怎么说,当司马防和家人再次相见的时候,相信眼泪和感慨一定是少不了的,灾难并没有拆散这个家庭,相反让他们更加牢不可摧。

3、钟会邓艾之乱B4、高平陵政变A4、孙秀投晋和步阐叛乱B3 、西晋官职大展出C3、永远的遗憾A1、多灾多难的名门之后A2、卫瓘和拓跋鲜卑的衰落B3、伟大的全才A1、无人性的孙皓A1、嵇康之死B3 、废立大权A4 、军权帝国——西晋时期的军事制度A4 、玄学的兴旺——玄学的堕落7、贾家党的反击B1 、旧朝的叛逆、新朝的功臣4 、曹囧的信——司马炎封王B2、艰难幸运高官路A1、西晋王朝法律文化的结晶——泰始律2 、西晋政治的核心制度——九品中正制3、司马炎和他的小老婆A1、嵇康之死B7 、被外甥看不起的名门之后A4、贾充和他的女人们A1、嵇康之死B4、三陈伐吴5、淮南一叛——王陵未遂的反抗A5、流放C1、重任在肩的大伯4、去留之争B2、卫瓘和拓跋鲜卑的衰落B2 、以德服人B1、多灾多难的名门之后B4、贾充和他的女人们B4、伟大的羊祜3、千年西北血泪史B1、嵇康之死A4 、淮南二叛——毌丘俭起兵A3、千年西北血泪史B6、接过爸爸的旗帜5、淮南一叛——王陵未遂的反抗B7、贾家党的反击B5、淮南一叛——王陵未遂的反抗A1、遥远的过去2 、里外不是人的忠臣B4、高平陵政变A1、导火索——封王归国B2、卫瓘和拓跋鲜卑的衰落C4 、玄学的兴旺——玄学的堕落1 、旧朝的叛逆、新朝的功臣4、去留之争E4 、欺世盗名的道德楷模A4、魔鬼皇后A3、伟大的全才A5、过于优秀的弟弟C4、含恨而死C4、秃发树机能和西北三名将的阵亡A7、贾家党的反击A1 低能儿?幸运儿?2、艰难幸运高官路B1、多灾多难的名门之后A1 、短暂的蜜月时期2、司马师的大屠杀B2、司马师的大屠杀B1、多灾多难的名门之后B2 、解开灭吴战争的迷雾A3 、决裂1、无人性的孙皓B3、钟会邓艾之乱C6、因祸得福——和皇帝做亲家3 、废立大权A4、贾充和他的女人们A3、司马炎和他的小老婆A3 、空有其名的国学宗师1 、旧朝的叛逆、新朝的功臣2、损兵折将——曹爽出征4 、淮南二叛——毌丘俭起兵B1、嵇康之死C5、过于优秀的弟弟A3、自掘坟墓C2 、以德服人B3、钟会邓艾之乱C4、三陈伐吴5、淮南一叛——王陵未遂的反抗A2、三国时代的结束A2 、以德服人B2、三国时代的结束A3、千年西北血泪史C3 、现任皇族、前任皇族、前前任皇族4 、军权帝国——西晋时期的军事制度A1、西晋王朝法律文化的结晶——泰始律2、曹操短命的法家时代4、秃发树机能和西北三名将的阵亡C2、士族经济特权的保护伞——户调式A5 、内忧外患中的顶级重臣B3 、西晋官职大展出B2、司马师的大屠杀A4、三陈伐吴5、清谈误国4 、酒神刘伶2 、最后的平民一品B
3、钟会邓艾之乱B4、高平陵政变A4、孙秀投晋和步阐叛乱B3 、西晋官职大展出C3、永远的遗憾A1、多灾多难的名门之后A2、卫瓘和拓跋鲜卑的衰落B3、伟大的全才A1、无人性的孙皓A1、嵇康之死B3 、废立大权A4 、军权帝国——西晋时期的军事制度A4 、玄学的兴旺——玄学的堕落7、贾家党的反击B1 、旧朝的叛逆、新朝的功臣4 、曹囧的信——司马炎封王B2、艰难幸运高官路A1、西晋王朝法律文化的结晶——泰始律2 、西晋政治的核心制度——九品中正制3、司马炎和他的小老婆A1、嵇康之死B7 、被外甥看不起的名门之后A4、贾充和他的女人们A1、嵇康之死B4、三陈伐吴5、淮南一叛——王陵未遂的反抗A5、流放C1、重任在肩的大伯4、去留之争B2、卫瓘和拓跋鲜卑的衰落B2 、以德服人B1、多灾多难的名门之后B4、贾充和他的女人们B4、伟大的羊祜3、千年西北血泪史B1、嵇康之死A4 、淮南二叛——毌丘俭起兵A3、千年西北血泪史B6、接过爸爸的旗帜5、淮南一叛——王陵未遂的反抗B7、贾家党的反击B5、淮南一叛——王陵未遂的反抗A1、遥远的过去2 、里外不是人的忠臣B4、高平陵政变A1、导火索——封王归国B2、卫瓘和拓跋鲜卑的衰落C4 、玄学的兴旺——玄学的堕落1 、旧朝的叛逆、新朝的功臣4、去留之争E4 、欺世盗名的道德楷模A4、魔鬼皇后A3、伟大的全才A5、过于优秀的弟弟C4、含恨而死C4、秃发树机能和西北三名将的阵亡A7、贾家党的反击A1 低能儿?幸运儿?2、艰难幸运高官路B1、多灾多难的名门之后A1 、短暂的蜜月时期2、司马师的大屠杀B2、司马师的大屠杀B1、多灾多难的名门之后B2 、解开灭吴战争的迷雾A3 、决裂1、无人性的孙皓B3、钟会邓艾之乱C6、因祸得福——和皇帝做亲家3 、废立大权A4、贾充和他的女人们A3、司马炎和他的小老婆A3 、空有其名的国学宗师1 、旧朝的叛逆、新朝的功臣2、损兵折将——曹爽出征4 、淮南二叛——毌丘俭起兵B1、嵇康之死C5、过于优秀的弟弟A3、自掘坟墓C2 、以德服人B3、钟会邓艾之乱C4、三陈伐吴5、淮南一叛——王陵未遂的反抗A2、三国时代的结束A2 、以德服人B2、三国时代的结束A3、千年西北血泪史C3 、现任皇族、前任皇族、前前任皇族4 、军权帝国——西晋时期的军事制度A1、西晋王朝法律文化的结晶——泰始律2、曹操短命的法家时代4、秃发树机能和西北三名将的阵亡C2、士族经济特权的保护伞——户调式A5 、内忧外患中的顶级重臣B3 、西晋官职大展出B2、司马师的大屠杀A4、三陈伐吴5、清谈误国4 、酒神刘伶2 、最后的平民一品B